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章建时,刘佳,冯瑞芳,钱倩,王家骏
(1.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4级预防班,辽宁 沈阳 110034;2.2005级预防班;3.2006级预防班;4.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沈阳医学院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杨欢1,章建时1,刘佳2,冯瑞芳2,钱倩3,王家骏4
(1.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4级预防班,辽宁 沈阳 110034;2.2005级预防班;3.2006级预防班;4.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目的:调查了解沈阳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为我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填写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院本科、专科共76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我院医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应激问题是自我强化、各种压力以及外界环境突然变化;情绪反应是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本科与专科学生的应对方式均以积极为主,主要表现在能很快将不愉快忘记,对困难和痛苦能较快适应等几方面;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我院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应对方式的不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应激生活事件;应激方式;医学生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生又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以及不同地域和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问题纷繁复杂,人们每天面临紧张的生活和各种不良刺激,已成为危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此时如不能从外界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2]。因此,进行大学生应激问题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性,使之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本科2005~2008年级14个班、护理专科2007~2008年级14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763份,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删除资料不完整者,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为99.61%,其中本科生383人,专科生377人;男生122人,女生639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地区 (城市、城镇和乡村三个选项)、专业满意度(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家庭情况等项目。
1.2.2 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评定表 采用Gadzella编制,王欣等修订的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SLSI)[3]。该量表共51题,分应激源和应激反应2个维度。应激源由5个因子组成,即挫折 (7题)、冲突 (3题)、压力 (4题)、变化 (3题)、自我强化 (6题);应激反应由4个因子组成,即生理反应 (12题)、行为反应 (8题)、情绪反应 (4题)、认知反应 (2题)。每题有5个分数等级,由被试者根据自己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选择。
1.2.3 应对方式评定表 采用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3],该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分消极应对方式NC(10题)和积极应对方式PC(10题)2个维度。被试者对20个问题分别做出1~5级选择回答,分数越高,预示程度越强。
1.2.4 研究方法 抽样以班级为单位。填写量表前,由研究者向被试学生解释课题研究的目的,介绍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室里集中发放问卷,要求被试学生安静独立地完成,为保证测试的客观性,问卷不记名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方法 全部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 不同层次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见表1-1、1-2。
表1-1 不同层次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s)
表1-1 不同层次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s)
?
表1-2 不同层次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s)
表1-2 不同层次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s)
?
由表1-1、表1-2可见,在应激事件中,本科和专科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在应激反应中,行为因子、生理因子的评分本科明显高于专科,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其他的应激因子本科和专科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应对方式中,本科与专科应对方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2.2 不同性别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见表2-1、2-2。
表2-1 不同性别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s)
表2-1 不同性别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s)
?
表2-2 不同性别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s)
表2-2 不同性别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s)
?
表2-1、表2-2可见,在应激事件中,男女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在应激反应中,行为因子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其他的应激因子男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从不同性别比较来看,男女的应对方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 本科、专科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表3) 由表3可见,从相同层次比较来看,本、专科学生其积极应对的评分高于消极应对的评分,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2.4 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相关关系比较 (表4)
由表4可见,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均呈负相关,医学生消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均呈正相关。
表3 不同层次学生应对方式比较±s)
表3 不同层次学生应对方式比较±s)
?
表4 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分析 (r值)
大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研究该时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和应激方式,对进行学生心理行为干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科与专科面对生活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从应激源上来看,本科与专科在应激事件各因子得分上差异无显著性。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本校为医学类院校,专业性比较强,本、专科学生学习的课程有较大联系,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比较相近,导致本、专科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相近,因而本科与专科学生应对方式及所面对的应激源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从应激反应上看,本科与专科之间的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他行为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相对于专科学生而言,本科生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值高,且毕业后对工作的期望度高,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本科生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较强烈。
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喜欢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表现出完美主义特征。当主观愿望与现实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会强化自我、努力进取。适度强化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发挥,而过度强化则会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导致心态失衡。同时大学生社会生活阅历浅薄,学习生活内容单一,对突然变故缺乏合理应对能力,易遭致心理恐慌和焦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应激源上来看,不同性别之间在应激事件各因子中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男、女大学生具有相同规律,各因子平均应激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自我强化、挫折、压力、变化、冲突,提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从应激反应上来看,不同性别的行为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行为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女生大学生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提示情绪反应是大学生应激反应的突出表现。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相对女生而言,男生应激反应多于外显,这符合性别之间心理活动的特征。
应激理论强调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发不等的应激反应水平。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增加适应能力,改善心身症状;应对不当,则会加重压力或增加新的压力,加重应激反应[4-6]。应对是个体为了实现被自己评价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的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7]。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活动。在应激条件下,采取何种方式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8]。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学生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应对方式无学历差异,在选择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时,本科与专科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消极应对方式的评分,说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生以积极应对为主。调查结果表明本校学生在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多能理智地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能尽快的摆脱所遭遇的挫折或烦恼,与一些国内研究结果一致[9,10]。
应对方式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因而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呈负相关,提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应激反应;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呈正相关,表明消极应对方式越强烈,不良应激反应程度越高。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应激问题及应对方式,我们认为大专院校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士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治疗方案,进而加强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不断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及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1] Bargiel-Matusiewicz K,Podbielski Z,Klasik A.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stress[J].Wiad Lek,2004,57(3-4):188-19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3):254-257.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52- 54.
[4]张立.ICU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30-32.
[5]陈虹,姜潮,李艳红,等.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1):91-92.
[6]陈亚娣,陈君柱,姜乾金.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393.
[7]袁华,李小妹.压力管理训练对护理本科生压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729.
[8] Stacciarini JM,Troccoli BT.Occupational stress and constructive thinking:health and job satisfaction[J].J Adv Nurse,2004 ,46(5):480-487.
[9]淑晶,李春光,解亚宁,等.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348-349.
[10]陈琦,吴志功,苗逢春.年轻大学生忧虑的问题,应对策略和寻求帮助的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26-31.
[11]沈晓红,黄丽,祝一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67-6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ressing Life Events and Copy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YANG Huan1,ZHANG Jian-shi1,LIU Jia2,FENG Rui-fang2,QIAN Qian3,WANG Jia-jun4
(1.Grade 2004 Preventive Medicine,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2.Grade 2005 Preventive Medicine;3.Grade 2006 Preventive Medicine,;4.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Objective:To study mental stressor,stress reaction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which was suggested to be a rule to educate college students on mental health.Methods:Stress questionnaire and traits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life were applied to test 761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Results:Main problem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to be faced with were self-reinforcement,pressures and exterior sudden changes,emotion reaction was seen as main manifestation ex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mental stress reaction,most students c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life event stress,the main performance was that the students may soon forget unpleasant tings and may adapt rapidy during difficult and painful stimulation,ect.Coping style and stress re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evant.Conclusions:Mental stress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fostered by both inner and exterior factors.And coping style can influence their psychosomatic health.
stressful life event;coping style;medical undergraduate
B844.2
A
1008-2344(2010)04-0247-04
2010-10-15
沈阳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No.20082009)
杨欢(1986—),女(汉).沈阳医学院2004级预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