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案导学 构建和谐课堂

2010-09-08 03:47苗俊荣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2期
关键词:棋子学案解题

苗俊荣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先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再经过课堂上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课后认真巩固,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先学后导”的学习模式。

每一份数学导学案的产生都经过整个数学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是全组教师智慧的结晶。它需要经过几个过程:1)自备,就是根据学科组教学计划,每一位教师都要先自备课,主要了解每一课时的内容及每一课时的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为集备做准备;2)集备,根据学科组的教师对这周的课粗备的结果相互交流,达成共识,为导学案的设计做好准备;3)设计,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的执笔人,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依据,以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走进生活、拓展提高、回顾反思、课后作业等8个环节为教学过程,设计出每一课时的导学案,这个学案还只是通案;4)个案,通案的形成是集体备课的结果,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过程,但是每一位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补,形成个案。要想使导学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需把握好3个环节的学习:课前、课上、课下。

课前要搞好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但是一开始学生不会预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提前发下学案,给出明确的预习提纲,针对一节课提出一些问题。如:1)预习的课题是什么?2)在本节中有哪些定义、公式、性质等?3)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新知识的?4)在预习中你用到哪些旧知识?5)你能用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6)你还有哪些困惑?等等。

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时,在第二课时中有这样的一个题目:

图1是用棋子摆成的“小屋子”,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 )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与同伴交流。

图形规律的探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个难点,所以解决第2小题时,笔者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认为有个别学生能解决就足够了,准备把这个题当做重点讲一讲。结果在交流中,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1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于进行了预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进行了预习,又进行了合作交流,对回答问题也不那么胆怯了,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表现常常令人非常感动。究其原因,一份好的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预习,从而使课堂上加大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表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这时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与提问,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合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准确迅速地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对于这些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率。

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连,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不是解题的数量,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寻找好的解题方向和策略;帮助学生善于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延伸。课堂上的解题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与操作,相信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后作业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走进生活、拓展提高等几个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个环节既是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查漏补缺,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延续与调节。所以,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经过认真批改,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棋子学案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棋子多少颗
用“同样多”解题
摆棋子
有趣的棋子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解题勿忘我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