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无疑,这是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学习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提出的一点目标要求。然而,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都是课外看书。”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利益,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学生也有必要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提高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容量大,是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活动,不能靠教师的强制手段来完成。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要靠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对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课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2)用故事或问题引趣,激发阅读欲望;(3)进行每天15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汇报,让同学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
三、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优秀读物,教育学生读好书。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最好在开学初结合阅读教材就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籍确定下来,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说来,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是童话和儿歌;到了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通俗科学读物。
2.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一开设约20分钟的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可着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1)工具书使用指导。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往往“蒙混过关”就算了,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并使之养成习惯。(2)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适合的阅读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3)做“读书卡”指导。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用。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卡,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记“读书卡”的工作,以便学生随时记录所知所感,有所收获。
四、课外阅读指导要遵循的原则
要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以下“三结合”原则: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3.课外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课外阅读可以结合课外活动的综合效应,举办一些学校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讲故事比赛”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其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优美的文字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田,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