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学发展的测度与评价①

2010-10-18 11:38:00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测度县域指标体系

姜 涛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县域科学发展的测度与评价①

姜 涛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国内外对发展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基本是一个从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发展指标到可持续发展指标测度方法的研究过程,每一种测度评价方法都对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缺陷。测度评价县域发展,应明确构建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发展指标权重,选择合理的测度评价方法。

县域;科学发展;测度评价

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区域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县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县域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县域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区域发展与县域科学发展

1、区域发展理论的演进。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主要经历了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四种理论的指导。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基本应用均衡发展理论,即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实施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区域协调布局与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争取外援的方针,注重计划性和全局性,以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先是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理论,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强调富国富民,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20世纪 90年代,我国的区域发展逐步转向协调发展理论,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2003年 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能衡量国家或区域“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崭新的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区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区域发展理论对县域发展的影响。县域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最基本的区域单元,多年来一直受区域发展理论的影响。在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县域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较低水平下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均衡”,但经济发展却较为迟缓,不仅经济总量小,物质财富少,经济增长速度低,而且造成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乡村的反差以及工业倾斜政策、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价格“剪刀差”。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各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物质财富显著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贫富悬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等阶段性问题。区域发展理论从非均衡发展理论转向协调发展理论后,县与县间发展的不协调、县城与乡村间发展的不协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有所改观,但协调发展理论实质上是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的一个突破,它没有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因而也就没能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保证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强调以人为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合理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倡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县域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地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保持经济理性增长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人、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3、县域科学发展的实现路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科学发展,一般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以县域实际为基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经验借鉴为启示,着力打造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模式。二是确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为参照,突出经济发展、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国内贸易和对外经贸、科技文教事业发展、人口增长和卫生健康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环保和社会安全等规划目标,以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引领县域科学发展。三是健全科学的发展机制。通过政策协调和利益协调,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区划的局限,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高效配置。四是建立科学的测度评价体系。坚持用客观指标表征和引导主观评价,通过公开、客观、可比的数字得出结论,用相对数值和平均数值进行衡量。在内容上,要包含经济、社会、城乡建设、竞争力、协调度、资源消耗水平和要素产出水平等,切实做到全面性;同时每项指标又要相对独立、简单易行,使评价体系易操作。在方法上,要做到可行性、连续性,通过长期连续的评价结果,来引领、促进县域科学发展。

二、县域发展测度与评价方法述评

1、国外对县域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国外对发展度量的研究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度量、社会发展度量到可持续发展度量的演变过程。20世纪 50年代到 70年代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测度发展,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到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偏向于从社会角度测度人类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后,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针对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运用了一些新的测度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等四大系统按驱动力 (drivingforce)、状态 (state)、响应 (response)模型设计的含 25个子系统、142个指标构成。二是联合国统计局 (UNSTAT)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FISD),遵循“压力—状态”体系的思路建立,依《21世纪议程》对指标进行分类,由经济问题、大气和气候、固体废物、机构支持四个方面组成,共 31个指标。三是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 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四个层面共 25个指标,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层次分析评价法。四是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又被称为“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以“财富”作为出发点,从考察实际财富以及可持续能力随时间动态变化这一宗旨出发,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要素,首次将无形资本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要素之内,强调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五是美英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 (PCSD)于 1996年创建了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健康与环境、经济繁荣、平等、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持续发展的社会、公众参与、人口、国际职责、教育十大目标组成,共计 54个指标。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创建于 1994年,由经济健康发展、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优化利用、可再生资源必须可持续利用四大目标构成,包括 21个专题 123个指标。六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该理论分别用能值产出率 (EYR)、环境负载率 (ELR)、能值交换率 (EER)来衡量系统产出效率、系统过程的环境影响、系统的交换效益。能值分析将能量分析方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丰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997年美国生态学家Brown MT和意大利生态学家UlgiatiS首次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 ESI,初步填补了能值理论中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的空缺,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2、国内对县域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国内对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是在 20世纪 90年代初期,主要把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估性指标两大类。描述性指标用来表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发展状态,主要反映对象实际状态或条件,如资源储量和环境质量等;而评估性指标则用来评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程度的指标。

综合国内外对发展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基本是一个从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发展指标到可持续发展指标测度方法的研究过程,每一种测度评价方法都对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缺陷。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数目过多,层次、粗细分解不均,指标权属的不确定性明显。联合国统计局(UNSTAT)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分类或指标属性上显得较为混乱。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确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同,区际差异较大。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单一的货币尺度度量国家财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在现阶段应用有较大困难。美英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偏重发达国家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不适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百强县指标虽然具有“名片效应”,但实际上是个“GDP至上”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对其他指标的考核。究其原因,一是这与当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论有直接关系;二是没有处理好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的关系;三是偏重经济发展的评价,较少或没有顾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轻视或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没有搞好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时空结合等。

三、县域科学发展测度与评价体系构建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测度评价县域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明确构建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测度评价体系,一要紧紧立足于科学衡量县域的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不能单纯地沦为考核排名的工具,应对县域发展起到前瞻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二要为县域经济挖掘发展潜力、制定提升投资价值战略提供客观依据。三要为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导向。四要引导树立科学政绩观。

2、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县域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县域科学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以及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因此,县域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要具有层次性,由许多同一层次、不同作用和特征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的复杂程度、作用程度不一的个体指标构成。在指标的选择上,要注重在现有统计体系内,发掘能够反映科学发展某一方面特征的指标,构建系统、完整、适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们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内涵、目标和任务的理解,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总系统、子系统、主题和个体指标四个层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总系统。子系统为第二层次,分别由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公共服务与公众满意度、人口与健康、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等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各子系统下的主题,如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第四个层次为主题下的个体指标。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3、科学设置发展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否采用得当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对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一般采用等权重法和不等权重法两种方法。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要求,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采用不等权法。不等权法通常有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两种方法。客观赋权法包括选择赋权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等。它虽是定量分析方法,但并不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客观赋权法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很强,还要受到数据的统计特性限制,特别是客观赋权法只局限于对历史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往往很难体现发展的新思想。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分配权重,包括专家赋权法 (即德尔菲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折扣最小平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虽然依靠的是专家建立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给权重的确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但其中的层次分析法(AHP)是上世纪 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规划方法,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它首先建立表示系统概念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并按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分组;其次,通过将某种特征用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子系统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个子系统相对重要性的总的顺序。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对目标 (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因此,县域科学发展的测度评价可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设置指标权重。

4、选择合理的测度评价方法。设定好发展指标体系后,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测度评价方法的选取。目前采用的测度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 (FSE)、人工神经网络法 (ANN)、灰色模型法 (G M)等。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应坚持两点:一是注重利用客观数据评价,通过数量化的方法得出结论。二是注重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把所有指标都采用相对数值和平均数值进行衡量,所有结论都在对比基础上得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县域发展的特点,县域科学发展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显著特点:一是相互比较,以最优的评价因素值为基准,其评价值为1;其余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响应的评价值。二是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责任编辑:蒋海升)

D616

A

1003—4145[2010]06—0152—05

2010-03-15

姜 涛,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测度县域指标体系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2014年3期)2014-04-16 0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