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龙 王季青
曹建龙 王季青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随着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以情优教思想已经成为情感心理学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并已逐渐成为教师的主流认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品格个性的成熟程度、心理发展的稳定程度、认知水平以及所处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主导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教育教学效果,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情感的社会效应,加大情感投入,实施情感教育,努力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功能和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持久的愉快、渴望、向上等有益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以情优教的通俗含义是借助情感因素来优化教育教学。其内涵要点是,以情感为桥梁,创设情知互促的教育格局。其目标是,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知信息的传递,在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同时,使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汲取到负责、关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平等、友好等道德经验,将乐观向上的情绪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程度,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进入角色,朴素真挚。
情感具有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直至使人的情感投射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上。在以情优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的。其间,教师要做到:第一,了解学生——经常性地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学生群体,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与道德水平等;第二,有的放矢——持之以恒地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作借鉴,去理解、帮助学生;第三,倾心投入——一如既往地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那样与学生交流、交往。
2.创设情境,投射期望。
课堂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在自身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积极活泼、积极沉闷和消极冷漠三种基本类型,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且更充分、更深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好自己的积极心态,同时要将“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可成才、人人是人才”等强烈信念投射给学生。
3.满足需要,积极评价。
每个人都有获得肯定、体验成就感的情感需求,学生更是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效应的关键性措施。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运用适当的鼓励性用语,对学生的学习等行为进行直接或委婉的引导,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目的的评价——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受挫折时,要使学生得到安慰和人格尊重,帮助学生挖掘积极因素、激发信心和信念、实现正确归因,并创设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尊重和信任的情感要求更强烈,也更迫切。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尊重、信任和成功的机会,既是教师人格修养的基本体现,更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长期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证明,教师的情感投入能产生如下几种效应,教师应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把握。
1.激励效应。当人受到激励时,会在一定时间内朝自己或他人所期待的方向努力。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的遗传素质均无较大差异,其能力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和实践活动,学业的成功程度主要取决于潜能利用率的高低。教师的信任与肯定,能强烈地唤起学生“我能成功”的潜在意识,能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坚定意志、选定目标并走向成功。“寒门出奇才”,“名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得益于这种效应。
2.迁移效应。人的意志与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意志力,激励人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之情,使学生产生教师对自己关怀、鼓励和期待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陡增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并努力矫正自己的日常行为,百折不回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实施道德行为,以回报教师的期待。
3.启发效应。教师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直接而长久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长足发展的同时,还会承袭教师的思维特点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难和解疑双向活动的进行,使师生双方互补、互促、互启,教学相长,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教师具有的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积极进取等品质,还将激励和启发学生循序渐进、不屈不挠地在课内外自觉学习。
4.回馈效应。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怀着深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随着时间的延长和交往的增多,师生的情感就会逐渐沟通,心理距离就会不断缩短,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赖、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当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兴趣十足地听教师的课,信心百倍地学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反,如果教师整日高高在上,疏远、训斥甚至体罚学生,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受压,学业和品质陷入恶性循环。此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表扬成了嘲弄哄骗,批评成了戏弄歧视。
5.感召效应。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崇高的情感具有强烈的人格感染力量。教师爱事业、爱学生、正直无私、坚持原则、抱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学生就会受其感染而听其言、信其道,即使是上进心较差、懒惰调皮的学生,也会被感化、被触动而不忍心再去捣乱,他们会强制自己“拿住本子、坐住凳子”,同学之间会慢慢地形成互谅、互让、互助、互学的向上风气。
6.期待效应。每个学生都有期待获得师爱的心理需求。当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结合在一起,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思考,在理智的氛围中深刻地反思。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越是情真、意切、深刻、持久,学生就越能读懂教师的每个眼神、领会教师的每个手势、理解教师的各种语态;就越能在更高层次上体会和理解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校规的作用和意义、教师的期待和艰辛、自己的缺陷和努力方向;就越能自觉自愿地维护教师、自觉自发地修正自己。
7.协调效应。教师重视用爱去温暖感化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当作朋友去理解、去信赖、去关心,学生就会在心中给教师留出更多的位置,用心灵与教师相呼应。学生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听听教师的观点;有什么困惑,都愿意接受教师的点拨;有什么不足,都愿意得到教师的修正。同时,学生还会主动地帮助教师辅导“学困生”,分担任务;代替教师做同学的思想工作,分担责任;协助教师开展各项活动,分担压力。在尊重教师劳动的同时,自觉地跟上集体的步伐,自愿地协调师生及同学间的关系。
8.融合效应。当教师把爱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情感滋润时,教师就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就融合成了同呼吸、共命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整体,师生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团队精神就会由此而产生、升华。
教师加大情感投入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的目标。“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师生关系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教育中的各种弊端都有其师生关系方面的原因”(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师生关系是由教师来创造的,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推知师生关系的质量;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技巧、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也不在于视听教具的生动表达或生动有趣的读物,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和道德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传授知识,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为有利。教师通过情感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汲取到丰富的、积极的道德经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程度、形成高尚人格,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