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蕙馨 金家宇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02—2009年中国百强企业分析①
杨蕙馨 金家宇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自 2002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部署,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各地方、行业企联、企业家协会以及大企业的支持下,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 500强名单。在企业自愿申报基础上,名单依照国际惯例按销售收入进行排序。采用其中前 100强企业的数据,从产业分布、经济效益、成长态势等多角度对 2002-2009年中国百强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百强企业发展变化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百强企业;产业分布;经济效益;成长性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显示,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自 2002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部署,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各地方、行业企联、企业家协会以及大企业的支持下,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 500强名单。在企业自愿申报基础上,名单依照国际惯例按销售收入进行排序。中国企业 500强,特别是百强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支配着众多的资源,市场影响力巨大,其发展折射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百强企业的研究对于分析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明确自身优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中企联合网公布的百强企业的数据,①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企联合网 http://www.cec-ceda.org.cn/c500/chinese。从产业分布、经济效益、成长态势等多角度对 2002-2009年百强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百强企业发展变化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三次产业分类为基础,对中国百强企业进行分类,2002-2009年三大产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数如表1所示。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其营业收入指标一直保持在 60%左右。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速不容小觑,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总体呈上升趋势,虽营业收入所占百分比并无相应增加,但第三产业的销售净利率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
表1 2002-2009年三大产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数及营业收入情况
1.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内部以黑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为主。
从产业门类看,百强企业集中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六大产业,而房地产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产业门类没有企业入选 (见表2)。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入围企业数目一直比较稳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例最大,发展较快。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例次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入围企业数有减少趋势。而医药、食品、纺织、烟草制造等产业每年只有 1-2家企业入围,比例较小 (见表3)。
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处于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与低成本的劳动力相得益彰,得以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异军突起,并赢得“世界工厂”的美誉,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及国际市场对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坚定信心,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加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可避免,入围百强的钢铁、机械、石化等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增多也体现了这一特征。②胡迟:《从 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强看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与成长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9期。
2.现代服务业活力显现,生产性服务业迅猛发展。
随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的实施,现代服务业 (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在此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5个产业)的活力开始显现,入围比重与制造业的比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表2看,入围企业大部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其内部分布特征也有较大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由 2002年的 8家增至 2009年的 16家,在百强中的营业收入百分比由 2002年的 8.43%上升至 2009年的 11.92%。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入围百强企业的一般是电信及其它信息传输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及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水平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伴随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必将迅速增加,依托我国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契机,将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传递给学生们。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发展,把课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们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在课上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表2 2002-2009年百强企业的产业分布 (单位:家)
续表
表3 2002-2009年制造业各产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 (单位:家)
从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入围数目虽有所下降,但企业总数依然较多且规模较大 (见表4)。以2009年为例,百强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 74家,年末资产总计 532831.8亿元,占百强企业资产总值的 89.36%;实现营业收入总额 145185.9亿元,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 85.8%;实现利润总额为7567.5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 87.1%;从业人数 15760474人,占百强企业全部从业人数的 86.4%。可见,国有经济在百强企业中仍保持着控制地位,并且其资产、营业收入、利润、从业人数的比重均超过企业数目在百强中所占的比重。
表4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入围百强企业数目 (单位:家)
2002-2009年非国有企业入围百强企业的数目较少,但其中的股份制企业数目有所增加。以 2009年为例,股份制企业入围 12家,营业收入比重占 6.34%,仅次于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每年只有 1-2家入围。可见,在国有企业保持控制地位的条件下,非国有投资主体和海外投资主体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其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业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以下采用百强企业中前十名的各项经济指标占百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率来分析其集中度。如表5所示,百强企业中前十名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的集中度有所下降,显示排名在 11-100名的企业正展现出良性的追赶态势。
表5 2002-2009年前 10位企业占百强企业全部营业收入、资产及利润的比例
续表
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良好的投资环境、丰裕的人力资源以及政策等优势,东部地区的企业无可争议地在百强中占据绝对优势。伴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与西部地区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明显增加。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凸显,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发展步伐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但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其入围百强的大企业数目也有所增加 (见表6)。
表6 2002-2009年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①本文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东中西部基础上,将东北地区从东部地区单独列出,故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单位:家)
作为我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经济基础良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相对突出,加上中字头的大型垄断企业在北京的聚集,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上,京津冀地区仍居首位,2007年我国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其发展势头更加突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较为活跃,但百强企业向这两大区域聚集的趋势有所放缓 (见表7)。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见表8),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相差无几,不同的是,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地缘优势,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明显较多,服务业相对发达。对比以上三大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构成相对单一,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使得东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发展较为突出。
表7 2002-2009年四大区域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 (单位:家)
表8 2009年四大区域百强企业的产业分布 (单位:家)
续表
1.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显著增长。
图1 2002-2009年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 (单位:亿元)
2.制造业、建筑业营业收入增长较为迅速。
从营业收入增长来看 (见表9),①为了避免由于各产业每年入围百强的企业不同及其入围家数变化对该产业总体营业收入的影响,表9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各产业平均营业收入 (某一产业总营业收入/该产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的增长率,表11的利润增长率亦如此。制造业增长较快且比较稳定,这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2004年铁矿石、石油等价格开始上涨,采矿业表现出色,营业收入增长达 65.56%。同年,电价的大幅提高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营业收入增长高达 173.61%,随着 2006年水电价格的全面上涨,其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受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业的繁荣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筑业营业收入也不断攀升。对比以上行业,金融业营业收入增长相对较慢,但 2008年情况好转,随着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活跃,其营业收入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表9 2002-2009年百强中各产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
2002-2009年我国百强企业的资产规模显著提高。2002年资产规模超过 1000亿的有 19家,而 2009年这一数目达到了 61家,资产总额也从 2002年的 220892.94亿元增至 2009年的 596260.77亿元 (如图2)。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能够更加集中地配置资源,获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增加研发投入的力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图2 2002-2009年百强企业总资产 (单位: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百强企业资产总额的入围门槛不断提高,但与世界优秀企业相比,规模上的差距仍然非常显著。以 2008年为例,名列中国制造业百强第一的宝钢集团,其资产总额是世界制造业百强第一的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的 20.66%,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总额是汇丰控股的 40.94%,联想集团的资产总额是惠普公司的 10.55%。可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国企业的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
1.百强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改善。
百强企业的盈利水平在过去的 8年间有了明显改善 (如图3),利润总额从 2002年的 2375.59亿元增至2008年的 10094.11亿元,是 2002年的 4.25倍,亏损企业数目不断减少 (如表10),但受金融危机的波及,2009年百强企业净利润总和出现下降,与 2008年利润快速增长的态势反差巨大。
图3 2002-2009年百强企业利润总额 (单位:亿元)
表10 2002-2009年百强企业中亏损企业数 (单位:家)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以及金融业等领跑利润增长。
从利润增长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以及金融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5年和 2008年是利润增长率出现异常值最多的年份 (见表11)。在 2005年,利润增长一直缓慢的采矿业空前兴旺,利润增长达 103.4%,国内石油、矿石、铜等资源需求大增,带动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铁矿石价格的炙手可热,是导致这一出众表现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带动了主要从事煤、石油、矿产等进出口贸易的批发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些企业利润空间广阔,支撑了整个批发和零售业 2005年高达 149.5%的利润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产品大量流动,全球性的产品采购与组装在中国大量布局,都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尤其是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国际运费也节节攀升,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为代表的许多企业一改 2004年的亏损状态,利润大幅上升,因此造就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05年 995.9%的利润增长奇迹。2005年中国银行业开始有限度地混业经营,中国建设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上市,占中国寿险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也业绩斐然,在此带动下金融业 2005年利润增长率达到 265.2%。由于煤价不断上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03-2005年利润一直为负增长,但随着 2006年水电价格的大幅上调,其利润迅速增长并远远高于百强平均水平。最近几年虽然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所上升,建筑业利润依然十分可观,2008年利润增长率更是达到250.9%,这与下游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交通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奥运会”、“世博会”带动下的国内都市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的带动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牵连,2009年我国百强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入围百强的两家铁路局、两家航空公司全部亏损,亏损额达到 178亿元;电力产业有 7家企业入围,5家亏损,亏损额达到 356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 2009年唯一一个利润出现净增长的行业,入围企业均为电信及其它信息传输企业,虽然金融危机的深度扩散和行业重组带来的竞争加剧使电信行业利润增长放缓,但由于我国电信市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以及 3G新业务的开拓,电信行业2009年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表11 2002-2008年百强中各产业平均利润增长率(%)
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有很多,如劳动生产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劳动生产率表示每名员工平均创造的营业收入,反映企业活劳动的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率代表每单位资产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反映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而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选用这三个指标可以较全面的衡量百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由表12可见,百强企业销售净利率提高缓慢,而劳动生产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增长较快,劳动生产率由 2002年的 33.3万元 /人·年跃至 2009年的 105.7万元 /人·年。
表12 百强企业劳动生产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以 2009年为例(见表13),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与劳动生产率均低于百强的平均水平,经济效益有待提高。非国有投资主体和海外投资主体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总资产周转率与劳动生产率远远超出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中,外资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
表13 2009年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周转率与劳动生产率
2009年销售利润率最高的前四位产业依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采矿业、制造业(见表14)。从总体看,第二产业销售利润率较低,总体盈利能力较第三产业差,除了采矿业,其它产业的盈利能力均低于百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总资产周转率较第二产业低,金融业尤为突出,这固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额巨大的行业性质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金融业资产运用能力不强,在减少沉淀资金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与两个产业的劳动者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有关。从长远看,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先进的工艺和新技术,即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①劳动者技术装备水平,即平均每一从业人员所占有的企业资产额。从表14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劳动者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表14 2009年不同产业门类经济效益比较
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可以通过每万元资产对劳动力的吸纳人数来体现,即从业人数 /总资产 (人 /万元)。由表15可以看到,百强企业由于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先进的工艺和新技术的程度不断提升,吸纳就业的能力在缓慢下降,这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大企业发展趋势。
表15 百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人 /万元)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百强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入围百强的企业数目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十分缓慢。与近几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其内部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务领域更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推进服务业发展,首先要利用制造业升级转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扩大的契机,强化二者的互动融合,提升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其次要借助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机遇,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加快服务业发展与升级,提升国内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放宽市场准入尺度,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也是促进服务业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从以上分析看,百强中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两高三低”,即在百强中所占比例高,营业收入增长快,但销售净利率低,利润增长慢,劳动生产率低。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将是必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国已开始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但总的来看,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下,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而领跑利润增长的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比重有待提升。如何将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借力服务业提高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发展大企业以取得规模效应,增强竞争力,改变由于历史、体制等客观原因形成的产业集中度偏低的状况,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具体的产业分布看,进入百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金融业等六大产业,而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居民服务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产业几乎全部空缺;而且百强企业以垄断性、资源性企业为主,竞争性企业比重过小,不同产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差距明显。如何实现各个产业的均衡发展,进一步丰富产业分布,培养各行各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是现阶段必须解答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虽在百强中占控制地位,但其经济效益远低于百强平均水平。国有企业效率较低的突出表现便是劳动生产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偏低,这是当前国有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倡严格、精确、自律的企业内部操作规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股权结构设置,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聘任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总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前提。从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看,我国东中西部以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东部企业在百强中占据绝对优势,2009年 79%的百强企业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增长极。如何清除市场障碍,加快推进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F270
A
1003—4145[2010]06—0118—09
2010-03-29
杨蕙馨,女,山东经济学院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家宇,女,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HZ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47);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专项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