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华 杨绍春
(中共昌宁县委 组织部,云南 昌宁 678000)
昌宁县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郭进华 杨绍春
(中共昌宁县委 组织部,云南 昌宁 678000)
昌宁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快昌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因此,认清昌宁工业发展的基础,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对昌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昌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1、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十一五”以来,昌宁县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量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07亿元,年均增长18.45%,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27%,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9亿元。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0年预计实现利税总额0.75亿元。
表1:“十一五”期间昌宁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亿元、人
2、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特色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一是县域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发生积极变化。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逐步提升。二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依托矿产冶炼、能源、绿色食品加工业、茶叶、核桃等优势资源,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蔗糖、水泥、煤炭、墙体材料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以水电能源开发、硅矿资源开发、木材精深加工和茶叶、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以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林下产品加工为主的后续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特色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3、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园区建设逐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大力招商引资,规划并开始建设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并加快了工业园区田园片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全县完成工业投资14.9564亿元,成为全县历史上工业投入最大的时期。其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新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化滞后。昌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虽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冶炼、蔗糖、建材、农副产品、电力、造纸、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但全县工业发展缓慢,仍处于规模小、加工粗、技术低、品牌弱、布局散、人才缺的起步发展阶段,缺乏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支撑,没有形成对县财政有突出贡献的支柱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使得全县工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动力。特别是由于电力基础设施滞后、电网布局不够合理、电压等级低、供电设备老化、供电量不足,加上县级财政支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非常有限,上级扶持项目难以充分整合,建设需求与资金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等因素一直制约昌宁工业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层次低,集聚效应不明显。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及低附加值的产品比重高,有效支撑工业持续发展的优势行业少,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备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少。
3、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一是全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核桃、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较为突出,但这些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变成工业产品的较少,大多数是卖原料、卖半成品,致使农产品所产生的效率较低,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二是大量的矿产资源尚未有效开发,特别储存较大的硅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4、人才匮乏,管理落后。工业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但昌宁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外行管工业、管企业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和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多,致使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落后、偏低;加之科技人员、专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企业的产品更新、技术进步能力不强。
1、以硅为主的矿冶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硅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打造“硅产业链条”。由于硅固有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决定了石英石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原料资源。依据现有的工艺技术及产品用途,石英石资源可用于制造硅微粉、石英玻璃、玻璃制品、压电晶体谐振器、高纯晶体(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6大产业链系列产品。“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对硅材料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第一,结合目前昌宁硅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和重点发展硅精深加工中高端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硅产业龙头骨干项目,配套引进硅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构建上下游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第二,积极引进硅产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新产品项目,实现硅产业现代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向昌宁聚集,推动硅资源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走出一条企业集中、行业集约、产业集聚的硅产业发展路子,打造滇西“硅谷”。第三,加快提高锡、铜矿产的采选水平,加速锰、锑、硅藻土的勘探开采工作,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冶炼加工企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明显的经济优势。
2、以茶叶、核桃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第一,茶叶产业。要采取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方法配置加工企业,根据茶园规模,既不影响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又不造成小茶园资源浪费。重点支持和建设标准高、规模大和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行为,积极申报ISO9000、HACCP等自愿认证,引导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要充分利用“千年茶乡”的品牌效应,对全县的绿茶、红茶、普洱茶进行统一规范化生产,全面提高加工水平,以悠久的茶文化、丰富的茶资源、优质的茶品质为保证,以红茶、红碎茶为主营方向,打造系列品牌,大力发展茶叶饮品、茶保健品、茶碱等深度开发产品,使茶叶收入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昌宁的核桃品质优良,历史悠久,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十二五”期间要使昌宁核桃产业“破茧成蝶”,一是在工业园区内引进龙头企业,做好核桃产业的深精加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二是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在生产的前期,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加速良种的推广步伐,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核桃生产的后劲。四是制定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不断提高生产者和企业在昌宁投资办厂的积极性。第三,蔗糖要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行业整合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糖、酒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蔗渣、滤泥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争取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第四,林纸要引导建星纸业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速发展原料基地,扩大生产规模。第五,禽畜产品要围绕建设滇西重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以提升整合现有的公司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草食性和特殊畜禽为重点,养殖、加工并举,提高产业的总体效益。蚕桑加工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合适的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蚕桑种植。第六,大力培育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监检测体系,提高产品的监控能力,建立全县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监控中心。充分发挥昌宁良好的生态环境,立足昌宁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橄榄系列产品、蔬菜、果品深加工、特色粮油加工、菌类和竹笋产品加工。
3、以木材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建筑建材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它与城乡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建筑建材业的发展推动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同时,加快城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成为了建筑建材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木材加工业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人造板、实木家具和新型木制品,加大梯次开发的力度,促进木材加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产品发展方向为:第一,人造板材。人造板材生产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云南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为进一步提升深加工层次创造条件。第二,家具。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家具的设计水平、企业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高档实木家具、仿古家具、欧式家具和实木家具配件、组装件等产品,促进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第三,木制品。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努力开发市场紧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档实木复合地板,家居装饰材料等,迅速形成规模化生产,推动木制品生产向种类多、品质高、工艺新等为特点的方向发展。在大力发展木材为主的同时,应加强水泥、大理石、花岗岩饰面产品的开发。
1、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昌宁县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量少质弱,引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工业化正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工业,发挥后发优势,走适合昌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化发展路子;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资源型产业走规模化、深加工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做大做强以硅为主的矿冶产业;以茶叶、核桃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建材产业,并提高产业的区域关联度,延伸产品的加工深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着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群。
2、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昌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硅矿资源远景储量1500万吨,保有储量822万吨,品位高,品质好,平均含量99%以上,无论是储量,还是品质都排在全省第一。同时,昌宁还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全国四个优质茶基地县之一,有70%的地区适宜种茶,茶园面积广,生产能力强。红茶生产历史悠久,有一定基础。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突出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力求打出“滇西硅谷”牌和“昌宁红茶”牌,坚定信心,整合茶业散而小的牌子,引入大企业,一心一意打造红茶产品品牌;整合现有硅加工企业,依照大企业大集团的思路,逐步确立企业品牌。
3、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整合重组和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好与金融机构的多元合作,推进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编制、执行、监督各自分立、相互制衡的预算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资源要素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形成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
4、鼓励技术创新,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是发展工业的内在推动力量。昌宁县科技基础薄弱,要实现工业加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在“十二五”期间,应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着力推进三大产业自主创新的突破。既要加强科技的创新,也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创新;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企业领域的应用,强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围绕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5、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集群化是新型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昌宁县应以建设云南面向南亚的生物资源加工出口基地为目标,加快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实现三大产业集聚发展。要以县城工业园区为龙头,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同时,依据资源分布情况,合力布局乡镇功能区,如:柯街镇、漭水镇、湾甸乡;要优化园区建设的软硬环境,打造投资集中、优势明显、产业集聚的工业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建立优质、高效、专业的新型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减排指标,建设生态园区,增强园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F427
A
1671-2994(2010)06-0081-03
2010-10-12
郭进华(1964- ),男,云南龙陵人,中共昌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杨绍春(1974- ),男,云南昌宁人,昌宁县接待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