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惠州学院 团委,广东 惠州516007)
创新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以惠州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为例
刘娟
(惠州学院 团委,广东 惠州516007)
本文通过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阐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必须做到机构建设要“全”、制度建设要“实”、队伍建设要“专兼”、资源整合要“活”、信息技术支持要“及时”。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发展也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途径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强调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强、协作精神好、创新意识浓等条件,而作为地方高校,培养目标大都是为地方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拓展型高级人才。要实现这种教育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尤为重要。但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或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构建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缺乏可传承可操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以惠州学院为例,对如何创新地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行研究。
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实际,确立了“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作风、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主要就业去向是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基层企事业单位;二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三是必须具备宽厚的学科专业基础,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进入社会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总之,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上得来。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惠州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引导下,依靠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的有别于第一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的课外活动,属于第二课堂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组织形式从初期的学校单方面组织发展为现在既有学校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又有地方组织回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有学校和其他部门共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还有学校与企业资金扶持以及社会各界联合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地方和学校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及其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1]从制度建设方面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之中,也成为共青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尽管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支持,而且近年来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当前这项工作仍面临着如下问题: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达到应有的水平,主要是人、财、物、机制与管理等五大因素跟不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表现为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管理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挥;活动经费、活动基地、活动设施得不到落实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长足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行成合力,地方高校团组织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最大限度地争得校内外各种力量的支持与认同。建立以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支撑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2]
(一)机构建设要“全”
地方高校团组织要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统揽共青团工作,但计划的实施,仅靠团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在争取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与支持的前提下,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纳入全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建立“全方位”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形成合力统一部署,克服以往上有组织下无实体,上中下脱节的弊端。地方高校至少要建立三级组织机构,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需求。
1.校级组织机构
校级组织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办公室)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协调各校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工作实施体系的各部门职能,对各院系级机构的工作进行审核考察。校级机构建议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等部门共同组成,同时成立了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专家评审委员会,从组织上调动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办公室设在校团委,下设规划部、活动部、拓展部。
规划部:根据学校每学年度学生情况及学校工作实际情况,设计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制订相应工作体制。
活动部:负责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和工作体制的落实,审核活动项目,全程检查、督导活动的进度。
拓展部:在校园内宣传推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在校外拓展社会资源,联系沟通政府和企业,争取活动经费和建立活动基地。
2.院系级组织机构(院系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结合院系特点制定和规划院系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指导、统筹和管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3.班级设立“团支部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小组的成员包括:团支部委员、班级委员会委员以及非干部学生代表,人数为5~7人。主要职能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政策宣传、内容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的考核评定。
(二)制度建设要“实”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组织与实施的每一个过程应当规范化。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需要学校各部门统一行动、协调合作;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评定奖励等工作需要公开、公平、公正,这都需要严格的制度保障,而且这些制度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必须符合学校实际能落实,必须符合师生切身利益能得拥护。所以,进行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1.争领导重视,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严格、规范的实施制度
建立实施制度,首先要在征得校党政领导重视的前提下建立全校统一的制度体系。以校发公文的形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全部规章制度进行界定,从而达到全校步调一致,统一规范的目的。
2.制度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长期、高效地开展下去,学校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从根本上触动师生的根本利益和成才愿望,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补助上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都有社会实践经历,将社会实践的成绩成果与学生的日常管理、评优、综合评测、推优入党、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相挂钩,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三)队伍建设要“专兼”
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载体、新机制、新阶段,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推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要始终做到既严谨有序又推陈致新,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队伍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队伍建设的原则
队伍的建设要遵循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动态管理、注重培训的原则。所谓专兼结合是指:要以共青团干部为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队伍,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教师作为兼职队伍共同从事拓展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队伍的人员数量,又可以保证工作的效率。校内外兼顾是指:社会实践工作不仅要聘请校内的教师,还可以聘请校外人士如团市委干部、企业管理干部、社区干部等作为兼职工作人员。动态管理是指:对工作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进行动态管理,注重与兼职队伍的沟通,加强专职队伍的管理。注重培训是指:对所有的专职队伍要不定期的进行形势政策、社会学知识等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从而更好发挥引导作用。
2.队伍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队伍可以分为:专职队伍、导师队伍、兼职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信息技术人员五类。其中学生干部队伍是实施社会实践工作的生力军,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源整合要“活”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做强做大,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在丰富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但是仅靠一所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很难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搞活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校际合作的优势,为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1.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所需的资源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需要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活动场地、训练基地等。这些资源从不同方面为工作的深入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撑。
2.资源整合的途径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在社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主要来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和丰富的实践资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无法开展,大学生的才能将无用武之地。因此,可以在以往素质教育和学校对外交流的基础上,广泛征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校内资源的整合、校外资源的利用、校际合作等方面同时多渠道多方式灵活进行。[3]如争取政府出台配套政策、争取企业赞助、争取社区设立基地等等,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资源和条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五)信息技术支持要“及时”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强调的“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系统性”,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深入到校系班各组织和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受益,而且既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动态,做到实时指导,又要对整体的工作有全局的了解和把握。在目前,高校扩招、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的局势下,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是很难做到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主要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网站成为学校、学生、社会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对项目的申请审批、管理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出现新特点、新思路,也必然会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普及化,必定为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注:本文获得校级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1]李国荣.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5.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91-96.
[3]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组编.学生工作的创新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