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奇,马璐璐,王庆日
(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尹 奇1,马璐璐1,王庆日2
(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研究目的:测算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略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居住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改善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居住环境则呈现出恶化趋势。研究结论: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土地评价;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
失地农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按照中国现有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每年仍需征用农地16.7万—20万hm2,预计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375万—450万人,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1]。在目前的失地农民中,60%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2],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令人担忧。
很多学者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3]、幸福感[4]、社会保障[5]等进行分析,认为政府需要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以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以保障其拥有较好的社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增强失地农民的防护性保障[6],但关于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尝试构建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体系,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民失地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状况及其成因,为完善征地制度、探索农民权益保护途径提供借鉴。
目前福利理论可划分为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客观主义福利理论以及阿马蒂亚·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阿马蒂亚·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功能和能力等来考察人们的福利,他认为个人的福利不仅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基本物品或资源所产生的效用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所能实现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能力集合。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考虑了人际之间的差异和个人选择的自由度,既考虑了已实现的福利,也考虑了潜在的或可行的福利,弥补了福利测量只关注“物”而不关注“人”。
自森提出能力方法以来,学者们运用这一理论从不同方面对福利进行研究。罗贝恩斯考察了男性和女性在物质福利、精神福利、社会关系、教育、家务与非市场劳务、有酬工作、住所、运动和休闲方面的差异[7];高进云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衡量了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农民福利变化[8];方福前运用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但目前学术界对福利指标的选择和福利水平的衡量仍没有定论。
本文以被拆迁安置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根据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提出失地农民福利的构成既包括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环境等客观指标(功能),也包括发展空间、心理状况等指标(能力)。
(1)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福利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国家,农民的经济状况能否改善是提高其福利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对经济状况的变化感受更为敏感。反映这一功能性活动的指标有农业收入和纯收入。
(2)居住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村镇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差等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而安置小区是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反映这一功能性活动的指标有住房面积、住房位置和配套设施。
(3)社会保险。现阶段中国尚不具备实行包括农村在内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目前中国农村人口比重还很大,如果将农村人口也置于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会大大增加政府负担,因此,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的保障只能够依赖于土地的保障功能[10]。农民失去土地后最希望获得的是养老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和就业保险。
(4)环境。土地征收的过程是土地用途和农民居住环境改变的过程,评价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情况,应该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反映这一功能性活动的指标有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和自然景观破坏程度。
(5)发展空间。按照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提高一个人的福利水平不仅仅是增加其拥有,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其可行能力,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发展空间。发展空间或可行能力的提高可以保证个人充分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持久改善其处境。因此,本文选取再教育机会和求职难易程度两个指标来反映失地农民的发展空间。
(6)心理状况。快乐、心理满足和收入一样,是一个人获得福利的重要内容。失地农民被安排到安置小区后,原先的村制改为社区,身份发生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的城市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自我福利的感知。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当地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被征地农民福利状况的改变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择成都市温江区、双流县和大邑县作为调查区域,针对被拆迁安置的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96%(表1)。
由于福利是一个广泛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的概念,构成福利的某些指标属于主观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研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8]。
在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时,首先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最大、最小值。其中,农业收入、纯收入和住房面积是连续变量,其最大、最小值的选取说明如下。
(1)农业收入。首先计算样本的农地最大亩均收益和最小亩均收益,这两个值乘以人均土地面积即为每个农民可能获得的最大和最小农业收入。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农民的年人均农业收入最大值为1010元,最小为0元。
(2)纯收入。纯收入的最大值取样本数据最大值7500元,如果有农民的纯收入达到这个水平,则认为其福利状况是好的;最小纯收入取样本最小值5200元。
(3)本研究将建设部颁布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 m2指标设为人均住房面积的最大值,认为等于或超过该标准,农户的居住状况就是好的;最低标准采用成都市市房产管理局发布的对住房困难户的界定标准,即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2 m2,低于这个标准其住房福利状况就是差的。
(4)住房位置决定农民生活与工作便利程度,当住房位置位于城镇时,认为农民的居住状况是好的,隶属度取值为1;当住房位置位于农村时,认为农民的居住状况就是差的,隶属度取值为0;当住房位置位于城郊时,认为农民的居住状况处于中间状态,隶属度取值为0.5。
对主观评价指标的赋值方法为:当农民对某一功能指标评价较高时,隶属度取值为1;当农民对其评价一般时,隶属度取值为0.5;当农民对其评价较差时,隶属度取值为0。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被调查区域失地农民失地后的福利水平较失地前略微有所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但失地前后总体福利水平偏低。
(1)经济状况。一方面,土地被征收后,大部分农民无地可种,也无法进行家畜养殖,农业收入骤减;另一方面,蔬菜蛋果、水电煤气等日常开支增加,因此,纯收入有所下降。经济状况的模糊评价值从0.448下降到0.309。
(2)居住条件。失地农民的安置小区是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调查中也发现,最让农民满意的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模糊评价值从0.407上升到0.594,居住条件的模糊评价值从0.393上升到0.542。
(3)社会保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征地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征地过程中逐渐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成都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从而提高了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险政策的满意度,社会保险的综合模糊评价值从0.186上升到0.295。
(4)环境功能。征地前,农户住宅周围大都是农田、树木,生态环境相对良好;土地被征收后,农田变成了公路、学校或者工厂,当地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空气质量下降和噪音污染等问题都有出现。环境功能的模糊评价值
从0.744下降为0.411,下降幅度较大。
表1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urvey data
表2 农民失地前后福利状况的模糊评价指数Tab.2 Fuzzy evaluation indices of welfare state of land-lost peasants before and after land expropriation
(5)发展空间。在组成农民福利的6个功能指标中,发展功能增长幅度仅次于居住条件,模糊评价值从0.322上升到0.445。其中,再教育机会指标增长最为显著,说明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再教育培训提高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其非农就业机会。
(6)心理状况。失地农民心理状况的模糊评价值从0.378变为0.346,略有下滑。调查中发现,67%的农户认为自己现在的身份“非居非农”,这是由于农民在失地之初较难融入城市环境,暂时难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表3的结果显示,征地前有85.4%的农民的福利评价值低于0.500,其中35.4%的农民的福利评价值介于0.101—0.200之间,另有4.3%的农民处于0.701—0.800这一较好的状态;征地后,福利评价值低于0.500的农民的比例由85.4%下降到77.5%,没有农民低于0.200这一较差的福利区段,也没有农户的福利评价值处于0.701—0.800这一状态,分布较为集中。总体来看,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虽略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在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基础上提出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农民失地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程度。研究发现,失去土地后,农民福利水平略有提高,福利水平的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但总体上仍较低。这个结果似乎与学者们的普遍共识“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6]有所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本文的失地农民福利不仅指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而且包括发展空间、心理等主观指标;另一方面,本文选取的调查农户大部分是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在“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其福利水平的提高。
表3 各功能隶属度农户比重分布 单位:%Tab.3 Proportion distribu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at different functional membership degreesunit:%
鉴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References):
[1]王慧博.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乡镇经济,2008,(2):35-40.
[2]中国4000万失地农民流荡城市[N].青年参考,2004-04-14.
[3]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吴丽,杨保杰,吴次芳.失地农民健康、幸福感与社会资本关系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25-30.
[5]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10):37-42.
[6]钱忠好,徐美银.我国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缺失及其重构研究[J].学术研究,2008,(12):69-74.
[7]Ingrid Robeyns.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cender inequality:selecting relevant capabilities[J].Feminist Economics,2003,(2):61-92.
[8]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J].管理世界,2007,(6):45-55.
[9]方福前,吕文惠.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模型[J].管理世界,2009,(4):17-26.
[10]樊小钢.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财经论丛,2003,(4):8-12.
Evaluation on the Welfare Level of Land-lost Peasants Based on Sen’s Function and Capacity Welfare Theory
YIN Qi1,MA Lu-lu1,WANG Qing-ri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2.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Beijing 100035,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alculate the variation of welfare level of land-lost peasants after land expropriation.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employed.The results indicate:(1)the welfare level of peasants had been slightly increased after their land was lost,the value of fuzzy evaluation raised from 0.342 to 0.373;(2)the main reason of welfare level increase of land-lost peasants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3)however,deterioration occurs in terms of the economic status,psychological state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land-lost peasants.It is concluded that welfare level improvement of the land-lost peasants could be realized via three measures:(1)increase the human capital of land-lost peasants;(2)ameliorat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land-lost peasants;(3)establish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land-lost peasants.
land evaluation;land-lost peasants;welfare level;function and capacity welfare theory
F301.2
A
1001-8158(2010)07-0041-06
2009-12-07
2010-01-2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2006BAJ05A13)。
尹奇(1976-),女,四川宜宾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经济。E-mail:yinqi22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