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溪濛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40)
浅谈情感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曲溪濛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40)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情感的教学原则,通过对情感诸因素如自我、动机、态度、移情、焦虑等的分析,说明了情感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情感的教学原则,以期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情感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手段和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留学生对汉语的认识过程。心理学家在多年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情感因素在各种教学领域里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留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对外汉语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全国各类汉语知识以及演讲比赛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结果是,77%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是对汉语感兴趣,19%的人是工作需要,而其他原因只有不到 4%。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 (情感)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汉语学习成绩与对汉语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呈高度正相关,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习得第二语言的动机一般被划分为两种:工具性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结合性动机 (integrativemotivation)。工具性动机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使第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如为了专业方面深造、阅读科技文献和翻译等。结合性动机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文化社团里生活并成为其中一员。Gardnar和Lambart自 20世纪 70年代在加拿大等国家对动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外语水平测试中结合性动机总是与高分相伴出现的。由此得出结论,结合性动机实际上对语言习得有利。但是后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工具性动机对语言习得更有利。
消极的情感因素。比如焦虑、恐惧、害羞、紧张、失望等情感会消极地影响汉语学习,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上述情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过大,则可能对其言语交际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过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刚刚来到中国的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对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能意识到汉语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学好这门语言,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部分学生对汉语的学习逐渐从主动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起他们学好汉语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环节。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习者是处于积极的情感态度还是处于消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处于消极情感态度的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学生从不良的情感态度中走出来。
(一)汉语教师在课上的消极情绪的影响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主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对接受者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心理学领域上讲,当信息的发出者用表情和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时,信息的发出者的情绪就已经对信息接受者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让信息接受者也产生与信息的发出者相似的情绪。而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只要符合语法规律就可以了。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热情不够亦或是缺乏专业的理念。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言语生硬,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上课溜号,很少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是应付了事,时间一长则会对学习汉语失去热情。
(二)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心理学领域曾经有人研究过这种现象:当人们经过卖酒的商店的门前时,大都会深吸气。而当路过中药店门前时则大都掩鼻而过。究其原因:酒一般是在热闹喜庆的场合中出现的,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兴奋愉悦的感受,而中药则是在病痛中出现的,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痛苦的回忆。显而易见,不同的感受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大多数人都需要成功的体验来激励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习得第二语言是获取一种新的语言自我。人类在婴儿阶段的语言是不受约束的,随意性很强。而当我们成年后,语言机制则比较固定,不易被改变或很难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当成年人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往往要打破母语的语言机制,构建一套新的机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成年人所具有的抑制就像一堵墙一样保护语言自我。他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冲破这种抑制,打开缺口,建立新的语言自我。汉语虽然是一门学科,但是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工具,一个与中国人交流的必备工具。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汉语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掌握老师所讲知识、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认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
(三)不良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生对于所学科目的喜好常常取决于对这科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班所有学生都主动、热情,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时,当学生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真挚的关怀时,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受到信任和鼓舞的感觉,自然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拥护的感情。相反,若学生对教师不满意,或遭受老师的冷漠和过多的指责时,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破坏,对教师产生反感和对抗的情绪,从而产生该老师一上课就讨厌,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也讨厌,甚至会专门跟教师产生作对,老师让学生往东,学生偏要往西,学生如果产生这种情绪将必然导致传授知识的过程受到影响。
我们曾在一个新学期的时候对留学生学习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自己原来的老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不少学生则对原来的老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相同班级的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所教的科目学得更好一些,这也充分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所学的学科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融洽、协调、愉快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的爱生态度和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要内外兼修,内修自身的知识储备,外修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学业成绩的进步和倒退,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和学生同喜共忧,让教师成为学生谈知心话的大朋友,从而以理智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感的自控作用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和认知活动的统一。情感的激化作用实际也是一种情感自控的结果。情感的自控作用取决于人的意志的强弱,这是学生心理品质的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中,时常带有较强的情绪性,不善于用理智去支配感情,却常常用感情来影响理智。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和情操的陶冶。当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及时去鼓励和点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当出现自满情绪时,要及时提醒他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情感的自控作用对形成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极为重要,万万不可忽视。对于不同的人,情感的自控作用的强弱会有很大差异,就同一个人来说,这种能力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从多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始终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从事学习活动。
情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教师不仅要注重内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经常与学生在感情上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则会被学生的消极情绪挡在耳朵之外。一方面,教师应对本职工作、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爱,在课堂上有良好的情绪,授课时做到声情并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路跟着自己走。这样就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一旦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信任,便自然地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便可转化为学习动力,推动学习进步。
(责任编辑:侯秀梅)
H195.3
A
1001-7836(2010)06-0057-02
2010-03-22
曲溪濛 (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