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添,濮励杰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江苏省土地利用非均衡性研究
胡晓添,濮励杰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研究目的:探讨1989—2006年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均衡计量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度表明,建设用地是后期土地利用的主导方面,国家宏观政策对前期调控的效用要优于后期。研究结论:国家调控与地方落实相结合,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相对均衡。
土地利用;非均衡;农用地;建设用地;江苏省
尽管中国实行的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快速城市化进程与18亿亩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个重要表象就是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非均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常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土地利用的非均衡性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多见于理论方面的研究[1-2],实证分析仅在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性研究方面有所运用[3-5]。本文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实证分析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非均衡现象与机理,为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江苏省位于东经 116°18′—121°57′、北纬 30°45′—35°20′之间,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作为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之一,同时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和城镇密集地区之一。2007年,江苏省以全国1.06%的地域面积,承载了全国5.77%的人口,生产了全国6.25%的粮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741亿元[6],说明江苏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非均衡的典型地区。
短期内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7]。本文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8)》,土地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汇总表(1989—2005),2006年数据援引自《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8]。
2006年,江苏省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20%,其中耕地占45.1%,在土地利用中占主导地位,体现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率高、垦殖率高的特点;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50%,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占14.50%,体现了江苏省城乡建设快、工业规模大的特征;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9.32%,但大部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后备土地资源不足[8]。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江苏省未利用土地205461.90 hm2,仅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0%,由于未利用土地在土地总面积中比例较小,本文主要研究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非均衡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轨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也同步发生了重大变化。考察1989—2006年期间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994年之前),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大致反向波动的规律,1994年是江苏省用地变动幅度最大的年份,这与该时期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密切相关;第2阶段(1995—1997年),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基本呈此消彼长的变动规律;第3阶段(1998—2000年),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方式表现为相对均衡的状态;第4阶段(2001年之后),由于江苏省加大了后备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用地增加量略高于农用地减少的绝对数量(图1)。
图1 江苏省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变化走势图Fig.1 Varia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研究期内,由于国家基本建设需求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江苏省土地利用的变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本一致。尤其是1995年以后,农用地减少的绝对量与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大致相当,说明这一时期江苏省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以农用地减少为代价的,就减少的耕地而言,历年国家基本建设就占到30%—65%之间[8],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受到建设用地变动的影响。除此之外,外部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导向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均会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动起到一定的消长作用。
借助Burkett双曲线型聚合方程模型,采用研究期限内各项经济社会指标,构建包括江苏省建设用地有效需求方程、有效供给方程与建设用地供需平衡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运用Eviews软件对非均衡模型进行参数估算,且假设摩擦系数无限小并趋向于0。
具体估算分为以下3个步骤:一是均值估计,假设市场出清,即市场处于均衡状态(Q=Demand=Supply),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分别对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得出交易量参数估计的初值;二是在得到初步估计值后,检查系数的t检验或标准差,合乎标准则进行下一步,否则检查数据和模型变量的选择,或进行数据处理;三是对非均衡进行估计,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估计。将第二步得到的参数初值代入供需方程进行迭代运算,寻找较优可行解,经多次调试,得到模型的非均衡估计。若不符合要求,则回到第二步,对非均衡估计中的初值进行调整,继续迭代找出较优可行解。若结果仍不理想,则回到第一步,对模型中的变量及有关数据进行处理[3],最终得到江苏省建设用地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式1中,Yd为江苏省建设用地的需求方程;X1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2为经济社会总产出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是经济导向型的需求方程;Ys为江苏省建设用地供应方程;X3为耕地面积,是占用耕地为主要方式的建设用地供应方程;Q为非均衡短边规则下的供需方程。
从参数估计结果来看,模型参数估计整体效果较好。从拟合优度来看,R2=0.983272,拟合优度非常高,其他统计检验指标D.W、Akaike info criterion、Schwarz criterion等均符合要求。从t检验值来看,除X1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接近95%以外,其他变量均在99.99%以上的显著水平不等于0。
将对应的解释变量历史数据代入非均衡模型,估算研究期内江苏省建设用地的有效需求量、供给量和拟合的供需量。引入非均衡度Z的概念,其关系式为Z=(Yd-Y)s/Q。结果表明(图2),研究期内江苏省建设用地总体上表现为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对应的年份数量共计16年,建设用地需求超过供应的年份仅出现在1994年、2005年和2006年。根据上文中分析的内容,江苏省土地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且以建设用地变动为主导,因此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的非均衡度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992年之前),江苏省建设用地供给高于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农用地需求量较大,地方政府多采用对未利用地的挖潜来补充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后期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相对均衡;第2阶段(1993—1995年),国家对局部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同期江苏省也受到该政策的影响,其土地利用方式进入了短暂的调整时期,且位于相对均衡的区间;第3阶段(1996—2004年),江苏省再次进入建设用地供给大于需求的阶段,这一时期因受上海大都市圈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苏南地区为发展地方经济多采取土地价格“凹谷”的方式来吸引投资,从而此类地方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供地冲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苏南地区地方政府开始逐步关注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的方式也趋于相对均衡;第4阶段(2005年之后),随着江苏省区域内“苏南带动苏中、苏中拉动苏北”全面发展的要求,苏中乃至苏北地区各个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是基于大量的现实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模型是对相关理论规范化的表述。当用一种经济模型来帮助制定实际的政治或制度性政策时,通常需要重新引入在建立模型时被舍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因素[9]。为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以提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图2 江苏省建设用地非均衡度变动图Fig.2 Disequilibrium vari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由于均衡只是暂时的表现形态,研究表明江苏省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且国家宏观调控对土地利用方式有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宏观调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有着较大的作用,而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对待农用地通常是“重产出、轻保护”[8],在后备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也使得新近一轮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所弱化。鉴于此,江苏省应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为契机,科学规划沿江沿海地区的潜在可开发土地,旨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和谐,同时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推进实施以期实现土地利用的战略保障。为实现土地利用的相对均衡,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全局把控科学制定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切实落实国家调控精神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曲福田,石晓平.城市国有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非均衡解释[J].管理世界,2002,(6):46-53.
[2]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50-59.
[3]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石薇,田一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17-18,29.
[5]王松华.中国住房保障体系非均衡供给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9,4:41-42,125.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EB/OL].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8/nj23.htm.
[7]王丽萍,周寅康,薛俊菲.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6):26-29.
[8]李如海,黄贤金,吕亚生,等.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洪银兴,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Land Use Disequilibrium in Jiangsu Province
HU Xiao-tian,PU Li-jie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sequilibrium of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89 to 2006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tial basis for current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ies.Method employed is disequilibrium econometric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sing on the disequilibrium degree of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sample period,the dominant pattern of land use in later stage is construction,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in the earlier stage is better than those in later stag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tional controll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od local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latively equilibrium of land-use pattern.
land use;disequilibrium;agricultural land;construction land;Jiangsu Province
F301.24
A
1001-8158(2010)07-0014-04
2010-03-18
2010-05-2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5A02,2006BAJ05A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255)。
胡晓添(1980-),男,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管理、不动产经济与城市规划。E-mail:huxiaotianbox@yahoo.com.cn
濮励杰(196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ljpu@nj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