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谈起语文的阅读学习,学生对其既爱又恨。学生要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如何教好阅读课,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一直都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们热衷研究、探讨的话题。
一、生活体验的含义及特点
生活体验是人对生活的体验,是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经验、经历、感受。体验“Erlebnis”,这个来自德语的古老词汇有两个基本含义:
1.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曾说:“生命永远是它自己的证据。”可见生活体验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切感受的,是自然、纯粹的。体验具有原真性、及时性和奠基性的特征。
2.每个人体验都是由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并且同时与其自身的生命整体相连。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的亲身经历并对未来有所预感,具有延续性。狄尔泰还说:“与生命有关的经验是一条活生生的溪流。”“体验不仅是某种现在之物,在它对现在的意识中已经包含了过去和将来。”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由此可见生活体验还具有整体性、延续性的特征。
从生活体验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看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阅读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阅读欣赏很有作用。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二、链接生活体验的心理依据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艾伦菲尔斯(C.Von.Ehrenfels)在创立的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中创立了心物同性同构论,在龙协涛的《文学阅读学》中,对这种理论是这样阐述的“人的心理生理与事物的运动形式或形体的结构可以形成对应的关系,在结构性质上是可等同的。人们在观察外部事物或欣赏艺术作品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某种活力、生命、运动或运动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阅读欣赏是可以感受到某种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与人们内在的心理生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统一,即被人概括为的“异质同构”。
如果说艾伦菲尔斯(C.Von.Ehrenfels)的理论在物理事实和心理事实上找到了统一,启发了链接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那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的论断为它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石。
威廉·詹姆斯曾指出过:“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仅能从时间的连续性中看到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之间的统一性,就是在它们的某些属性当中,比如它们的强度和响度、简单性和复杂性,流畅性和阻塞性、安静性和骚乱性中,同样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阅读时我们看到岸边垂柳会哀伤,听到猿啼会难过,因为柳的低垂、枯萎和人情绪的低迷是相通的,猿的啼叫声凄惨、悲凉和人悲伤的处境和心境是统一的。
一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处过的一个具体情境和经历过的具体情绪都可以向符号性转变,获得一种普遍的意蕴和结构,由于异质同构的存在,人们在阅读中阅读材料会同阅读的主体建立多种多向的联系,引发阅读欣赏者的强烈兴趣,读者因此能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然”的效果。语文的阅读教学如果只是以理性的利刃无情地切割语言文字和文章,强调知识的灌输、能力的形成,那这样的教学只能使老师缺乏上课的激情、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低下,学习成效不高。建构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链接生活体验,生发出的才是个性化阅读、真切感悟、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对于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让课堂学习产生更高的效用,让学生能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这些教学改革,给沉闷的阅读教学局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成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纵观多年来的阅读教学教改,其实都是想突出强调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建构,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能有多大。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生活体验是阅读欣赏的感性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