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经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公允价值计量的困境及对策
闫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经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属性。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会计及其他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公允价值因与经济环境联系紧密,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难度极大。本文探讨了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公允价值;困境;对策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以其数据可靠、容易取得、具有可验证性等优点,在各种计量属性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迁,历史成本受到一次次的冲击。通货膨胀、物价剧烈变动使历史成本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都使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历史成本计量暴露出来种种矛盾与问题,促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将目光转向能够反映现在和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诸多计量属性中,最具代表性,因此备受推崇。
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 (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以上表述都包含了一个意思,即公允价值的客观内涵是不受限制的市场条件下的交换价值,也即均衡的市场价格。它反映了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价格。
理解公允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公平交易”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交易的双方在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前提下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是交易双方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的。清算等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交易价格或强迫交易的价格不是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公允价值要求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也即它的现行市场价值,其摒弃了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下,资产负债按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账,并永远不变的静态地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的做法,它认为资产负债的价值是随时空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正因为公允价值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了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才使会计报表的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3.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具有多样性。当该类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时,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现行市价;若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于活跃市场的,其公允价值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倘若既无同类市场又无类似市场的,则该公允价值可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可谓是一波三折。1998年6月财政部在会计准则中正式引入公允价值,然而,随后而来的许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造假案使人们对它在我国的应用产生了质疑,2001年1月财政部年修订会计准则,大大缩小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兴经济活动与事项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业务的创新,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计量无法确认。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经产生了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在会计报告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重新提倡公允价值的使用。新准则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但由于宏观、微观环境的制约,我国目前公允价值运用还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公允价值的进一步推广。
1.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可靠性的挑战。
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负债项目现行价值的体现,当之无愧最具有决策相关性,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等特点,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必备条件。若对于所有资产和负债其市场是流动和透明的,公允价值可以提供决策所需的有用、可靠的信息。但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都不成熟,很多资产和负债没有一个活跃的市场,价格难以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很大。当用来估计公允价值的参照信息和方法有较多的主观因素时,估价的结果可靠性自然受到质疑。
2.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如何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公允价值依然是一个难题。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交易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其次,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大致地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另外,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看,是很难达到应该具备的职业判断水平的。新会计准则对如何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说明也十分有限,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更没有相关的操作指南。这使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这些都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扩大利润操纵的空间。
由于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与方法又不尽完善,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例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虽然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十分成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刻意回避公允价值。从发展的眼光看,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计量是必然的趋势。当务之急是尽量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营造活跃的市场环境,使公允价值得以广泛运用。
1.大力营造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活跃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美国作为积极倡导使用公允价值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公允价值广泛而有效的运用,源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带来金融工具对计量属性提出的新要求,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使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这就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有相应的市场环境。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完善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某些领域目前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另外,我国仍存在大量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人事权、财权等与政府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不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很难说是公允的。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完善,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运用十分困难,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要尽快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等,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各种资产或负债市价更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市场环境。
2.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
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来说,完善的理论和活跃的市场一样重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零散地分布在17个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独立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如何参照国外相关准则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南,并适时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坚持适度谨慎原则运用公允价值。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因此,在当前还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该在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新会计准则就充分体现了适度谨慎应用公允价值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两方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也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对于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也有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几乎所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准则都规定要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以考虑我国的现状,目前只对一些存在较为活跃市场的,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产品等,给予企业一定的伸缩性,允许双向转折,并且规定要在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前提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适度谨慎应用的原则。
4.抑制利润操纵行为,引入全面收益报表。
随着公允价值的引入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日益增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将会大幅增加。通过在全面收益报表中将两种损益分而置之,把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放入其他全面收益中反映,会使企业的利润来源更加明晰。这有助于抑制利润操纵行为,因为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了巨额利润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多依赖于职业人员的分析判断,所以计量准确程度取决于职业人员的专业水准。会计人员必须在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估计和预测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会计人员处在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会计原则的宽泛性和计量属性的可选择性使得会计人员在运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多个方案的比较和优选,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要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
6.建立税收调节机制。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还会带来税收上的问题,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提折旧和摊销,这将使原来折旧摊销的税前扣除效应消失,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一些房地产企业明确表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税收上不利,则有可能还是倾向于使用成本模式。因此,有关部门应加紧进行协调,尽快明确新会计准则的涉税事宜,以利于新会计准则的正常运用。
[1]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 (2).
[2]王莉丽.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J].企业活力,2007, (7).
[3]潘念萍.浅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8, (17).
[4]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2005,(10).
[5]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