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锐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93)
Unicorn自动化管理系统自有的计数类及统计类报表为统计馆藏各类数据,分析图书文献的利用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通过对所得数据综合分析和全面研究,挖掘存在的规律及信息,及时提供给图书馆采访及流通、典藏等部门,从而为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中文图书是读者最喜欢借阅、需求量最大的文献类型,具有代表性。高校图书馆中文藏书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性。
据统计,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07~2009年流通量居前6位的中文图书类目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09年6大类目中文图书借阅量统计
6大类图书总计54876册(R类35886册,K类5782册,I类4622册,H类3174册,G类2802册,B类2610册),占入藏总数的83.8%。医药、卫生居首位,比例为54.8%;其次为K类、I类、H类、G类、B类,合计18990册,占入藏总数的29%。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本馆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历史、艺术、语言、教育、哲学5大类为辅的藏书格局。
天津中医药大学系部设置: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中医药工程学院、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实训教学部、实验教学部、人文管理学院、社会科学部、国际教育学院。通过统计比较可以看出,本馆馆藏图书在类目结构方面与学科的专业设置基本匹配,符合本校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
借阅——入藏之比是指某类藏书流通量占全部馆藏流通量的百分比与某类藏书占全部藏书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
通过图书借阅比例(见表2)与入藏比例(见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本馆个别类目图书借阅比例高于入藏比例,说明此类图书的利用率较高,被反复借阅;或者该类藏书总量太少,需要增加图书的品种或复本。有些类目图书的入藏比例较高,而借阅比例偏低,说明此类图书偏离读者的需求,需加强对学科专业所需文献的采购;或者图书过时、陈旧的太多,需要及时剔除。
表1 各大类图书入藏统计(2007~2009)
表1、表2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利用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I类、H类及B类,而利用率偏低的为D类、Z类、F类。由此可见,应适当上调I类、H类及B类图书采购量;适当调整D类、Z类、F类图书采购量;并需要调整选书的标准,及时对馆内此类图书系统典藏,剔除旧书。
医学院校的学科性质与教学科研的需要决定医药卫生类图书是收藏的重点,医药卫生相关类目图书具有专业教学辅助的性质,同时与科研密切相关,有着拓宽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
2.2.1 医学图书入藏借阅比例分析
如表3所示,学校购书计划要求医药类(R)为50%。
表2 各大类图书借阅量统计(2007~2009)
表3 各类图书购书比例计划(2007~2009)
据表2统计,2007~2009年累计入藏图书为65453,其中,医药类累计购入35886册,2007~2009医学类图书入藏比例为54.8%,略高出购书计划。
表3显示,2007年、2008年、2009年医学类图书借阅量分别为43.21%、45.18%及51%,由此说明医药类图书的入藏量能够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鉴于医药、卫生(R)类为主学科,且借阅量维持在45%左右,可维持原有50%购买比例(2007年及2008年均高于50%),定期开展旧书剔除,并调查读者对医药、卫生(R)类图书的借阅倾向,提高该类图书的利用率。
2.2.2 医学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图书入藏与借阅分析
①O类(数理科学和化学)
表2统计显示,2007~2009年O大类(数理科学和化学)的借阅率为0.81,0.86,0.98,呈逐步递增的趋势,借阅量增加33%;而表1统计显示,2007~2009年此大类的入藏量分别为405册、307册、107册,在此大类入藏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借阅量仍在上升,由此说明,读者对该大类文献有较大的需求量,建议增加采购量。
②X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X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与中医学交叉,日益受到读者关注。该类图书3年的入藏量分别为40册、28册、6册;3年的借阅册数为36册、43册、32册,用户选择此类图书的范围过小,建议增加采购量。
③Q类(生物科学)
该类图书的入藏比远远大于借阅比,说明该类图书的馆藏量较为充足,可以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文献保障率较高。2007年购书计划中将医学相关类购书量单独列为10%,因此可上调其他相关类图书的购买幅度。
2007~2009年,该馆图书借阅流通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借阅量始终位于第一位的是医药、卫生(R)类图书,其次为历史(K)、文艺(I)、语言(H)、教育(G)、哲学(B)类图书。借阅量始终最小的是交通运输(U)类图书,借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2008年各类图书借阅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农业科学(S)类图书,增长107.7%,其次是(G)类,增长 46.9%,马列毛著(A)类增长了45%,历史地理(K)类增长了43.6%。借阅率有所下降的是自然科学(N)类、天文学(P)类、航空航天(V)类,分别下降了 3.04%、24.3%、28.6%(如图2所示)。
图2 2007~2009年各大类图书流通量统计
鉴于医药、卫生的主学科性质,R类图书的借阅量始终保持在最高点;文学类(I)和历史地理(K)类图书属于通识性学科,读者量比较大,借阅量偏高;语言(H)类、教育(G)类有较大的利用需求;B类的高借阅量一方面是对于与中医密切相关的中国哲学类图书的需求,一方面也反映出本校文理部心理学系的借阅倾向;工业技术(T)类主要反映了对于计算机技术类图书及中医制药(TQ)类图书的集中需求。
对于入藏量、利用量双低的天文学(P)类、航空航天(V)类等学科的图书,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范围窄,在采购时应该择优精选,并将采选复本量减少到1册。
通过表1可以看出,各类目图书的入藏覆盖率基本上达到100%,每年各大类图书均有新书入库。
适当减少文化、科学、教育(G)类的图书采购量,增加文学(I)类及哲学、宗教(B)类、语言、文字(H)类图书的采购量。维持并控制医药、卫生(R)类50%的采购计划。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类图书需求量大幅增长,是调整采购计划应密切关注的一大因素。
适当减少政治法律(D)类、综合(Z)类、经济(F)类图书的采购量;适当增加数理科学和化学(O)类及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类、农业科学(S)类、马列(A)类图书的采购量。
[1] 阚德涛,张志武.馆藏评价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4).
[2] 易澈.从馆藏图书借阅状况分析我校读者借阅需求[J].贵图学刊,2008(4).
[3] 于曦.探讨报表功能对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影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