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0-08-25 10:49孙柱兵
体育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毕节体育运动体质

孙柱兵

(贵州毕节学院 体育系,贵州 毕节 551700)

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

孙柱兵

(贵州毕节学院 体育系,贵州 毕节 551700)

为了探讨不同体质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性,针对毕节学院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从体育人口、参与运动的目的性、运动项目和体育消费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实证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体质;大学生体质;体育生活方式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质与健康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学生的体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据2005年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近20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吸烟喝酒、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睡眠不足、锻炼较少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1]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其体育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毕节学院体质测试“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进行一次体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他们体育生活方式的异同,实证了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的积极性作用,为目前的高校体育改革从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实际出发,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也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最终实现终身体育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借助于2008年10月份毕节学院的体测数据,针对体质综合得分76分(以上统称为体质优良组)以上与体质综合得分75分以下(以下统称体质较差组)的学生随机抽取样本发放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用即发即收的方式,回收率100%,为了便于对两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抽取有效问卷1000份,体质优良组和体质较差组各500份,其中男生各250份,女生各250份。有效问卷样本分别来自经管系、物理系、化学系、艺术系、数学系、计科系、中文系、环生系、外语系与教育科学系等10个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大量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了解了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主要特征的评价指标,并拟出了评价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四个方面:1)运动的标准;2)运动的目的性;3)运动的项目;4)体育消费状况。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评价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四个方面制定调查问卷,在毕节学院大二、大三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比研究了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异同,证实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体质的积极性影响。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纳、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人口对比研究

表1 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对照表

表2 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每次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对照表

学生体质的强弱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之外,与其是否长期从事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同样息息相关。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见,体育运动的多少与人的体质的强弱具有一定的正相关,调研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如表1和表2,通过对体质优良组和体质较差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与每次的锻炼时间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体质较差组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锻炼频率与每次持续的时间都明显要低于体质良好组的学生,在“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一项上,男生高达19.2%,女生22.4%,而体质优良组的学生男生只有3.2%,女生9.6%,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锻炼频度在5-7次的学生(男7.6%女4.8%)又要低于体质优良组的学生(男14.4%女9.2%),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好坏和学生体质的强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表2的锻炼时间对照表可以看出,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体质优良组男生高达81.6%,女生占71.3%,而体质较差组男生只有67.2%,女生只有63.6%,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中提出了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2]体质优良组学生体育人口明显高于体质较差组的学生,这也证实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

2.2 体育运动的目的性

斯金纳曾指出:“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前途,检验这种能力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看如何处理闲暇问题。”体育文化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课余体育的兴盛。大学生余暇时间增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也要大大高于高中时代,体育锻炼需求已经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调查表明(如表3),体育优良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性依次是娱乐(68.4%)、健身(62.4%)、交往(44.2%)、技能(36.8%)、刺激(28.4%)、缓压(24.6%)及其他(20.2%),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基本趋于一致。针对不参与体育运动的体育较差组学生的原因调查中(如表4),了解到学生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体育活动场地和缺乏适宜项目占据了前两位,分别达到57.6%和50.6%,可见学校体育场地的设施落后是阻碍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真正能享受到现代化体育场馆优质条件的学校屈指可数,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羽毛球、网球等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这是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表3 体质优良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性统计(多项选择%)

表4 体质较差组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调查(多项选择)

2.3 参与体育项目的异同

选取何种体育运动方式与一个人的经济条件、环境因素和个人需求等密不可分。球类运动以其特有的趣味性、竞争性、游戏性和良好的健身功能博得了学生的最爱,无论男生和女生,两组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调查显示(如表5),参与体育活动的两组学生中,女生对体操的偏爱仅次于球类项目,优良组和较差组女生都达到了41.2%,女生对体操特别是健美操的高参与率说明了其对自己体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而,在体育设施比如球场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多引导体质较差组女生参与体操项目的运动,将会是一个增强其体质的不错选择。从表5还可以看出,体质优良组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目的性很明确,主要集中在球类、武术、跑步和体操上,而体质较差组的学生选择各类体育项目的人数相对平均,其中男生对棋牌的热爱仅次于球类,高达42.4%,这也说明了他们害怕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喜欢安静的生活习性。因而,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应该立足如何引导学生走去户外,多参与一些强度较高的体育活动,让体质较弱的学生真正达到流汗的程度,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表5 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对照表(多项选择%)

2.4 体育消费比较分析

表6 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体育消费及形式统计一览(%)

一个人的体育消费行为与他的消费观念和自身的经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3]通过对两组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如表6)发现,他们的体育消费形式基本趋于一致,多以实物型体育消费(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等等)为主,但学期平均消费水平却有显著性不同,体质优良组学生消费水平普遍高于较差组学生,学期消费金额高于100元的高达22.4%,而低于10元的只有6.2%,相反,体质较差组学生学期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在10.4%,高于100元的却只有6.8%,这反映了两组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上的显著差异性,“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没有在体质较差组学生中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行为,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锻炼身体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很有必要。

3 结论

大学生体质的强弱与其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非常密切,体质较好的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相对稳定而科学,反之,不良的体育生活方式导致了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文章对不同体质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3.1 体质优良组学生的体育人口要明显高于体质较差组学生的体育人口。两者的体育锻炼习惯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立足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使其主动的不拘形式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养成稳定的体育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3.2 体质优良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娱乐、健身、交往的需求等;体质较差组学生多数好静而很少从事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球类运动以其特有的趣味性、竞争性、游戏性和良好的健身功能成为了两组学生的最爱,但由于受到场地因素、余暇时间的影响,使很多想锻炼但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也往往得不到合适的锻炼机会,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诸如爬山、拓展等户外运动很有必要。

3.3 体质优良组与体质较差组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两者的消费形式都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基本趋于一致,但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体质优良组学生愿意把钱花在体育消费上,“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开始慢慢形成,而体质较差组学生更少的体育消费反映了他们对身体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解释了他们体质较差的一个原因。

[1] 陈卫华.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8):88-91.

[2] 何建文.体育人口理论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17-1619.

[3] 刘述亮.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体育行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

book=17,ebook=63

猜你喜欢
毕节体育运动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