● 刘继青
当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刘继青
香港在国际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辉煌业绩的取得无不与其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息息相关,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改革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内地公民教育实践、理念的创新和变革具有积极意义。“以学生为本”、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国际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鲜明特点;以此为基础,香港公民教育将向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发展。
香港公民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理念
香港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亚洲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之一。在经济、文化领域中香港在国际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辉煌业绩的取得无不与其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息息相关。为此,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改革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内地公民教育实践、理念的创新和变革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在香港政府的领导下,香港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政府正着手推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的创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脱颖而出。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就是要求将德育价值定位在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定位在片面的、只注重即时效果和社会道德需要的基础之上;是定位在德性培养和终极价值目标关怀上,而不是定位在德育理论的讲授和灌输上;是定位在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主体德育发展,即“人本”上,而不是定位在落实完成教育的具体事务,即“事本”上。它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从而能够依据发自内心的需求自我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评估,自我激励。[1]香港公民教育正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香港政府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与自省的能力”,形成学生“能主动参与公民事务,并随时准备运用他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等公民素养的德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公民教育之本。在实践中,香港政府非常重视学校和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如鼓励学校开发出形形色色的校本课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形式,要求教师在教育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民主和宽容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积极建构个人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香港教育界倡导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注重用问题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按照“问题——指导——思考——行动”的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进程。[2]同时,香港还设立了三个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其中两个是香港教育统筹局设立的,分别位于港岛和九龙,另一个是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设立的。这些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向社会、教师和学校开放,为每个公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和便利,鼓励学生、大众自主、自觉地去接受公民教育,充分保证了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公民教育中应该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必然带来方向的迷离与目的的缺失。个人价值本位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往往忽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导致个体责任感下降,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价值本位主义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重整体轻个体,只承认和尊重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轻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因此,大学德育两大功能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终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公民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2000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了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在此,彰显个性与服务于社会、世界在其中实现了兼顾与统一。2002年,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还发表了另一份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在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核心价值/辅助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对香港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内容进行了科学筹划(参见下表):
香港公民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4]
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既重视社会价值,而且也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协调和统一,努力培养香港公民科学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德育生活化就是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道德发展水平和现实生命需要,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道德素质。”[5]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这一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学生的经历、生活事件为中心来设计教育内容,安排教育进程。香港学者认为,对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个生活主题来进行,它们依次是: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每个生活主题中都会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为线索来设计公民教育活动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和教学服务。同时,香港学者认为,根据出现频率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分为三类: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会发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发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事件的不同特点和性质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念的示意图。
重视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强了公民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香港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与国际接轨是香港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强调公民教育的国际化,把公民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进行教育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其目标来看,香港公民教育始终将面向世界、为世界培养公民作为其教育目标之一。香港政府为公民教育设定的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个人作为公民与家庭、邻里社会、地区社会、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关系,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香港及中国产生归属感,并为改善社会、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其中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世界作出贡献”就是其国际化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在实践中,香港始终将国际环境与本土环境视为变革其公民教育的两大依据:“本土环境”,即每个公民最直接面对的社会环境,包括人所处的家庭、街坊邻里、社区以及国家民族社会;“国际环境”,即公民所生存其中的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世界,每个公民需要面向世界,努力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付出自己的努力。正是基于此考虑,近年来香港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倡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合作,要求香港公民为解决“全球问题”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此相应,香港公民教育非常重视生态教育,随着“全球问题”的暴露,生态问题日益成为香港社会不得不关注的对象。在此形势下,香港开展了“绿色生活教育”,[7]要求公民为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就要求每个香港公民必须具备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生态智慧,必须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因此,生态教育构成了香港公民教育的新内容。
香港未来公民教育的走势是其当前发展现状的自然延伸,其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与现实困境就决定着香港公民教育的未来走向。
当前,尽管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抱十多年,但毕竟香港已经离开祖国近百年,香港人对中国、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尚不稳固。民族情感的培育不是朝夕之功,加强公民教育就是培育这种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当前,虽然香港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如要求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要在一些重要场合,如国庆节、开学的第一天、学生毕业典礼上等举行升旗仪式,调整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开展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提出了“认识中国文化活动”的资助计划,资助学校设计开展的公民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祖国内地参观考察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效能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培育起香港公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香港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故此,以培养香港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为基础,不断加深每一个香港公民对中华民族、对祖国的情感,最终使其能够融入到博大的民族文化熔炉中去。可见,继续加强特区公民的民族情感教育,让他们能够从心底接受自己的新国民身份,是未来香港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发展方向。
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的大都市,加之商业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由此给青少年一代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直接表现就是多种价值观同在,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西方崇拜等价值观并行不悖,这就给香港公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目前,虽然香港学者已经为香港公民教育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平衡的价值观体系,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设计”,一种“设想”,这些价值观要付诸实践,走向香港公民的生活,走进香港人的心灵,还需要香港政府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回归祖国后,如何在香港公民所认同的那些积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香港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提升整个香港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香港公民教育必须冷静面对的重要问题,它必将引领着未来香港公民教育的整体走势。
提高和改进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近年来,香港政府尽管采取了多种形式来提高公民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资助、补贴活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组织公民教育科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拨专款委托大专院校开办公民教育的进修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科教师的研修活动,改进教材设计,甚至将公民教育科列为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等等,但这些努力仍然见效甚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不重视公民教育课程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如何继续巩固改革成果,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公民教育科的教学活动,将成为香港公民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需要给予尤其关注的问题。总而观之,将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与公民素质培养、学生参与与教师引导、生活事件与态度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公民教育科对学生的吸引力,必然成为香港公民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高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鸿燕.简析回归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J].现代教育论丛,2007,(8).
[3]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4]张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J].中国德育,2006,(3).
[5]郭元君.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6]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网站.
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Iangno=2.
[7]黄洁华.香港公民教育述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刘继青/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刘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