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基于个性化理念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研究与探索
林雯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社会对高校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声乐教育作为音乐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于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个性化教学理念为切入点,结合工科高校大学生的特质,对如何开展高校声乐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能为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的放矢的教学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个性化;工科高校;声乐教育
石惟正教授认为,“声乐教育就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能、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高校声乐教育主要以个别课形式,根据不同声音功能和特点、不同声音的感受和理解、不同声音素质和修养的教学对象,而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对艺术创造力、表现力的造就。
但就我国工科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与国外先进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很多高校由于经费、师资、管理层注视程度等各方面原因,公共声乐教育的开展情况令人堪忧。大部分工科高校声乐教育还是以选修课为主,存在比较严重的专业化倾向,技术性和知识性所占比例较大,而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较少。大学生虽然课余时间上较中学生来说有了不小的宽松度,但在课程压力上还是不小,致使声乐教学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
个性就是 “人的个体在自身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使其成为他(她)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所有综合特性”。[2]个性化教学理念,就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即关注个体,重视人的个性,以个性的特点为切入点,以教学为渠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得到唤醒和弘扬,使其个性发展臻于和谐完满。
而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理念,就是认为学生的声乐学习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蕴含于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的个性行为之中。学生在声乐学习上的种种表象及其声乐歌唱能力,是学生个性的展现。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个性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理念就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声乐能力在不同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观当代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储备较多,人文素养较差,学习的功利色彩较浓”[3]。自恢复高考以来,受唯科技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重技术轻精神,重理轻文”的思想在我国教育界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中学阶段,在诸多教育者的眼中,数学、物理、化学成绩突出的学生,是“聪明的、优秀的”,因此而受到“偏爱”。尽管他们的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成绩不甚理想,甚至一塌糊涂;而文科成绩非常好,甚至非常赋有文才的学生,只要他们理科的成绩不甚理想或偏弱,则往往被教育者们视为“比较笨”或“不大聪明,只是记忆力好”而被忽视。正是这种观念和行为,导致许多工科学生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和成绩,轻视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知识的积淀。
同时,我国工科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亦只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错误的教育倾向,导致工科大学生在崇尚科技、尽情享用科技成果的同时,只片面追求学科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储备,而漠视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的积淀。
1.目前工科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的现状
首先,歌唱教学逐步成为工科高校美育课程的一部分,声乐实践以社团形式(合唱团)陆续在高校发展起来,声乐教学也在逐步实施,并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课程之一。据有关学者2007年进行的 《关于我国10所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现状调查问卷》,有6所高校开设有声乐选修课,大多是以名曲欣赏为主的声乐鉴赏教学,声乐技能技巧训练有3所高校开设。从已开设声乐鉴赏教学的5所高校的教学形式来看,共有教师讲授启发式、学生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等。[4]从调查结果来看,传统而单纯的教师讲授和纯粹的学生讨论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喜欢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其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大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深切渴望、需求与积极参与之下,工科高校音声乐教学开始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开设声乐类课程大致有:《声乐》、《声乐艺术实践》、《中外名歌学唱与乐理》、《中外民歌欣赏与实践》、《声乐艺术鉴赏》等。
第三,随着声乐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有些工科高校老师也开始关注课程教材的建设问题,其中公开出版相关教材有《大学生合唱选》(清华大学音乐室编)、《音乐大师与世界名作》(刘朴编著)、《合唱与指挥》(徐定中编著)等。
2.工科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工科高校声乐教学已积累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到,工科高校声乐的发展还极不平衡,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工科院校“大理大工”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5],从而淡化了声乐甚至文科的渗透,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以知识传播为重点,形成了课堂授课为主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第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容易产生两种不良的心态情绪:如果进展顺利,就认为已经很好了、成功了,就自满;相反,训练中碰到一些难点,如气息失控、整体不协调、高音不稳等等,就容易产生畏难自卑等心理。[6]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做到循循诱导,克服他们在性格上、心理上、思想上和演唱上的弱势,从而逐渐取得进步。
第三,工科高校声乐课程不够丰富细化,较为零散随意,没有规则,不系统,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没有整体的构想,学生可选择的范围较小。[7]多数老师选用师范音乐类的教材,针对工科高校学生用的统编教材还不多,多数是随意选择了一些曲目。而且教学形式单一,单纯性开设歌曲鉴赏或合唱课,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满足工科大学生的需要。
下面本文主要从工科学生的特质出发,以提升其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为目标,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探讨工科高校声乐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声乐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均让人担忧。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进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信心,并把这种态度和信心真诚地传递给学生。“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考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8]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如何学习声乐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学习阶段、该设立怎样的目标,懂得选择相对应的学习策略,起到切实的引导作用。
同时,对于声乐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要加深相互间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要增强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加强理解和沟通。在个性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长者的优势,开导、启发学生,主动和他们谈谈生活和学习,使他们能敞开心扉,轻松交流。
2.尊重工科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声乐知识积极性
声乐教学强调学习者内心的自由想像和转化,主动性、自主性去实践,启发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及发现的喜悦。在个性化声乐教学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的。
如何使没有兴趣的学生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已有的兴趣得到升华和巩固,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工科学生的自主性,多方地实施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是在正式讲课或新课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些“热身”运动,也可以是在课中穿插一些“加油”活动,还可以在课的小结中进行观摩、交流和演示等等。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的声音(范唱或放录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工科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唤起他们歌唱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他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这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
3.挖掘工科学生的独特性,实现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不同,包括音质、音色、音域、音量等,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演唱,就会有所不同,“人声”这件乐器与其它的乐器的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如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同性别的小提琴家都能拉好。但在声乐领域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唱《绣荷包》的。这里存在男女之分,声部之分,可以说相当复杂。
因此,在声乐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效果检验等环节,应注重多样化和弹性,充分挖掘工科学生的独特性,为学生声乐学习提供层次和范围的选择。还要在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给学生个性的自由展现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能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信心。
4.发挥工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
“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个体产生创造产品的可能性。”[9]每一堂声乐课,都应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全部技巧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了发挥工科学生的创造性,可以采用学生实践音乐会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的氛围,将鉴赏教学与技能技巧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综合地表现出来。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音乐与各自所学的专业知识向融合渗透,进行学科交叉,拓展性地自编自创多种表演形式进行演唱,不但可以使其在编创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力、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q181;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20091)
[1]石惟正.声乐教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91
[2]崔金赋.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3]齐燕铭.浅谈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黄平.试论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5]刘俊斌.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之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
[6]李梅.“个性化语言”等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1).
[7]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8]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
[9]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6).
[10]李燕.也谈声乐教学的个性化特征[J].宿州学院学报,2008,(2).
[11]范政.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原创性和个性化的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