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
—— 关于质的探讨

2010-11-27 05:36曾宪文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价值专业建设

● 曾宪文 张 舒

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
—— 关于质的探讨

● 曾宪文 张 舒

本文从教育价值最大化入手,借助于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内在动因及其本质,阐述了专业群的特点,给出了专业群的定义,提出了专业群建设的原则、方法和重点内容。

高职;专业;专业群

一、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框架和生长空间,它既是校内外教育资源配置的枢纽,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单元;既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联系的纽带,又是实现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结的链条。纵观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专业建设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高职教育举办之初到2003年,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模仿期,专业名称、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践等基本参照本科模式,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缺乏独立的专业办学理念,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期。第二个阶段从2004年到2007年,以教育部颁布实施高职专业目录为标志,专业建设进入了规范期。高职教育执行独立的专业目录体系,专业办学特色逐渐鲜明,职业性日益突出。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比较盲目,缺乏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论证,偏重数量的增长,热衷于上热门专业,对专业办学条件、内涵建设重视不够。第三阶段从 2007年至今,以高职教育16号文件和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为标志,高职专业建设进入到了深化提高期。在专业存量普遍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本阶段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推进校企合作,密切校地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面向,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专业群的构建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工作实践,对专业群的研究成了学术热点。但从总体上看,对专业群的研究还存在着重定性、轻定量,重思辨、轻模型,重归纳、轻推演的不足。有必要通过模型分析进一步揭示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属性,并对专业群的概念、特点以及专业群建设的原则、方法、内容等进一步梳理,从而加深对专业群建设的认识。

二、研究假设和模型

(一)教育理性人假设

经济分析中有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本文的分析中,假定办学者是理性的,但不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二)教育的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假设

为了研究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借用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概念,把教育活动视作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产出Q取毕业生数,劳动L取专任教师数,资本K取固定资产;U、V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亦即办学标准。如生师比、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适用图书等。

(三)教育价值最大化假设

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用的人才,社会通过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所以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以人才为纽带带来的社会财富增长。如果单纯从经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消费品,学生在消费教育服务之后,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等同于人力资本,不过人力资本的变现要通过人才市场的选择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是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创造性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人在劳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教育的当期价值就是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折现。

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弗兰霍尔茨(1985)提出的随机报偿价值法,它是一种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个体i的人力资本价值是在预期服务年限内可能的服务状态及其所创造价值的函数。

Rj表示个体在服务状态j时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亦即为组织创造的价值;P(Rj)为个体处于服务状态j的概率;m为服务状态数(含离职状态,其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为零);T为期望服务年限;γ=(1+γ)-1是折现因子,γ是折现率。

这一模型深入到组织内部,通过品骘工作职位,测度服务状态,揭示了价值实现的机理,适合于定性分析。对于教育价值,我们可以完全不管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状况,只需要了解各年度所创造的价值Φt即可。这样,可以将上述模型再做简化,并对全体教育对象S(假定期望服务年限相同)求和。教育价值

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专业群,它是有一定的约束条件的。首先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教育投入总是有限的。其次是生源素质,好的生源质量无疑会提高教育价值。第三,学生数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一个专业群的学生数并非越多越好,学生太多,资源紧张,管理成本上升,不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在以上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教育价值,亦即求解下列极值问题:

三、模型分析

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资源供给有限、生源质量既定条件下最大化教育价值。根据上述模型,要提高教育价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建设专业群有三项益处:一是减少重复建设;二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裒多润寡,以丰补歉,促进资源均衡。对专业群G,各专业的资源分别是Li、Ki,可共享的资源分别是专业群建设后,群通用资源相当于要素投入分别增加了,产生了的实际效果。要素投入的提高带来的效应是,或者在办学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招生数量,增强培养能力;或者是提高了办学标准,增加了教育资源丰度,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因此可以从数量增长或质量提高方面促进教育价值。

(二)增加了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

在群内自由转换专业,或者采用前期不定专业后期个性化分流的专业归属模式,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这就相当于提高了生源质量,从而提高教育价值。

(三)更有条件和空间实施平台+模块、双专业、主辅修等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单一专业尺度狭窄的局限,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增强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所培养人才为组织创造的价值Rj,还能够提高个体取得高阶职位的概率P(Rj),增加晋升的机会m等,从而增进教育价值。

(四)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宽带就业

如果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那么,前几年所创造的价值Φt=0。由于技术变革的因素,知识、技能加速贬值,势必影响到后期的人力资本变现和价值创造,从而毁损教育价值。

(五)合理确定专业群的边界,最大化专业群的教育价值

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决定了群的规模。群的收益是群内专业的函数U=f(G),专业数量、学生人数增多,管理、协调成本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势必加大,当着专业群的收益增量恰恰能弥补成本的增加时,专业群的边界就得以确定。

四、专业群的概念、特点及专业群建设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一)专业群的概念

专业群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教育价值、增强专业培养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以龙头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专业或行业、职业为纽带,通过资源重组、组团架构、错位发展、配套互补、统筹集成而建立起来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数量适当的相关专业的集合。

(二)专业群的特点

1.专业群建设的指向性。在外部指向性上,构建专业群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内部指向性上,建设专业群是为了改变专业单薄、模式单一、低质同构等问题和不足。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群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建设的过程也是资源合理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通过办学积累、历史积淀和实践检验,最终要达到结构厚重,内涵丰富,横向有广度,纵向有深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备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

3.群专业的相关性。组成专业群的专业都是关联性较强的专业,它们或者具有共同的专业、学科基础等内在逻辑关系;或者具有共同的行业、职业基础等外部依存关系。

4.群内专业的主辅性。专业群内的专业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们在地位上有主干与协同,层次上有重点与一般,顺序上有优先与从属,功能上有核心与辐射。通过龙头专业的支撑、带动作用,集合相关专业,聚类成团,形成集群优势,并经过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

5.群规模的适当性。专业群小了,不足以发挥效益;专业群过大,管理成本的上升反而会抵消组建专业群带来的收益,因而专业群应当有一个合理规模。

6.群的动态发展性。专业群的构建是学校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及其相关者的教育需求与社会岗位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专业与行业、产业联动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手段的进步、行业需求的嬗变影响到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从而促成专业群的不断变革和动态发展。

(三)专业群建设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专业群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学校层面上来说,是学校规模、系科、专业等量变到一定程度之后,专业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高职教育专业领域的折射。因此专业群的建设要把握方向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前瞻性,突出创新性,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规避跟风、攀比、照抄等无意识行为。

2.系统性原则。专业群的构建过程既是对现有专业的梳理、重组过程,对当前以专业为单位的资源的二次配置过程,也是对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的学科、技术基础,又要兼顾专业的职业属性,将产业链、岗位群、学科基础统一起来,协调好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部逻辑与外部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专业群成为相关专业的有机统一体。

3.适切性原则。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力戒贪大求全、贪多求快。一个学校应该建设多少个专业群,一个专业群应该有多少个专业,学生数量多少合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当专业群带来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的时候,理论上专业群是可以扩大的;当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办学效益下降,过大的专业群就不经济了。一般地,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量不低于3个,不高于6个。如果按6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两个班80人,学制三年来计算,专业群的在校生就是1440人,规模已经不低了。

4.权变原则。专业群的数量,构成专业群的专业,专业群的建构模式,甚至专业群本身存续与否,都是可变的。特别在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多变的情况下,专业群的建设一定要突出灵活性,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适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思路,应对教育环境的不断变迁,处理好专业群建设的相对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5.创新性原则。专业群建设所追求的是1+1>2的效果,因而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加减过程,而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专业群的建设包含着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规划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等等。

(四)专业群建设的方法

1.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加强对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调查预测,细分人才市场,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当前,专业群的建设要把就业导向、服务地方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组织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社会用人部门开展产业结构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需求数量、质量标准,对专业群的目标科学定位,创新愿景,创新战略,建立起专业群建设的导航系统,正确指导专业群工作的具体实践。

2.削枝强干,合理布局。要选择恰当的突破口,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突出专业办学特色,避免简单模仿、照搬盲从、脱离实际的伪多元化选择。一般地,行业举办的单科类院校,专业群数量不超过3个;地方政府举办的综合类院校不超过5个。注意甄别优质教育资源存量,发挥学院比较优势,根据产业背景确定龙头专业,围绕产业、行业、岗位需求,遴选相关专业。

3.共享资源,注重内涵。既要注意群内资源的共享,也要注意群间资源的共享,提高群间关联度,促进各专业群的协同。坚持内涵式发展,在兼顾数量的、物质的、显性的、外在的、形态的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非物质的(观念、精神、制度、文化层面的)、隐性的、内在的、功能的因素。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改革求效益,以创新上水平,走精益发展的道路。

4.综合改革,创新模式。专业群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构建专业群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才质量,从而促进人力资本增值,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难点和重点。可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教育对象的个性、选择性、差异性的要求,在专业方向的柔性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制度的科学性、实践环节的有效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5.创新体制,提高效能。专业群的建设应当根据专业群的新发展创新管理制度。比如将目前分专业设立的教研室调整为按专业群设置一个专业教学研究机构,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平台,成立若干课程组,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层级制为事业部制,简政放权,将人财物纳入专业群统筹,采取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实行柔性管理等等,以提高专业群的管理效能。

(五)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内容

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并不是群内各专业建设内容的简单叠加,需要整合、融合、糅合,既有共享、集中,又有分布、独立;既有刚性的硬约束,又有柔性的软约束;既有统一的平台,又有分流的模块;既有主干支撑,又有枝叶相辅。概言之,专业群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建设基于专业群的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积累多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和示范性的教学案例,构建开放的教学支持系统。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便利服务。

2.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知识、学缘、专兼等结构合理的共享型的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注意选拔、聘用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建设起点。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组建结构合理、团结高效的专业创新团队。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使用、培养、培训、交流、深造、实践锻炼等管理办法,充分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创新规律,在团队的创新活动中促进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

3.理论教学体系建设。专业群为理论教学体系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提供了空间。所谓平台就是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生产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专业相应基础和技能的交集,一般涉及到公共课和技术基础课。模块则是针对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分流,是与特定工作过程、岗位 (群)相匹配的一组专门化的课程。模块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块的针对性有助于克服人才培养周期带来的滞后效应,模块的可变性增强了专业群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能力。无论是平台还是模块都需要在对原专业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经过实践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兴趣、潜能、合作精神,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激发。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建集成化、规模化、系列化、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融技术展示、技能操练、工程训练、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动手能力平台。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开发创新性、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同时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突出职场氛围,加强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加快实现由学员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5.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个体人力资本的实现终究要通过市场选择来实现。教育价值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专业群建设的成败,所以除了要提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质量外,也要想方设法提高就业质量。采取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构建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柔性组合建立弹性应变的知识体系,增强专业结构的开放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用性和市场需求应变能力。建立大类+分流的就业模式,充分利用专业群社会联系广泛,就业链条宽广的特点,实行“团销”、“搭配”的就业营销策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既要因材施教,“因材施导”,也要“因材施销”。

(略)

曾宪文/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 张 舒/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价值专业建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