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张 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临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①
王 玉 张 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区域间在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内容资源、基础产业资源和文化增值资源的差异特征构成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文章依托比较优势理论,在对临淄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就临淄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产业部署、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探索。
比较优势;区域文化产业;临淄
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下辖的区县之一,全区土地面积 668平方公里,人口约 60.61万人。临淄历史悠久,是灿烂辉煌的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整体经济实力雄厚,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59.65亿元,位居山东省县域经济 30强前列。长期以来临淄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区域文化产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文化产业宏观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截至 2008年,临淄区现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67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销售收入 15亿元以上。①孔维梅,吕德民:《依托齐文化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淄博新闻网,2008年 4月 12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临淄文化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其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太匹配,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整体萧条的挑战与我国近期大力发展振兴文化产业的机遇并存,临淄文化产业能否破茧成蝶,更需要科学的统筹,必须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利用比较优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最终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比较优势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所建立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概念,最早用于解释国际贸易领域的问题,其后延伸至经济、管理等其它领域。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尽管一个国家 (一般是经济落后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国家(一般是发达国家)不具有相对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但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②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沿着李嘉图比较成本优劣势的思想,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把资本、土地等要素与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考察比较优势的决定,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禀赋说,首次将要素禀赋的丰裕旺度与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格局联系起来,拓展了李嘉图模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系统地提出了在当今国际经济学界引起广泛重视的“国家竞争优势论”,利用“国家钻石模型”,从国家竞争优势这个全新的视角来系统分析一国特定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原因,超越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二百余年里,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再到波特的扩大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论”,比较优势理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不断发展完善。①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1页。
比较优势较多涉及到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状况,以及已经发展成型、既存的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等客观实际,它较多地从静态角度来剖析某区域内的社会存量状况。因此,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区域在某些范围内所具有的差异性及有利因素。这一特点决定在区域文化产业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一区域在与其它区域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差异特征构成了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基于这些差异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采取针对性措施或强化优势,或弥补劣势,将有效的促进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只有立足于各自比较优势实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战略和模式,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千篇一律的局面。
文化需求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源动力,只有一定的需求引导才能促使文化产业组织投身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去;文化内容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必需条件,就像一般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没有适当的内容资源,文化产业组织就无法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产业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包括技术、人才、设施和资金,只有通过它才能实现由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增值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资源,犹如一件普通产品贴上名牌商标就会身价倍增一样,文化产品通过增值资源的价值提升之后,其产品的价值会大大地增加。
通过以上对文化产品生产流程的抽象分析,我们发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来源主要存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分别表现为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内容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文化增值资源。各区域在这四项内容上的差异构成了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文化产业比较优势分析通过对以上四项内容的系统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所在,进而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寻求突破口,因此文化产业比较优势分析也就成为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制定的首要前提与基础。
近些年来,临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比重逐年降低,而在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则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文化消费成为临淄居民消费的热点。2006年临淄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高达6.65亿元②临淄区统计局:《2006年临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临淄年鉴 (2007)》,方志出版社,2008年版。。而这仅仅是临淄居民的实际文化消费额,已经实现的消费并不完全代表实际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事实上临淄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还要更高。③根 据国际经验,一定的 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及一定的文化消费需求比例有相关性。根据这一理论人均 GDP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 30%,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占 23%。截至 2007年底,临淄人均 GDP已经超越 10000美元,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更高,所以相应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际数额应该更高。临淄巨大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临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市场需求优势。
一地文化内容资源的丰裕程度,将对其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临淄文化内容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它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同时特色鲜明、可利用价值巨大。作为一座拥有三千一百余年建城史 (专家考证临淄城始建于公元前 1099年④曲英杰:《齐都临淄城》,《齐文化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页。)、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城市,临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知名度高,关联价值巨大,有很多资源在各自领域都属于极品资源。此外,临淄文化资源在发展预期、资源效用、传承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这些使得其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作为可供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及环境条件,临淄丰厚的文化资源必将为下一步深度发展临淄文化产业提供宝贵的内容资源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临淄文化资源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地上文化资源存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杂乱;保护、研究、开发、利用不够科学等。为此,临淄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原材料”的质量,以期更好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单纯的文化资源优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这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证明。分析临淄文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临淄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发展的要素形式,在人力资源、资金来源方面,优势明显,而在文化产业技术和文化产业设备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从在产业运作中发挥的功能来分,一地的文化人力资源包括文化管理者、文化企业家、文化专业人才、市民群体四大类,这四种人力资源的丰裕程度和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地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情况。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图
临淄在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企业家方面的人力资源条件优越,拥有一批能够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优秀文化管理人才,拥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此外临淄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培育了自己独特的文脉,也造就了具有“务实开放、多元并包、崇文尚武”人文精神的市民群体,为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基础人力资源。但在文化专业人才储备方面,临淄相对薄弱,下一步有必要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渠道提升产业内各门类专业人才素质,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资金是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多渠道丰裕的资金来源是一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临淄文化产业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较大,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临淄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政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多渠道筹资。2007年,这一资金达到了 2000万元左右,用于集中扶持列入临淄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①毕荣青:《在全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 5月 26日。临淄民间资本雄厚,大量社会资金注入文化产业,涉及艺术品收藏、文化服务业、旅游业等各相关行业。临淄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再加上数量可观的私人捐赠②临淄是姜太公的封地,每年都会有大量姜姓后裔来此祭拜祖先,并提供一些私人捐款用于相关设施的改造。,为相关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为临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充裕的资金,资金优势也成为临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文化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一种方式,一种抽象的东西,文化产业要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广大消费者,需要展示技术、制造技术和传播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生产力的产业,需要以文化创意带动行业的发展,一地文化创意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临淄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这是临淄发展文化产业的劣势所在。临淄缺少完备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及配套的转化能力,虽然有类似齐文化研究中心之类的机构,但其侧重点主要在于齐文化的研究,无法在应用层面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创意引擎。可以说在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能力——创意能力方面的差距已成为制约临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文化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临淄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和开发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全面突破。③陈柏蓉:《临淄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唐福泉到区文化局调研》,临淄党政信息网,2008年 8月 14日。但是和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代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还比较滞后。齐文化产业园还处于概念阶段,距离真正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几年临淄在文化增值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齐国故都”、“足球起源地”、“石化名城”、“省综合经济第一强区”、“园林城市”、“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响亮的城市品牌资源为临淄文化产品镀了一层光鲜的金膜;这些文化资源增值优势大大提升了临淄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临淄文化产业的发展。
根据上文对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分析,我们认为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临淄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三个具体目标:1、地位目标:文化强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增长极。2、增长目标:支柱产业,特色产业。3、功能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区域战略目标的确定,为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这一目标,则涉及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问题。文化需求大、文化资源丰富、产业要素优势明显是临淄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在此条件基础上,立足临淄文化产业现状,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并综合考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确立为:以文化资源和产业要素为依托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临淄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目前临淄这两个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还不是十分稳固,要通过齐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利用各种产业措施,完善和发展这两个产业,充分发挥其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培育文化主导产业发展,根据目前的情况,临淄文化产业内部各产业中具有主导产业潜质的包括:文博业、文化演艺业、出版发行业、网络服务业、会展业、广播影视业、体育业和特色产品业。要积极培育这些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根据临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比较优势条件,在已经制定的产业部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确定临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分布呈“一心两带”格局:依托市民中心工程,整合集聚城区现有文化产业主体,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中心区;以齐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齐故城、齐王陵、太公湖、太公祠、齐都苑、齐鲁文化市场六大文化产业支撑点,着重打造齐文化产业带;以齐峰造纸产业园为核心引擎,整合齐鲁化工区、临淄经济开发区内文化企业,发展产业链经济,打造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带。
首先要明确政府定位,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管理职能,更多地通过经济、法律手段,调控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临淄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其次要深化区域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做大做强现代文化产业集团。第三要加强临淄城市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要发挥齐文化影响优势和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利用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平台,与原齐地城市联合打造齐文化产业圈,与曲阜联合打造齐鲁文化核心城市圈等,形成整体发展优势。第五要完善资金和人才体系,积极利用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银行授信、债券融资等多种现代融资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发挥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第六要做好文化、科技基础研究工作,加大文化创意、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力度。第七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注重突出文化地域特色,打造临淄传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临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艳红)
G124
A
1003—4145[2010]06—0114—04
2010-04-25
王 玉(1974-),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
张 伟(1982-),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区域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研究”(2009RKB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