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平,郭东强 (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并呈现出以核心化为主的多维化和广域化等全面知识竞争特点。面对跨国企业、大型企业的强势竞争,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较薄弱,竞争力较弱,为了捕捉市场机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实行虚拟经营,形成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证实,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积累。[1]而知识转移是中小型虚拟企业间进行知识管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国际间企业知识的转移有助于企业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跨国界应用知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并因此促进技术知识的区域扩散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2]此后,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转移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有:(1)美国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知识源经过系列环节转移到组织中其他人和部门的过程;[3](2)美国知识管理学者Sue Newell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对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过程;[4](3)意大利知识管理学者Vito Albino等人归纳出知识转移的4个框架,即转移主体、转移情境、转移内容和转移媒介;[5]Vito Albino认为知识转移的情境从组织层面看可分为组织内知识转移情境和组织外知识转移情境,转移的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转移的内容包括以数据、信息等表现的工具性内容和文化性内容,而转移媒介是指用于转移数据和信息等的方法和技术平台;(4)美国学者Gabriel Szulanski(2000)以动态的视角分析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经历了从识别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嵌入在情境中的知识到发送和接受双方对知识进行调整,并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以及整合应用的4个阶段;[6](5)国内学者谭大鹏等人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定义后认为:知识转移是在受控环境中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受者传播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7]左美云将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实用价值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8]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转移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是指中小虚拟企业成员通过虚拟合作面对共同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机会时,为达到虚拟联盟合约的目标,在合约的约束下,虚拟企业成员通过识别可以满足成员伙伴要求的可嵌入在虚拟经营情境中的知识,由知识势能高的企业借助知识转移平台媒介和适合的知识情境转移渠道向知识势能低的成员传播知识的整体过程。
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虚拟企业目标,虚拟企业知识源单元立足于自身知识存量的状况,识别可提升成员企业虚拟经营的知识,通过对照已有转移媒介的特性和接受单元虚拟经营的动态需要对转移的知识加以编码、调整和发送;而接受单元在合约的约束下,立足于自身在虚拟组织中的成长和经营需要,寻找虚拟企业成员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或可嵌入在虚拟合作情境中的知识,向虚拟企业成员请教学习,通过对知识源单元发送的知识进行接收、解码、调整、整合应用和反馈,并内化和升华为自身的知识存量,从而使双方或多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内容和转移情境的渠道,形成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接受单元成员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向虚拟企业知识源单元成员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并应用到各种虚拟经营情境中,同自己的经营实践有效融合;同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由参与虚拟经营的各成员企业、部门或人员传递给整个虚拟企业组织,成为该组织知识共享的一部分,实现虚拟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图1 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一般过程
由于中小型虚拟企业联盟合作经营的即时性、虚拟性、易变性和风险性,增加了成员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不确定性;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本身的特性、转移的媒介技术、知识源单元和接收单元的合作情况及其态度能力等因素的差异使得知识在虚拟企业成员间的有效转移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因此,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笔者将根据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中小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与影响因素模型(图2),从虚拟合作、知识技术、市场因素、情境因素和风险因素5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2 中小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与影响因素模型
为了实现虚拟合作目标,在虚拟合约的约束下,中小型虚拟企业间必须通过知识转移整合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虚拟企业组织整体的竞争力,有效地完成1+1﹥2的虚拟合作效应。因此,虚拟合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果。一般来说,虚拟企业相互合作目标越长远、合作项目越宏大、合作过的次数越多、合作越紧密、合作关联度越强、合作差距越小、合作进展越好以及相互的信任度越高,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就越畅通,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虚拟合作状况因素包括知识源单元企业的提供状况和知识接受单元企业的接收状况以及合作差距等因素。
在中小型虚拟企业知识源单元方面,其影响表现为:(1)知识源单元知识库的知识存量的价值越大(领先企业知识存量的价值被界定为领先企业所感知到的自己的知识存量对其他单元的有用性)[9],它向外转移知识的可能性越大,转移能力越强,转移效用也越高。[10](2)作为知识转移的发送方,其转移知识的动力和意愿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由于知识的形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智慧和精力,知识的发送方难免会因自利从主观上缺少知识转移的愿望,在转移过程中转移不完整的、失真的、含糊的、片段式的知识,以保障对知识的独占性,维护自身的不可替代性。[11]因此,虚拟企业知识源单元的知识转移动力和意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3)知识源单元的识别能力(识别可以满足成员伙伴要求的可嵌入在虚拟合作情境中的知识)、知识编码表达能力、知识调整能力(基于成员伙伴动态实际情况的需要的知识调整能力)和转移实施能力(基于已有转移平台的且适合知识转移内容和转移情境的渠道建设能力和沟通指导能力)也起到直接的影响。
在中小型虚拟企业知识接受单元方面,其对转移知识的接受、学习、吸收和整合应用的状况直接关系着知识转移的最终评价效果。因此,接受单元的人才结构素质、已有的基础知识、对转移知识的业务关联度(可嵌入在虚拟合作情境中的知识)、对转移知识的接收解码和学习能力、沟通渠道建设和沟通反馈能力、转化吸收和整合应用能力以及其相应的主观努力程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转移的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合作差距的大小方面,中小型虚拟企业成员间由于物理布局的空间差异和机器设备的技术差异、组织结构的多样及其功能作用的不同、管理模式的多样及其激励机制的差异、生产操作流程和控制标准的不同而导致知识转移的效果不同;同时,企业文化制度的不同和价值体系的差异、社会关系的不同和公共形象的差异以及组织间信任程度的不同和沟通渠道建设维护的差异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果。因此,合作差距对中小型虚拟企业成员间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状态上。
中小型虚拟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技术因素的限制。在知识管理理论中,根据知识表达传播方式的不同,分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书籍、网络等编码表达和传播学习)和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或组织的体会、经验和默契配合中的知识,不易用语言文字表达传播)。从知识本身的特性看,其对转移效果影响最大的是知识的可组织性和表达性,因此,显性知识的转移相对容易和快速,隐性知识则较不容易转移。虽然隐性知识较难转移和获取,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默会,但它对虚拟企业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所产生的影响较显性知识大。此外,知识间的相关性、专用性和复杂性也多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12]知识的相关性带来的协同效应可以提高知识接受单元的竞争力,对知识转移产生正面的影响;[13]而复杂的知识因其难以识别、编码、组织表达和传递接受,其转移成本高,越复杂的知识需要越专业的人才花费越多的时间去转化应用;知识的专用型则限制了知识的使用范围,对知识的转移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属于知识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更多变现为工具性和应用性,相对独立,因此把它从知识因素中分离出来单独分析。技术因素包括生产经营技术和知识转移平台媒介技术。由于中小型企业普遍人才、资金和技术有限,生产经营技术往往较薄弱或单一,因此,生产经营技术是中小型虚拟企业成员间知识转移的重要内容,这包括知识源单元生产经营技术的成熟性、复杂性、系统性以及该生产经营技术与知识接受单元业务经营的相关性。一般来讲,知识源单元生产经营技术越成熟、越系统,发生转移的势能就越大;知识源单元生产经营技术越复杂,要求接受单元对转移技术的业务相关性更强,且要求双方的技术差距也越小。
转移平台媒介技术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中小虚拟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小虚拟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为知识转移提供的媒介平台技术水平越高,越能减少知识转移的数据和信息失真,效果越好;信息化程度越高,中小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渠道和方式也越多,知识的转移也就越顺畅。
市场因素是中小型虚拟企业发生知识转移的诱因和外界制约因素。市场因素包括市场机会、竞争程度和市场环境变化。其中,市场机会是中小型虚拟企业进行虚拟合作的诱因,为了迅速捕捉市场机会,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力量单薄,必须通过虚拟合作来提升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而中小型虚拟企业组织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特别是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中小型虚拟企业越有必要提升虚拟组织的整体竞争力,这样就越有可能发生知识转移。因此,市场机会是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诱因,市场机会越大,意味着虚拟企业间合作的项目越大,合作的时间越长,中小型虚拟企业间发生知识转移的持续时间也就越长,知识流量也就越大;而竞争程度则是中小型虚拟企业间发生知识转移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越会推动和加快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以便提升整体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市场环境变化是基于市场需求、竞争程度、公权部门政策导向以及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其对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知识内容调整以及知识的流量和流向等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内嵌于特定的情境之中,[14]知识的转移就是知识从一种情境转移到了另一种情境,由于知识对情境的依赖性,相似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促进知识在中小虚拟企业间转移。[15]情境在企业的知识转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情境,形成了企业知识的情境范围,从而决定和限制了企业知识转移的范围。[16]因此,具有相似情境因素的中小型虚拟企业更容易识别、表达组织和传递可嵌入成员企业情境的知识,成员企业也更容易接受、转化和应用所传递来的具有相同情境因素的知识,知识转移也就更容易完成。
表1 中小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的7个维度及其变量
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情境维度由文化(包括成员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知识与组织文化的匹配性,Simonin&Kostova,1999)、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的一致性、差异性和竞争性)、组织结构和过程(包括组织的结构功能、组织单元间的关系和交流、知识传播渠道、组织激励、企业知识转移的经历,Teece,1977&Simonin,1999)、环境(包括产业的变动性和生命周期、不确定性和因果模糊性以及与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技术和运营(包括员工的技能、现有设备和相似的技术经验、企业的基础设施、效率和质量)、[17]情境互动的情感(包括信任程度、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以及尊重、理解、诚恳等)以及默契程度等7个维度组成(如表1),双方或多方在这7个情境维度的相似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好。情境因素对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通过一定的场(由文化、战略、组织结构、物理布局、技术运营和情感以及默契程度等组合成一个综合场)作用于成员企业即时的持续知识互动上。
中小型虚拟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市场时,成员企业间发生知识转移也会充分考虑风险因素,把风险管理与知识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竞争风险、收益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等。预期可控制的风险可以刺激和加速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以便提升竞争力克服或战胜风险;风险过大,超过中小型虚拟企业组织可控制的范围,则会降低成员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频数和次数,减少知识转移的流量和流速,特别是核心知识技术几乎是不可能转移的(如图3)。
图3 风险因素对中小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的关系模型
本文从虚拟合作状况、知识技术、市场、情境和风险5大因素分析其对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牵涉到社会、行业、企业以及员工等各个知识层面;而各个知识层面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对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中小型虚拟企业在实施知识转移时从整体上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从而共同构建中小型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长效机制,促使彼此间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构建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长效机制,促进知识转移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知识转移常年有序的持续开展,需要考虑到各个知识层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层面而言:(1)社会应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为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以及诚信的立法和治理,特别是加强虚拟合作的立法和监管,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服务,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间接作用,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虚拟合作和知识转移,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3)信息化是中小型企业虚拟合作的基础和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知识转移的内容、平台和媒介。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机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18]同时,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利用、整合和共享网络信息资源,通过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大力营造信息化环境,[19]为中小型虚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通道。
其次,从行业和虚拟企业组织层面而言:(1)行业应加强规范,提供相关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引导行业内的企业展开合理有序竞争,并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企业间规范的虚拟合作和有效的知识转移。(2)虚拟企业组织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相互合作和相互信任,只有真诚紧密的虚拟合作才会使知识转移发送方产生积极的动力。同时,从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知识转移平台和知识交互模式等方面创建相似的知识转移情境和学习互动情境,增强知识转移的学习默会性。
最后,从成员企业和员工层面而言:(1)中小型虚拟企业成员应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员工交流和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制度体系。[20](2)成员企业应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多层次金字塔型转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有利于企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扁平化结构;[21]从传统的刚性组织结构向开放型、网络型的软组织结构方向发展。(3)成员企业应重组业务流程,把知识管理融入业务管理和日常生活,注重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应用和创新机制的设计。(4)构建学习型企业,塑造学习型员工,强化员工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激励机制使员工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地从知识转移中获取知识。(5)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知识主管 (CKO),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完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知识的相互转移。
:
[1][20][21]郭东强.论中小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战略措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1):39-41.
[2]Teece D.Technology transfer by corporation multinational: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technological knowhow[J].Economic Journal,1977,(1):242-261.
[3]Davenport T H,Laurence P.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Know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4][5]苏延云.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194-195.
[6]G Szulanski.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7-44.
[7][8]闫凡荀,武忠.知识转移的系统机理探析[J].情报杂志,2008,(11):134-135.
[9][10]彭新敏,吴晓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2.
[11]杜红,李从东.多主体知识转移研究 [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98-99.
[12][13]包国宪,陈浩宇.基于知识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165-166.
[14]李锋,尹洁.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102-104.
[15]于培友,靖继鹏.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J].情报科学,2006,(5):758-761.
[16][17]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1-56.
[18][19]郭东强,刘明杞.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