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荣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527200)
谈英汉互译中动物习语的翻译
王付荣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527200)
汉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两种语言当中都包含有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文化的共性和动物的特性,两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有相同之处;但又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同一种动物有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比喻意义。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动物习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译语既能保留原语言的风格又能使其符合自身的语言特点,从而让读者不仅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而且还能欣赏到与本国文化不同的异域风情。
动物习语;直译;意译;直译加注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部分,它是经人们长时间使用语言而从中提炼出来的独特、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生动形象、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性,用它来比喻事物,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而动物习语又在其中占有了醒目的地位。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难免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难题,动物习语的翻译则是难题之一。
由于动物的特性和人类认识的共性,有一些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对于一些动物,英汉两种语言的看法也是相似的,如狐狸(fox),在中英文中都表示“狡猾,诡计多端”,尤作贬义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fox的第二个解释为:a person who is clever and able to get what he wants by deceiving or manipulating others(狡猾的人)。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He is an old fox(他是一个老狐狸);The fox changes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狐狸善变,本性难移)。这与汉语中“狐假虎威”,“狐群狗党”,“狐狸尾巴”等对狐狸的认识是一致的。再如蛇(snake),在汉语和英语中都以反面的形象出现,表示“阴险冷酷,残忍危险”。词典中把snake定义为:treacherous person(阴险的人)。如:a snake in the grass(潜藏在草丛中的蛇,即潜伏的危机)。snaky cunning(蛇一般的阴险)。汉语中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习语。另外,猪、驴、狼、老鼠等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类似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习语,可以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语或汉语,它们的翻译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难题。
但汉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有着两种迥异的语言和文化。尽管人们对动物的感知是有一定共性的,但当语言一旦用于人类社会,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心目中,就会引起特殊的联想,产生特定的意思,这也显示了动物习语的社会文化特征。如龙(dragon),汉民族在上古时代就将龙作为图腾来崇拜,象征“神圣,吉祥和权威”。它给人的联想意义是褒义的,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对自己的子女无不“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汉语中有大量与龙相关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等。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喷火的怪物,象征着凶残邪恶,如the dragon mother(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再如猫头鹰(owl)由于猫头鹰在夜间活动,叫声又很凄惨,人们一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就会想到不吉利的事情即将来临。因此它在汉语中是不祥之鸟,有“夜猫子进宅,好事不来”的说法。而在西方传说中,猫头鹰是跟在智慧女神后面的鸟,是冷静,智慧的象征,有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之说。另外,孔雀、蝙蝠、喜鹊等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是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因此,翻译这一类的动物习语,必须要仔细琢磨,认真研究,译出最佳的译文。
翻译是沟通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桥梁,主要任务是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同原文读者类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阅读心理及接受能力,并采取适当的解释方法使译文能够利用和激发读者的心理活动,使之产生于原文要求相符的想象。为达到此点,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与直译加注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的风格,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联想误会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
英汉习语的完全对应使形象再现成为可能,不少英汉习语无论在意义、形象或风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语中本身存在着可以与源语相对应的习语时,只要不影响译文准确传递源语的信息,并且行文流畅自然的话,就要采用直译法,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形象。例如:
例1,《吕氏春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译文:“The Lu’s Annals”,Yongji said,‘Drain the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to be found there,they would be caught,but there won’t be fish next year’.”
“竭泽而渔”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在《汉英成语英译词典》中译为“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其实英语中有“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的成语,意思和“竭泽而渔”相似。但这里却采用了译文“draining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因为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了形象生动的源语形象,又能使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例 2,“These colonies are constant and even increasing drain on France.They are for her the tiger which she has mounted (to use the Chinese phrase),and she can neither manage nor get rid of.”
译文:这些殖民地对法国来说是一个长久的愈来愈重的负担,用中国的成语来说便是骑虎难下,法国骑在他们身上就是骑在虎背上,她既管不住也甩不脱。
“the tiger which she has mounted”是“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的变体。原文已经指明该英语习语源于汉语习语“骑虎难下”,其实“骑虎难下”早已输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中极少数来自汉语的外来语之一,而且也较常用,至少有下面的两本书里有记载,即 “He who rides a tiger and find it hard to get off.”,“Riding on a tiger–unable to get down.”
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意思直接将其还原成汉语习语“骑虎难下”。
(2)意译法。所谓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有些习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译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替代,或者使用同义词易将译语的文化色彩强加入源语文化中去,这时,为了填补语言之间的词汇、语义和文化空缺,译者就应采用意译。
例3,狗改不了吃屎。
译文:A fox may turn gray,but never kind.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人的心理状态不同,对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狐狸”的形象与汉文化中“狗”的形象具有相似的隐含意义,所以在翻译此习语时,将其意译为“a fox may turn gray,but never kind”。
例4,“塞翁失马,安知祸福?”
译文: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塞翁失马”是一个典故成语。《淮南子》中有一个寓言:塞上老翁失马,人们来吊慰,老翁说‘安知非福’。那匹马带了一匹骏马回来,人们来道贺,老翁说:‘安知非祸’。老翁的儿子骑这匹骏马,却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人们来安慰他,老翁又说‘安知非福’。后来胡兵入侵,塞上的壮丁都起来作战,大部分的人战死了,只有老翁的儿子独因腿瘸未参加。后人多引此寓言作为祸福难定的例证。西方人不了解此习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保留形象将其直译为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英语读者将一头雾水,甚至于误解了该习语的真正内涵,即“因祸得福”,反之,如果我们把它的源语形象舍弃掉,意译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英语读者对它的隐含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例5,It is easy to find a stick to beat a dog.
译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们若将上面的习语译为“要想打一条狗,很容易就能找到棍子”就显得结构松散无力。虽然没有使用原习语的形象,但它结构紧凑且颇具古典韵味,恰当地传达了原语的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此习语时选用了汉语习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直译加注法。这种方法指的是逐字翻译习语的字面意思,并加以注释,以尽力保留原语的语义、感情色彩及语体特征等特点,这样翻译是因为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具有相同比喻的词语,而又想要将原语的特征尽量保留。
例6,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注:轻率推论必成大错。)
例7,Never swap horses while cross the stream.行到河中不换马。(注:危难时不宜做大的变化。所谓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
例8,It is a sad house where the hen crows-louder that the cock.母鸡叫得比公鸡响的家是一个悲哀的家。(注:母鸡司晨家不兴,老婆专权,丈夫惧内的家是不兴旺的。)
以上几例,若不加上注释的话,直接翻译完之后,让不了解英文文化的人看,难以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语言、文化、翻译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现象在所难免。而本文主要涉及到英汉动物文化及翻译。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也有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由它们组成一个多彩的文化氛围。同时,其间千差万别,若出现一次次的翻译失误,不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翻译中如果对这样的文化差异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会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导致传达错误的信息。所以在动物词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着眼其内涵。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及直译加注法。因为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化信息,而直译法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的各种特色,因此,应当成为译者的首选方法。但是,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很多情况下,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得直译很难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意,因此,在单凭直译无法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时,我们只有采取意译法。另外,直译加注法可以既保留原作的异国情调,又可传达其真正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许多外国习语通过这种翻译途径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如“鳄鱼的眼泪”、“特洛伊木马”等等,但是却需要读者从后注中了解其真实含义,若运用太多,容易使读者厌烦,因而不可滥用。总之,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的微妙之处,需要仔细考虑,但只要运用得当,均可翻译出上佳的译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Ho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柴香菊.文化与动物习语中动物形象的传译[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
[3]丁菲菲.翻译入门——汉译英[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0).
[4]章和升,王元桥.英汉翻译技巧[C].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