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旭东,解志文,何光远
(1.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1世纪以来,企业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与多样化,单个企业难以拥有足够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组建虚拟企业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作为不具备独立企业形态却能实现特定企业功能的动态企业联合体[1],虚拟企业被称为21世纪主流企业模式,已被许多现代企业成功运用,如耐克、苹果、美特斯·邦威、恒源祥等。
实践的迅速发展推动理论研究走向繁荣,近30年来,虚拟企业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出特定规律、遵循特定路径、形成不同学派。对中国学术界而言,面临着如何把握虚拟企业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的问题。对中国企业界而言,对于虚拟企业研究取得的诸多理论成果,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梳理,以帮助管理者找到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因此,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现有成果的不足和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热点和方向,无论对我国虚拟企业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研究思维与研究方法看,文献研究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描述性的质性整合法,能够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重点;另一种是基于计量思想,通过挖掘已有成果数据,利用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研究热点等内容,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国内外虚拟企业相关研究,为未来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提供建议。因此,本文首先采用质性整合法,对国外虚拟企业研究进行分类与梳理,从而清晰展现国外虚拟企业研究重点方向和领域,再与国内虚拟企业研究进行对比。对于国内虚拟企业研究成果与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并结合因子聚类、多维尺度分析等工具进行更加详尽的分析,归纳出既有研究内容、热点和团队,总结研究学派和发展路径,展望未来研究前景、趋势和方向,以期对我国虚拟企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所助益。
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虚拟企业进行理论研究,内容丰富全面,本文采用描述性的质性整合法进行梳理,将国外虚拟企业研究分为3类。
20世纪80年代,长期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有力挑战下,开始反思并通过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管理经验弥补不足,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差异,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1991年,美国国防部委托里海大学艾柯卡研究所组成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团队,对美国在世界工业格局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研究,最终由Nagel等(1992)完成了《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VE)概念。随后,Davidow&Malone[2]对虚拟企业进行进一步阐述并首次提出虚拟产品(Virtual Product)的概念;Byrne[3]对虚拟企业概念进行全新界定,认为虚拟企业是一个临时性的动态联盟;Goldman等[4]进一步扩展虚拟企业覆盖范畴,标志着虚拟企业理论研究实现系统化。自此,虚拟企业研究进入新的理论研究阶段,并受到实业界广泛重视。
在虚拟企业研究早期,国外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虚拟企业进行概念界定,但虚拟企业丰富的内涵使得学术界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较为全面且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努力使学术界和实业界对虚拟企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为之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外早期虚拟企业概念界定主要包含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信息技术3个方面。在组织结构层面,Camarinha等[5]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立厂商组成的临时网络,共享核心技术、基础设施且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Sari等[6]认为,可将虚拟企业看作一种为客户解决方案创建的临时性动态组织。从运行机制角度出发,Nagel等(1992)指出,虚拟企业是企业系统化革新的一种手段,并认为一旦产品或项目寿命周期结束,则虚拟企业成员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动态组合过程;Werther[7]将虚拟企业与核心能力联系起来,认为虚拟企业是以核心组织为中心执行关键职能,其它非关键职能则交给核心组织与其它组织组成的联盟完成。在信息技术层面,Byrne[3]认为,虚拟企业是多个企业根据具体目标,依靠信息技术临时组成的公司联盟,合作公司间共享成本和技能并贡献核心技术。
国外学术界对虚拟企业运营中的管理研究非常丰富,主要集中于合作伙伴选择与虚拟企业构建、虚拟企业资源配置与管理、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虚拟企业绩效评价等方面。合作伙伴选择与虚拟企业构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虚拟企业的重点方向。如Jonhson等(1995)首次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二阶段模型,将盟主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分为初选和精选阶段;Samadhi&Hoang[8]总结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三阶段模型;Sha&Che[9]在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三阶段模型基础上提出四阶段模型,增加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组建成功后的运营阶段。组建虚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对合作伙伴提供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从而实现共同目标。如Foster等[10]提出一个可扩展和开放的网格体系结构,以解决虚拟企业的资源共享问题;Chen等[11]提出一种虚拟企业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能够克服虚拟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障碍。知识资源是虚拟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对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如Jermol等[12]认为,虚拟企业最大优势在于合作伙伴能提供知识的范围,知识网络越广,企业竞争力就越强,而且知识地图能够帮助虚拟企业进行知识网络管理并进行成员间的知识共享;Pollalis&Dimitriou[13]通过探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元方法论,提出一种由4种系统方法构成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绩效评价的开展有利于全面了解虚拟企业运营状况,但要针对虚拟企业自身特点开发适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如Saiz等(2005)开发出一套以信任和公平为基础的虚拟企业绩效评价系统;Maropoulos等(2008)为综合评价供应链型虚拟企业绩效,在传统的平衡记分卡基础上添加敏捷性维度。
虚拟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各成员间完全通过非产权关系进行合作,虚拟企业中的冲突和矛盾不能通过行政命令而只能通过沟通和协调解决,因此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对虚拟企业正常运行极为重要。国外学术界对虚拟企业协调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识别与处理机制3个方面。信任是虚拟企业治理的基础,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信任机制是虚拟企业治理的重要任务。Handy[14]认为,没有信任就没有虚拟企业存在,虚拟企业员工通过IT进行沟通并建立新的信任机制;Mun等[15]设计出一个基于虚拟企业顶层目标并可获得企业信任的模糊推理系统方法,以支持企业协作并最大限度提高合作满意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减少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冲突,以更好地实现虚拟企业总体目标。Karjalainen等[16]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增加虚拟企业利润、改进风险分担机制设计能够提高网络新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Xin-yue[17]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研究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并结合虚拟企业工作分解结构和整体任务导向性,讨论虚拟企业利润分配准则。虚拟企业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在对成员的协调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Das&Teng[18]将虚拟企业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大类,并基于资源与风险对未来联盟伙伴方向和目标的交互作用,考察虚拟企业的形成过程;Ip等[19]提出一种基于规则的嵌入式项目调度遗传算法,可以使虚拟企业协调管理总风险最小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虚拟企业研究引入中国以来,备受学界重视,论文发表数量逐年递增,直至最近几年热度才有所下降。国内学术界关于虚拟企业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且内容庞杂,因此采用计量文献整理方法进行梳理,并结合因子聚类、多维尺度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呈现既有研究成果。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以“篇名=虚拟企业”或者“关键词=虚拟企业”为条件进行期刊检索,共得到3 666条数据。由于许多文献存在内容重复、研究水准不一的情况,因而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筛选,从CSSCI数据库中筛选出559篇文献,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本文首先通过模型回归、字段抽取和频次统计等方法,对既有成果进行基础属性分析,然后抓取关键词,构建共现矩阵,再借助Netdraw软件生成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以判定虚拟企业研究领域热点内容,最后通过SPSS 2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实现研究热点归类。
2.3.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科学文献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指标,对已有文献数量进行有效拟合,能够帮助研究者把握该领域发展趋势。国内虚拟企业研究起步较早,曾引起许多学者关注,但近几年文献增长数量明显放缓。为更清晰地展示虚拟企业领域文献数量变化态势,本文分别以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对虚拟企业文献数量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从两种模型拟合效果看,R2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从散点走势和模型性质看,对数模型更能反映虚拟企业研究趋势,因而可通过对数模型的导数,拟合虚拟企业领域每年新增文献数。可以看出,国内每年发表的虚拟企业研究文献数随时间逐年下降,因此文献总数增长放缓。
图1 虚拟企业研究文献数与时间的拟合曲线
2.3.2 核心作者分析
在文献计量领域,对核心作者的判定多基于普莱斯提出的判定算法与洛特卡提出的洛特卡定律[20],学者发文数是重要参考依据。除学者发文数外,本文还引入文献被引数作为判定核心作者群的辅助指标。
发文数可代表学者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精力,被引频次则代表学者研究的被认可情况和影响力,表1通过平均被引频次指标表征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从发文数看,高长元的成果最多,其结合经济学理论与数学建模思想,对虚拟企业风险管理、资源等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被引用频次看,叶飞和孙东川对虚拟企业的研究无疑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结合博弈论思想,对虚拟企业利益分配进行研究,为虚拟企业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综合发文数和被引频次看,包国宪和贾旭东对虚拟企业研究领域作出了较大贡献,2004—2012年,包国宪从组织理论视角,对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等问题进行探索;2004年至今,贾旭东一直致力于虚拟企业相关研究,重点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战略、供应链等问题进行研究。
表1 国内虚拟企业研究核心作者统计(部分)
2.3.3 核心团队分析
国内学术界已形成许多具有特色的虚拟企业研究团队。本文对559篇虚拟企业研究CSSCI文献按照论文所属机构进行排序,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兰州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以40篇、39篇和24篇占据前3名。
图2 虚拟企业研究论文作者所属机构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于2001年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第一篇虚拟企业研究文章,至今仍然在这一领域耕耘,最新成果于2020年12月发表在《中国科技论坛》上。该团队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包国宪为学术带头人,对虚拟企业的概念[1]、组织结构[21]、知识管理[22]、沟通[23]与激励[24]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阶段属于规范研究阶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理论演绎和模型法;第二阶段以贾旭东为学术带头人,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对企业组织的虚拟演化机理和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阶段属于扎根研究阶段,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聚焦于高技术虚拟企业研究,主要采用数学建模方法,对高技术虚拟企业协商谈判模式和风险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如单子丹和高长元[25]认为,高技术虚拟企业协商谈判模式可以有效处理成员冲突,并提出高技术虚拟企业协商机制的结构和管理规则,建立成员谈判能力测度模型以及奖惩机制对谈判成员合作收益的影响机制模型;风险评估与管理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保障,高长元等[26]设计出基于构件的HTVE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学解释和知识管理等内容进行研究。如陈菊红等[27]指出,虚拟企业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既能减少组织费用又能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徐和平等[28]对虚拟企业中知识扩散与创新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探讨;余平和黄瑞华(2005)对虚拟企业不同运作模式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对策。
2.3.4 核心期刊分析
以上对核心作者群的分析表明,虚拟企业研究不仅运用了管理学研究方法,而且涉及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其它领域方法,这意味着虚拟企业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可分为核心期刊、相关期刊和外围期刊3种[29],3种期刊的数量比为1∶n∶n2。以往进行文献计量研究的学者,在统计过程中通常基于整体视角,对已有研究涉及领域进行区分,却忽略了研究的动态性。鉴于此,本文将虚拟企业相关研究成果分为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3年和2014—2019年4个时间段,并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确定核心期刊群,然后在坐标系中对不同时间段的核心期刊群发文比例进行刻画,具体见表2和图3。
表2中发文占比表征某一时间段核心期刊发文数占该时间段发文总数的比例。可以看出,1998—2019年,刊载虚拟企业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群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过程,这不仅表明学术界对虚拟企业关注度的变化,也显示出虚拟企业研究的动态性。为进一步明确虚拟企业研究涉及领域,本文对不同时间段核心期刊群进行统计(见图3),可以发现,1998—2002年,刊载虚拟企业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群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2003—2013年,核心期刊发文数快速增长,核心期刊地位进一步巩固,虚拟企业研究涉及领域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情报学。
图3 不同阶段虚拟企业领域核心期刊发文占比趋势
表2 不同时间段核心期刊数统计
准确抓取研究主题对文献内容分析尤为重要,借助文献计量工具能有效避免个人诠释的主观偏差。由于关键词既包含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可靠性也较高,不需要进行预处理,因而成为文献计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关键词为分析对象,通过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基于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研究学派进行初步划分,能够更加清晰展示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脉络和不足之处。
2.4.1 高频关键词统计与共词矩阵分析
本文对559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字段抽取,得到1 163个关键词,剔除关键词虚拟企业后,按上文4个时间段对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梳理,筛选得到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如表3所示。在关键词迭代过程中,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合作伙伴选择、信息管理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重点,虚拟企业供应链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问题,而扎根理论为虚拟企业研究引入了全新方法。
表3 不同时间段关键词出现频次
在对不同时间段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本文从虚拟企业整个研究周期角度,运用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数据处理,以探究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可视化软件Netdraw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本文选取虚拟企业研究领域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构建关键词相似矩阵,如表4所示(受限于篇幅,此处仅展示10个关键词)。矩阵中数字越接近于1,说明关键词两两出现次数越多。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etdraw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4),图中节点代表虚拟企业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若节点间存在路径(path),说明两个关键词共现过,路径越粗说明共现次数越多;节点大小则表征关键词中心度高低(degree centrality),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可以看出,伙伴选择(合作伙伴)、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交易成本等关键词是虚拟企业研究中最常出现的。
表4 1998—2019年虚拟企业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
2.4.2 多维尺度分析
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常采用SPSS进行因子聚类,将关键词分成若干主题。在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预处理过程中,需要将共现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而非相似矩阵。多维尺度分析(MDS)能够对具备多种属性的研究对象进行降维与定位,对数据的容忍性更高,因而在文献计量分析中能够对关键词进行有效分类。图5中的关键词与表3、图4中大部分关键词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通过频次分析和共现矩阵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信度较高。
图4 1998—2019年虚拟企业研究中关键词共现网络
对比多维尺度分析图谱,本文将图5中关键词从右下方按照逆时针顺序分为虚拟企业组建与经济学解释、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与利润分配、虚拟企业竞争优势以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研究4个群落,每个群落各代表虚拟企业领域的一个核心研究主题。
(1)虚拟企业组建与经济学解释群落。该群落中的研究内容可归类为对虚拟企业本质的探讨,致力于回答为何组建虚拟企业、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虚拟企业。如张云波和武振业[30]认为,虚拟企业是敏捷制造模式下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出现;包国宪和贾旭东[1]认为,虚拟企业是企业间的动态合作联盟,合作周期取决于市场机遇持续时间。虚拟企业的经济学解释多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边际成本递减理论。如刘春和邹树梁[31]认为,组建虚拟企业不仅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而且能够有效缓解“马歇尔冲突”;陈强和薛恒新[32]认为,科斯的理论表明,企业边界由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决定,因而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应小于等于市场交易成本,虚拟企业组建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企业边界的拓展。
(2)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与利润分配群落。该群落中的研究内容是对虚拟企业的支撑性研究,因为合作伙伴选择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而利润分配机制的合理性能保证合作伙伴关系的延续性。学者们构建了各种合作伙伴评价方法,如马蕾[33]运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处理不确定信息的合作伙伴选择方法;邵际树和余祖伟[34]提出利用灰色关联度改进欧氏距离的度量策略,给出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择优评价方法。关于利润分配制度,有学者从数学模型和博弈论思想出发,构建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模型[35],设计出相对公允的利润分配方案。
(3)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群落。该群落属于虚拟企业主体研究领域,重点分析虚拟企业竞争优势。此类研究多从虚拟企业本质出发,总结出虚拟企业具有降低风险、分担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优势[36];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上某些关键战略环节,虚拟企业通过跨组织的动态价值链整合,集合不同企业价值链优势环节,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竞争优势[37]。
(4)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研究群落。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研究属于虚拟企业重点与前瞻性研究领域。虚拟企业成员间存在知识转移行为,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对虚拟企业运作尤为重要。王娜(2007)提出虚拟企业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李志宏等(2008)在阐述虚拟企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层次转化模式。从供应链视角看,虚拟企业可理解为,由供应链不同环节具备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组建的动态企业联合体,盟主企业通过供应链控制力和品牌竞争力,实现对虚拟企业的控制和运营[38];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虚拟企业供应链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39];虚拟企业有时也会进行实体经营而呈现实体化现象,其根本动因是盟主企业试图提高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40]。
根据以上归纳,虚拟企业组建与经济学解释和虚拟企业竞争优势两个群落研究的都是与虚拟企业本质、主体相关的基本问题,本文将其合并归纳为虚拟企业基础性问题研究;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与利润分配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研究两个群落研究的是与虚拟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问题,本文将其合并归纳为虚拟企业拓展性问题研究。
2.4.3 研究方法分析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管理学两大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559篇虚拟企业研究论文逐篇阅读,确定其使用的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并据此进行比较分析,如图6所示。
可以发现,早期国内主要通过定性研究对虚拟企业性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战略结构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这是新的研究问题出现时常见的趋势,但由于长期未能引入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数论文仍停留在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概念进行解释上,真正基于规范方法进行深入挖掘的论文较少,导致至今仍未对虚拟企业基本概念达成一致。
近年来,定性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贾旭东[38,41]将以扎根理论为代表的规范定性研究方法引入虚拟企业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重新界定虚拟企业概念,这对深入推进虚拟企业研究和构建虚拟企业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后,定量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迅速发展,虚拟企业定量研究论文也随之增多,2010年至今,发表数量一直高于定性研究论文。数学建模是虚拟企业定量研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如采用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虚拟企业风险识别、利益分配与信任机制、合作伙伴选择与构建、资源优化等问题。采用定量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较少,主要原因是,实证研究要基于定性研究构建的理论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但目前定性研究尚未完成基础理论构建工作,因而此阶段的定量研究难以推进。
2.4.4 研究学派划分
上文将国内虚拟企业研究问题归纳为基础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两类,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根据这两个维度,本文尝试将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学派划分为定性基础学派、定量基础学派、定性拓展学派和定量拓展学派。
(1)定性基础学派。定性基础学派是指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领域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界定的学派,代表性作者有包国宪、贾旭东等。包国宪等[1]通过对比不同虚拟企业定义,以及对虚拟经营、战略联盟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初步将虚拟企业定义为由独立厂商组成的动态企业联合体。此后,经过长达15年的深入研究,贾旭东和何光远[38]发现虚拟企业与供应链、品牌、信息平台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重新对虚拟企业进行定义。该学派取得的其它基础性研究成果还包括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研究[21]、虚拟企业与特许经营的关系[42]、虚拟企业战略管理基础问题研究[43]。
(2)定量基础学派。定量基础学派是指运用经济学、生物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组织特质进行研究的学派,代表性核心作者有万伦来等。万伦来等(2001)运用经济学理论阐明虚拟企业类生物生长机理;王志涛(2004)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虚拟企业边界取决于内外部交易成本的比较;陆杉和高阳(2006)通过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3)定性拓展学派。定性拓展学派是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领域拓展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派,代表性核心作者有贾旭东、田世海等。贾旭东和衡量[39]使用经典扎根理论,揭示虚拟企业供应链形成机理; 贾旭东和何光远[38]构建供应链视角下的虚拟企业模型,将虚拟企业理解为一条由盟主企业组织的供应链;田世海等(2005)从信息平台构建角度提出高技术虚拟企业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4)定量拓展学派。定量拓展学派是指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领域拓展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学派,主要研究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合作伙伴选择与利益分配三大问题。高技术虚拟企业研究的代表性核心作者有高长元、田世海、单子丹等,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高技术虚拟企业的奖惩机制[25]、风险管理[26]和合作绩效评价[44]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核心作者有郭东强、成桂芳等。余鲲鹏和郭东强(2009)使用AHP模糊评价法,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风险进行评估;成桂芳和宁宣熙(2005)以信息网为基础,构建虚拟企业间知识协作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与利益分配研究的代表性核心作者有孙东川、刘书庆等。孙东川和叶飞(2001)提出采用Nash谈判模型解决虚拟企业利益分配问题;刘书庆和杨帆(2007)提出虚拟企业制造合作伙伴选择过程模型并建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利益分配模型。
根据上文对国内虚拟企业研究的回顾及基于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分类归纳,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路径可分为筑基、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以及定性基础研究、定量基础研究、定性拓展研究和定量拓展研究4个步骤(见图7),因其形似闪电,命名为“闪电模型”。
图7 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路径的“闪电模型”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经过3个阶段发展,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存在以下不足:
(1)定性基础研究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虚拟企业研究在被引入国内早期广受学界重视与追捧,很快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当时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大量虚拟企业定性基础研究论文只是简单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真正基于虚拟企业实践,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对其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挖掘的论文数量较少。近年来,随着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在管理学领域传播与发展,推动虚拟企业研究走向纵深,为虚拟企业基础理论构建提供了强有力工具,有望补足这一短板。
(2)缺乏定量基础与定性拓展研究。虚拟企业定量基础研究是对第一阶段定性基础研究的验证与完善,而定性拓展研究是为第三阶段定量拓展研究奠定基础。定量基础研究强调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的本质和基础性问题进行检验,此类研究较匮乏,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研究初期未形成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虚拟企业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实证研究在学界一度盛行并成为主流,吸引大量学者跟随热点而未能在虚拟企业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定性拓展研究强调使用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从现实世界中对虚拟企业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扩展研究视角和范围,而不仅仅拘泥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伙伴选择等热点研究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同样不足,需要大力加强。
(3)定量拓展研究缺乏基础理论支持并脱离实践情境。定量拓展研究建立在定性拓展研究基础之上,需要虚拟企业基础理论支持,但由于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近些年才被引入虚拟企业研究领域,一些虚拟企业基础性问题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得到解决。因此,虚拟企业研究初期,许多定量拓展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适性。同时,许多定量拓展研究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没有考虑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最终结论脱离了中国虚拟企业实践。
(4)虚拟企业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在虚拟企业研究发展初期,定性研究文章较多,提出了许多新的基础性概念,但后续鲜有研究对这些新概念进行深入推进。同时,大量定量研究论文与定性研究相脱离,未能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继续进行实证检验。此外,虚拟企业不同研究团队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研究内容尤其是基础概念缺乏整合,而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团队不应相互独立,应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质性整合法,对国外虚拟企业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得出以下结论:虚拟企业研究源于美国,早期国外学者对虚拟企业进行了大量概念界定和内涵阐述,虽然至今未对虚拟企业的定义达成一致,但这些早期探索为虚拟企业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外学者研究内容广泛、覆盖面较广,且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复杂,使用的研究方法也纷繁多样;国外虚拟企业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合作伙伴选择与构建、知识管理、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识别与处理机制等。
基于对CSSCI数据库中国内虚拟企业研究文献基本属性和研究内容的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文献增长模型看,国内学术界对虚拟企业的研究持续了20多年,虽然现阶段文献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虚拟企业研究仍然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从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看,虚拟企业研究领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不论是发文数量还是被引频次,核心作者群都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对发表期刊的统计可知,虚拟企业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情报学3个领域。随着时间推移,刊载虚拟企业研究成果的核心期刊群日益成熟,虚拟企业研究发文占比逐年提升。通过关键词频次统计和社会网络图谱发现,虚拟企业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利润分配、合作伙伴选择等,且大部分研究热点并未随时间推移发生重大变化。
利用多维尺度工具,本文将虚拟企业研究热点归纳为4个群落,并区分为虚拟企业基础性问题研究和拓展性问题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维度,虚拟企业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类。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进行匹配,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可划分为4个学派:定性基础学派、定量基础学派、定性拓展学派和定量拓展学派。基于定性基础研究、定量基础研究、定性拓展研究和定量拓展研究4个研究发展步骤,将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阶段划分为筑基、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并据此绘制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发展路径的“闪电模型”。
通过对研究方法、学派、路径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定性基础研究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缺乏定量基础研究和定性拓展研究,定量拓展研究缺乏基础理论支持并脱离实践,虚拟企业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
从研究内容看,本文研究表明,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企业研究的关注点变化不大,一方面表明这些热点问题在虚拟企业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虚拟企业研究拓展上并未取得显著突破。同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论文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热点探讨已经比较充分而难以继续拓展。结合国外虚拟企业研究重点问题梳理和国内虚拟企业研究的关键词变化趋势可知,某些尚未成为热点的研究问题,如虚拟企业与供应链管理、虚拟企业品牌管理等有较大发展潜力,值得进行深入拓展。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看,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已初步形成学派,正处于研究深化阶段,因而未来应强调打造共同学术领域,形成共同学术范式,有机整体、循序渐进地推进。所谓有机整体,是指采用不同方法的研究不应孤立进行,而应相互补充。如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构建的理论进行检验与修正。同时,针对不同内容的研究之间也不应孤立进行,而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对话。如高技术虚拟企业中的知识管理与其它类型虚拟企业是否具有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方法,与基于三角形直觉模糊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相比优势何在?所谓循序渐进,是指虚拟企业研究路径仍应遵循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定性研究要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扎根虚拟企业实践,扎扎实实研究虚拟企业的基础性问题,以建构理论;定量研究要在已有定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统计和理论检验,以提高理论的普适性。
虚拟企业是有别于传统实体企业模式的全新企业组织模式,国内外相关实践方兴未艾。虚拟企业的出现正在颠覆原有基于实体企业的管理范式,面对这种新型企业组织模式,管理学各领域理论研究都面临着一场“范式革命”。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索,国内虚拟企业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和核心作者群体。如果不同团队的研究因范式、方法和观点不同而形成学派,就标志着该研究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甚至具备成为一个学科的基础条件。这一点从战略管理学科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从1972年安索夫提出战略管理概念到形成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战略管理迅速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学科领域。因此,虚拟企业研究目前正处于初步形成学派的研究深化阶段,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可称之为虚拟企业管理学。同时,随着复杂系统、共同演化、组织共生、动态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等相关领域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虚拟企业与上述领域的交叉和综合研究必将在未来展现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