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晴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静夜思》英文翻译的概念隐喻分析
张 晴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概念隐喻理论;诗歌翻译;《静夜思》
目前对于隐喻的研究认为,与其说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如说它是一种概念现象。其中最有影响力和解释力的是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和翻译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可能归因于它们之间有内部联系的事实。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认为,隐喻不是在我们普通习惯意义里表达一个“相似的”概念,而是“从本质上来说,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1]3。他们认为“隐喻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不仅局限于语言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在思考和活动中形成的普通概念系统从根本上就是自然的隐喻”,“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都是隐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的方式,体验的事物和所做的一切许多都是一种隐喻的事物。”[1]3他们进一步提出“概念是隐喻的结构,活动是由隐喻构成的。”[1]3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说法只是一种多余的现象,管辖我们思想的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概念系统的隐喻概念。因此,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应当被理解成“隐喻概念”。
著名的唐诗《静夜思》在中国广为流传,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诗句和语义意义通俗易懂,可以让现代的中国读者完全理解,除了它稳定的聚敛关系,它的组合和意义从唐朝至今都经历了不同的历时变化,因此能被看做是跨越千年的典型的中文共时的文本。第二,没接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和孩子都能在听过这首诗后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了解其意思,因此在很大范围来看它在有声和文字语言上都具备重要影响。基于以上两点事实,任何一个中文团体中的成员都能对《静夜思》进行分析。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的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静夜思》已经由许多国内外译者翻译成了不同的英文版本。在中国目前能够找到影响力较大的共九个版本,作者将采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
Lakoff和Johnson明确指出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语言和词语的范畴,在人们日常语言中影响深远,它是感知世界和使之概念化的一种工具。因此,隐喻是人类思维行动和概念系统的事物。概念隐喻理论提出包含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往往是人们熟悉的现实物质世界,然而目标域是抽象概念范畴,通常包括内心的、情感的或是物质世界中不可见的。目标域更加抽象,与物质世界的经验相脱离[1]87。 映射并不只是单独语言的映射,相反,映射需要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实体对映和认识对映。
由于隐喻是一种存在于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认知方法,它必然会被人类经验影响,每一个隐喻管辖许多隐喻表达式。鉴于日常经验存在于广阔的文化预设背景中[1]5,不同文化的人可能用各异的方式去认知世界。
人类认知存在于现实世界和语言之间,是一个重要的隐形的分界面。王寅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2]17模式说明如果没有人类认知,现实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将会单调和脆弱,该模式的图示如下:
我们可以发现翻译过程既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是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Reddy认为交流过程即说话者将其思想(物体)转换成语言(容器),通过管道传递给听话者,然后听话者把思想(物体)从语言(容器)中取出,即(1)思想(或意义)是物体(IDEAS(or MEANINGS)ARE OBJECTS.);(2) 语 言 表 达 式 是 容 器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 (3) 交 流 是 传 递(COMMUNICATION IS SENDING.)[3]284~324。
在中国文学史中,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中隐喻的广泛使用被认为是其最显著和有意义的特征,唐诗经常使用隐喻去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感。这些隐喻对于诗歌至关重要,因此对于隐喻的翻译,译者需要重点关注它们能否在英文翻译中得以重塑,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展示原诗的精髓。
诗歌中相似性联想来自于人们的经验,包括物质的、情感的、心理的、文化的、空间的,等等。我们的物质经验能提供隐喻的基础,所有的隐喻概念与我们的经验紧密相连并进入了概念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相似性的关联在隐喻的产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静夜思》中的一些隐喻可以被中国读者轻易理解,但是不能被西方读者直接感知,单纯的词对词翻译也不能使一般的英语读者产生与中国读者相似的意象感受,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方向隐喻是与空间方向有关的,如上-下,里-外,前-后,开-关等在我们物质和文化基础上有关的隐喻。下面是由不同学者翻译的《静夜思》九种译本。
关于方向隐喻,Lakoff和Johnson作出了一些解释[1]15~17:1.快乐向上;悲伤向下(HAPPY IS UP;SAD IS DOWN.)。一个月光遍地平静的夜,诗人即将睡去,他抬头偶然看到了天空中一轮明月,因而非常快乐。后来当他低下头去,也是这样一轮明月,勾起了无尽思乡之情。在上述译本中,“举头”是“快乐”,即(“tilt back my head” ,“Looking up”, “lifting my head”, “up towards,I raise my head”, “I raised my head”, “I list up my head”, “I raise my head”,“I raise my eyes”),“低 头 ” 是 “悲 伤 ”, 即 (“yearn,stooping”,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sinking back again”, “lay me down”, “I bowed my head”, “I drop my head”, “drop my head”, “my eyes fall again”)
同样也可以用方向隐喻2.健康和生命是向上,疾病和死亡是向下 (HEALTH AND 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来进行解释。通过“向上”(UP)和“向下”(DOWN)的动作,上述英文译本可以描述诗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因为思乡(homesick or nostalgia)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疾病让作者情绪失落。
3.好是向上;坏是向下 (GOOD IS UP;BAD IS DOWN.)。上面的不同译本中在最后两句话都有相似的表述。 一方面,东西方读者对于“好”(“GOOD”)和“坏”(“BAD”)的认知是相似的,因而译者在他们的译本中表述也相似。另一方面,诗人起先看到了皎洁的月亮,感觉很好,但触景生情,他低下头开始想念家乡和其他美好的回忆,之后情绪开始难过起来。
4.理性是向上;感性是向下 (RATIONAL IS UP;EMOTIONAL IS DOWN.)。5.控制力是向上,被控制是向下(HAVING CONTROL OF FORCE IS UP;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这首诗歌无论是其本身和翻译都可以很好地用这两个概念隐喻来解释。它们由此处“理性”( RATIONAL)意味着“控制”(HAVING CONTROL OF)作者的情感,同时“感性” (EMOTIONAL)代表“被控制”(BEING SUBJECT TO CONTROL),即被思乡之情控制。它们都通过诗歌和引用的译文中的描写从而产生理性和感性的类似认知。
诗歌首先是一种交流——一种由诗人向读者传达的想法或者信息。换言之,诗歌就是描述作者想法、思维、概念和感受的例证。不过是一种创造行为,也是一种分享的行为。所以理解诗人如何措辞,如何将鲜活的精力和崭新的意义赋予诗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译本来说,译者不仅要缩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距离,还要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为丰富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宽广的理论和操作空间。
[1]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eddy,M.The Conduit Metaphor.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Conceptud Metajhor Analysis for “Jing Ye Si”
ZHANG Qing
(The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have usually been considered secondary or dependent text,whose existence depends on the poems themselves.So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poetry translation.In fact,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indispensable and inevitable,because they can introduce the ancient poems and Chinese cultures to the reader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The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Jing Ye Si’s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mea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and also providing wider space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face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poetry translation;Jing Ye Si
H315
A
1674-5787(2010)01-0064-03
2009-12-08
张晴(1983—),男,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责任编辑 周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