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晓龙,于琪
(1.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确切含义包括两点: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能力[1]。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2],是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3]。新生的适应状况直接影响着其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对其心身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全面了解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使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3]对某学院1 681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现将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对1 697名新生实施问卷调查。剔除资料不完整样本,共回收有效问卷1 68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06%;年龄16~23岁,平均(19.11±0.79)岁;男生237(14.10%)人,女生1 444(85.90%)人;独生子女 781(46.46%)人,非独生子女900(53.54%)人;来源于城镇学生965(57.41%)人,来源于农村学生716(42.59%)人;本科生840(49.97%)人,高职生841(50.03%)人。
1.2 研究方法 应用CCSAS为反映大学生适应状况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60个项目,7个分量表,从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自我、满意度来反映大学生适应状况。测查采用1~5分的5点评分,各分量表及总分的平均分均以常模51分为界,自评分值越高说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越强,低于51分则有待提高。本量表α信度系数为0.8941,提示条目内部一致性较高。测查时间为新生入校2个月后。全部统计资料统一编码后输入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1 全体新生、男生、女生CCSAS各项平均分与常模比较及男女生比较 全体新生总分及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自我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1),人际关系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5);情绪适应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男生学习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情绪适应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满意度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1)。女生总分及学习、校园生活、择业、自我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人际关系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1);情绪适应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 (P<0.001)。男生总分及择业、校园生活、满意度、情绪适应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P<0.01),人际关系、自我、学习适应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P<0.05)。其他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全体新生、男生、女生各项平均分与常模比较及男女生比较 ±s)
表1 全体新生、男生、女生各项平均分与常模比较及男女生比较 ±s)
注:1)P <0.05,2)P <0.01,3)P <0.001
量表项目 全体新生 (n=1 681) t值 男生 (n=237) t值 女生 (n=1 444) t值 男女生t值人际关系适应 50.52±9.35 -2.101) 51.87±9.57 1.41 50.30±9.30 -2.862) 2.401)学习适应 47.18±10.58 -14.803) 48.53±10.60 -3.593) 46.96±10.57 -14.533) 2.121)校园生活适应 49.37±10.06 -6.663) 51.06±10.43 0.09 49.09±9.98 -7.283) 2.802)择业适应 49.79±9.78 -5.093) 51.52±10.13 0.79 49.50±9.69 -5.883) 2.952)情绪适应 52.15±10.01 4.693) 53.69±10.29 4.033) 51.89±9.94 3.413) 2.572)自我适应 50.38±9.18 -2.782) 51.60±9.55 0.97 50.18±9.10 -3.433) 2.221)满意度 51.42±9.44 1.82 52.96±9.79 3.082) 51.17±9.36 0.68 2.712)总分 49.95±10.03 -4.293) 51.86±10.53 1.25 49.64±9.91 -5.223) 3.162)
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新生CCSAS评分比较 独生子女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 (P<0.001),自我、情绪适应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 (P<0.01),总分、满意度和择业适应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 (P<0.05);非独生子女学习适应优于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 (P<0.01)。其他各项无显著差异 (P>0.05)。见表2。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注:两组比较1)P<0.05,2)P<0.01,3)P <0.001
量表项目 独生子女(n=781)非独生子女(n=900) t值人际关系适应 51.85±9.38 49.37±9.18 5.493)学习适应 46.44±10.80 47.82±10.35 -2.682)校园生活适应 49.83±10.44 48.97±9.71 1.75择业适应 50.40±9.95 49.25±9.60 2.411)情绪适应 52.83±10.09 51.55±9.90 2.632)自我适应 51.13±9.26 49.73±9.06 3.142)满意度 52.04±9.73 50.89±9.16 2.501)总分 50.61±10.30 49.38±9.75 2.531)
2.3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新生CCSAS评分比较城镇生源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优于农村生源新生且差异显著 (P<0.001),自我、情绪适应优于农村生源新生且差异显著(P<0.01);农村生源新生学习适应优于城镇生源新生且差异显著(P<0.01)。其他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表3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注:两组比较2)P<0.01,3)P<0.001
量表项目 城镇生源新生(n=965)农村生源新生(n=716) t值人际关系适应 51.52±9.30 49.17±9.25 5.143)学习适应 46.48±10.64 48.12±10.44 -3.142)校园生活适应 49.58±10.11 49.08±10.00 0.99择业适应 49.98±9.94 49.53±9.55 0.92情绪适应 52.72±9.91 51.37±10.09 2.732)自我适应 50.93±8.92 49.64±9.46 2.862)满意度 51.76±9.48 50.96±9.38 1.73总分50.33±10.00 49.44±10.06 1.82
2.4 不同层次新生CCSAS评分比较 本科新生满意度差于高职新生且差异显著 (P<0.001),其他各项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见表4。
表4 本科新生与高职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表4 本科新生与高职新生CCSAS各维度评分比较 ±s)
注:两组比较3)P<0.001
量表项目 本科新生(n=840)高职新生(n=841) t值人际关系适应50.33±9.54 50.72±9.16 -0.85学习适应 47.22±10.78 47.14±10.39 0.15校园生活适应 49.04±10.38 49.69±9.73 -1.33择业适应 50.14±9.98 49.43±9.56 1.47情绪适应 52.05±9.96 52.24±10.06 -0.38自我适应 50.71±9.27 50.05±9.08 1.48满意度 50.60±9.47 52.24±9.35 -3.573)总分49.86±10.15 0.04±9.91 -0.38
大学阶段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时期。个体对大学各方面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5,6]。因此,大学生的适应状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人际关系适应是评估大学生的同伴数量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及其调适能力;学习适应是评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其调适能力;校园生活适应是评估大学生对校园规则、学习和休息场所、业余活动等的适应情况及其调适能力;择业适应是评估大学生有无明确的择业目标,有无思考择业目标及其调适能力;情绪适应是评估大学生所存在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情况及其调适能力;自我适应是大学生对自己优缺点及调适能力的评估;满意度是评估大学生对目前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体新生总分、学习、校园生活、择业、自我、人际关系适应6项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提示新生的适应状况不容乐观。从性别角度具体分析,男生仅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其他方面则适应良好,而且男生仅占总人数的14.10%。相比之下,占新生总人数85.90%的女生所表现出的适应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可见全体新生的适应问题更主要是占其绝大多数的女生的适应问题。女生总体适应状况低于男生且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与王连峰、王月云等人的研究[7,8]一致,可能与女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男生[9]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今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加强对女生适应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独生子女更擅长与人交往,更积极主动与人相处,支持于琪、董建英等人的研究[9,10],与传统观念不太相符,并非“常识”所认为的独生子女增加,会对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产生冲击和影响。而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弱,可能由于在同等家庭条件下,独生子女可以独享的资源,非独生子女却需与兄弟姐妹共享,尽管亲情无限,但资源有限,有限资源的获取可能无意识伴随着竞争,如果分配不均可能引起不满与妒忌,易形成不良人格特征,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发展。独生子女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提示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评估以正性为主,能够发挥自身的优点;基本满意于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非独生子女除情绪适应良好外,其余各项适应状况均有待提高,提示非独生子女群体适应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城镇生源新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优于农村生源新生且差异显著,与许传新的研究结果[11]一致,提示城镇生源新生与朋友的交往频繁,较默契,能够看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做事有一定的自信。农村生源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弱的原因可能由于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见识等方面与城镇学生相比都存在一些差距,人际交往中敏感而自卑,倾向于关注别人的优点,关注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居多,做事容易缺乏自信,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适应。农村生源新生除情绪适应良好外,其余各项适应状况也均待提高,提示今后也应加强农村生源新生各种适应能力的指导。
高职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有一定的价值感。本科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略低,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些不满又不太善于调整和改善。
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大一新生不同群体存在的适应问题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将团体心理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增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对全体新生学习、校园生活、择业、自我、人际关系适应的指导。帮助新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培养专业兴趣和驾驭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管理时间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新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之中;指导新生规划职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纵向比较自己的发展,从每一点进步中肯定自我,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信心;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改善与朋友交往的质量。第二,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加强对女生、非独生子女新生和农村生源新生各种适应能力的指导;指导本科生找到有效的调整方法,提升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三,通过“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编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举办心理沙龙、编办心理刊物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适应、成长与发展。第四,对于仍然适应不良甚至出现适应障碍的同学,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其寻求社会支持,从专业角度指导其走出困境。
[1] Wenz GM,Siperstein GN.Studentswith learning problems at risk in middle school: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J].Exceptional Children,1998,65(1):91-100.
[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1):19-23.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34.
[4]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5] James BH.College student generational status:Similaritiesm,differences,and factors in college adjustment[J].The Psychological Record,2002,52(1):3-18.
[6]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文),2000,2:81-87.
[7]王连峰.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校医,2005,19(5):478-480.
[8]王月云,尹平,孙维权,等.某大学学生适应不良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4):51-53.
[9]于琪,田秀荣.某医学院2209名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2):185-187
[10]董建英.关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19(2):60-62
[11]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