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即知识”命题的真伪之辨
——基于现代性视域下的解读

2010-08-15 00:47:36王敏朱永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德性美德道德教育

王敏朱永华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美德即知识”命题的真伪之辨
——基于现代性视域下的解读

王敏朱永华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在价值多元、已然实现社会结构的公共领域转型、科技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美德即知识”是个“伪命题”,其实这是对这一命题的误解,正是这一被否定了的命题却给了处于现代性困境中的我们以启迪: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在确证美德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知识的基础上这一命题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的展开道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科技理性主义;公共领域;价值多元;知识;美德;理性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引用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前的神喻“人啊,要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对人的心灵的认识就导致了道德哲学的生发,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德性,德性问题就成了苏格拉底主要关注的对象。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得出“美德(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本身意涵丰富,在时间的流变中一直被人们和众多学者争论着、怀疑着、阐释着。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思想是一种带有阶级性(倾向于贵族,反对民主政治)的道德理想主义,把有机会读书,能求名师的知识分子抬的太高了等等。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这一命题的历史局限性,逻辑缺陷等问题,主要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这一命题放到现代性背景下进行审视,所谓的真与伪并不是数学科学意义上的真与假,对与错,而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带有价值实践性的合理性。这一命题在现代性的视域里以“伪”的面相出现隐喻着现代性本身的诸多问题,其实这一命题对处于现代性生活困境中的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美德即知识”命题的“伪”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认为“美德即知识”(美德等于知识)是个“伪命题”,主要是基于两个论据:在科技理性主义导致人类知识图式产生分化之后属人的德性(善)不等于知识(真),两者处于不同的论域里:知识(科学知识)是可教的,而作为带有个人价值目的性追求的德性其可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都是值得怀疑的。这两个论据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局部共生的,也可以说第二个疑问是第一个疑问派生出来的,而第二个论据强化了第一个论据的可信度。我们来看看这一谬解得以生发所依赖的现代土壤。

1.1 美德即知识?

谈到知识,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它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说起来是那么的浑然天成。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理性主义,确切的说就是科技理性主义,在以科技理性主义为其“霸权”底蕴的现代社会中,人类本身的知识图式产生了分化:专业化的技术工具性的科学知识与带有价值实践性的的人文学知识。因带有价值文化意味而在本质上根本无法纯粹和中立的人文学知识并不适应现代生活世界的技术化了的结构和以市场为主导的生活方式,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以科技理性作为最高的因而也是最终的评价标准的文化态度和认知心理,即只有基于逻辑证明或者符合经验实证的理念、方法、概念等等才能称为知识,在人们普遍的科学认知态度下,人文学知识无可奈何的被边缘化了。这一事实可以从当今在校学生和社会共有的重理工科轻文科的态度中体现出来:与实用性强的科学技术性知识(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等等,)的热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思人类自身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人文学知识的滞销。所以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德性(美德)与知识这一命题的解读思路:知识是关涉的是真(事实),是对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的把握,指称的是带有工具性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美德(德性)关乎的是人的善(价值),是探讨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关注的是人如何过上更有德性的生活,指称的的是关于人类自我理解、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与生活意义的人文学知识。事实与价值二分、主客二分的现代思维模式下,真和善再也无法达到统一,所以,美德即知识在现代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就像说伦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一样让人无法理解。

1.2 美德可教吗?

与带有工具性的科学技术知识如机械工程学、医学、开车等技艺可以通过老师直接授予或者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交给被教者的情况不同,“美德是可教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现代社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怀疑,这实际上隐喻着在德性伦理学衰落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受到了责难这一现代性问题。人们都觉得所谓的德性(美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好和超越性的精神生活只是一种带有个人目的性的价值追求,个人拥有何种道德及在什么程度上拥有道德都是个人的事情,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再也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凌驾于个人意志上的道德权威。我们来分析如此观念得以生发所依赖的现代土壤,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两个特征;价值多元与理性的工具化(工具理性主义盛行);社会结构的公共领域转型(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二分)。

现代化以前,传统社会倾向于价值一元论:认为理想的人生具有客观的普遍性。休谟提出的由实然无法逻辑的推出应然(是与应该之间有天然的鸿沟)促成了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转化的哲学依据:价值并不内存于客观世界中,而是由人或其他生物来赋予,价值的客观性无法由事实的客观性来建立,而我们又无法找到其他的东西来作为建立它的客观性的基础,因此我们被迫承认它只有主观的有效性,价值主观主义导致了价值上的多元主义。现代社会又是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工具理性自身的内在逻辑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存在危机。工具理性,即追求用最经济的手段实现最大的效益,现代精神变的越来越精于算计,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可以用代价——利益来决定,道德被技术化了,功利化了,现代规范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甚至把德性看成获得感性利益的外在手段,工具理性使道德沦为了没有内在价值底蕴的工具性的东西,自我精神的向度的缺失与非人格化使道德本身存在合法性的危机,道德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自然从根本上诱发了道德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导致道德教育的存在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弱化和边缘化。

从传统社会(共同体社会)到已然实现社会结构的公共领域转型的现代社会,也可以说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德性(伦理)从担当整个社会的控制力量的主角在今天沦落为规范伦理制度的配角,仅仅关乎个人私人领域的事情。不论是希腊的城邦制还是中国的宗族社会,都是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统一),在传统社会中,“个人是通过他的角色来识别的,这种角色把个人与各种社会共同体紧密相连,而把个人与共同体分离开来,就没有实质意义的个人。”[1]每个共同体成员作为整体的一个部件,每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紧密相连而且都对共同体有内在的忠诚和归属感,对共同体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鉴于共同体成员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和个体对整体的依赖性,伦理力量是传统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统一的共同体生活中,最大的美德就是一种信任伦理,是“现代人很难理解的道德上的休戚与共”[2],在共同体中,个人德性与伦理实体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希腊城邦社会中,个体的德性要以城邦为基础,表现在个体德性生成于城邦这一特定伦理秩序中,个体德性的表达和实现也只能在正义的城邦中。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传统的社会共同体土崩瓦解,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社会公共结构的开放和扩展必然提出全新的社会制度化、规范化与普遍化的秩序要求。市场经济下的交换主体都有独立、自由、平等的人格,而且现代主体的主要活动领域是社会公共领域(生人领域),其生活格局由基本固定转向动态稳定,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交往内容不断丰富,交往节奏越来越快,那么主体的身份与角色就不是固定而是有所流动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共同体社会中拥有特定身份的个体成员变为在开放互动的公共领域中独立自由个体,那么原来作为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伦理(具体到共同体成员的个人德性)在今天社会结构发生公共领域转型的今天,个人德性关涉的只是私人领域,关涉的是个人的道德情感需求和生活价值理念等等,而这些都含有不可普遍化的主观要素,所以是规范伦理而非美德伦理更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开放与扩展所提出的秩序性要求,所谓的德性变成了带有价值目的性的个人追求。

2 “美德即知识”命题的真

“美德即知识”以“伪”的面相呈现隐喻着现代社会本身内在一些悖论和问题(现代性的不完满):带有“科学认知”意味的知识观的不完满和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对解决这两个现代性问题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指导:美德即知识启示我们真正的知识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带有工具性的科学技术知识,单薄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不能万能的构筑起人们稳定的生活,真正的知识一定是以人为旨归,同人的善相关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连同人的伦理德性两者结合才能构筑人类本身的稳定生活;道德教育面对着在价值多元、个人主义兴盛的现代社会里生活的道德主体应彻底摒弃单纯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开展理性的道德教育,尊重道德主体的主体性,注重道德理性的培养,处理好道德(人的德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培育人,促进人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

2.1 美德即知识

所谓知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即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自然界、社会、人自身)的主观性认识。“进入17世纪,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真正鼻祖”的培根把人类的全部知识划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科学)、关于神的知识(宗教神学)、关于人的知识。”[3]人类需要不同类型的知识宗教的、医学的、哲学的、伦理的等等来理解掌握自我和这个世界,尽可能使一切都纳入到自我可理解的知识体系内来构筑稳定的常态生活。所以,单纯的仅仅符合逻辑证明或经验实证的知识标准难以涵括人类所需知识的全部内容,单薄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不能万能的构筑起人类稳定的常态生活。近来,现代社会呈现出一个知识悖论:对知识的毫不餍足与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强烈怀疑同时存在,这一知识悖论本身隐喻着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两面性及有限性,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虽然解放了人类,凸显了人类的主体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但它也把人们带入了未知的风险黑洞中。原子能虽然能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但其留下的致命的辐射废料的清除使我们的土地加重了数千年的负担,基因技术的发展向我们许诺可以增加不治之症的治愈机会,但对遗传物质的干预藏着无法预见的危险,技术处处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性,正面和负面、出路和危机、进步和灾难彼此交织在一起。吉登斯就曾表示过我们今天面对的许多不确定不再是无知,而是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造成新的危机与风险,知识与风险联系起来,从根本上人们对知识的权威性提出了怀疑。科学不是万能的,人们应该明白人类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只能是“无知之知”而不是知的无知,永远存在人类的知识无法把握的领域,这种无知的存在属于常态的生活,命运就是我们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面对我们所无法把握的命运,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技艺,还需要人类自身的伦理德性才能构筑起人类稳定的生活,德性不仅可以弥补科学知识及技艺的有限性,而且彰显了人之作为人的高贵与伟大。通过分析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即两面性我们看到了单薄的科学技术知识不能构筑起人们所需的整全性的知识,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人类的力量使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是人类没意识到自我正陷于技术之网中并发生了异化,失却了自我。人类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最重要和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如何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的拥有和释放自己的力量却漠不关心了。所以我们需要反思这一带有科学认知意味的知识观,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美德即知识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不是外在于人的带有工具性的科学技术知识,而是以人为旨归的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相关的,真正的知识是真与善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就把真和善统一起来,求知的过程与求善的过程统一起来了。“人是什么”应是值得人类永远探究的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的肉体的存在以及有感觉或感官欲望,人的真正本质体现为灵魂运用智慧不断的认识和追求内在于人自身之中的善(内在道德本质),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与改善。不论从人的本质还是从科技知识的有限性及两面性来看,对亟需反思自我生活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追求目标的现代人来说,美德是值得现代人去追求的。

2.2 理性的德育

“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基本特征就是理性,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以人类智慧和理性作为道德基础的理性主义先河,反映了西方非常注重的一条理性的求善之路,真即善,求知的过程与求善的过程是统一的。这个命题的深层次内涵:即道德主体如果要做出合乎德性的行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德性,即必须具备关涉德性的知识,一个行为符不符合善并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或行为的后果,而在于道德行为主体对这种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对行为的理由有完整清晰的了解,苏格拉底在这一命题中强调的是人的德性之基——人的理性(在道德实践中辨别善恶、是非、真假的能力),理性的运用是人获得自主性的前提,理性的张扬确证的是人本身的自由。理性本身的内涵比较复杂,可以与一些与其相对的概念来理解,信仰、经验、非理性等。“总体而言,理性基本指人的心智探求真理(必然性、客观性、普遍性)的能力,这种心智能力分两个方面,其一、心智辨识能力:一方面指那种认知能力,能够认识对象世界,能够通过表象把握其背后的稳定性、规律性之内容,能够通过推理构成绵密思想直链(科学理性),另一方面指人有界分善恶的能力,能对何者符合或不符合业已确立的规则作出区分之能力(道德理性);其二,从一明确前提中演绎并据此构建行动规则的能力。在伦理学上的理性概念主要是在存在论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人就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使人有能力发现与实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自我确证存在的真实与价值,集中标识的是人的独立反思能力,揭示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4]我们可从对理性本身的阐释中,以人的理性为中介,洞见人的自由和人的德性的紧密联系。行为的道德性和行为的自主性是可以相互解释的,自由理性是德性的内在构成因子之一,是德行自律的根据。伽达默尔“道德是在自由中被接受的”[5],“道德是在人的意志自由和自觉选择中成为可能的,没有比人类自由意志更加强大的力量来迫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自由是德性的内在要求,没有了自由,德性难以在道德中栖身,没有德性的道德只能演变为一种律法主义的条文或宗教式的教规。”[6]涂尔干把道德的自主性(道德的知性)作为道德的三大要素之一,他认为自主是道德的原则,“除非我们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强制的从事这种行动,否则我们并不认为行动是完全道德的。”[7]

从“美德即知识”命题演绎出的把理性作为德性之基的理性的德育形态面对在价值多元背景下生活、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现代性道德主体是非常应时的:“理性主义不过是个人主义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而已,是个人主义的知识层面。”[7]把培养人的自主理性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展开理性的道德教育,处理好自由和德性,自由和自律关系是发展好现代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情感、意志等非理性要素对人的德性形成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志在建立一种无道德的道德教育形态,只是说理性的德育更是现代社会所亟需的。

2.2.1 确立理性为道德教育的终极权威

在这个价值多元主义的社会,个人主义深入人心,再也不存在任何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外在的道德权威,不论是上帝还是任何党派的意识形态在张扬起来的个人理性面前其权威性必然都要受到严厉的检视,不论是道德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慢慢感觉到人们在道德教育中感受到的权威只能是理性的权威,就像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表达的一样,把道德的基础由经验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先验主体人的意志,提出了意志自律原则,强调理性构成道德,人为自己立法,自我立法,自我服从,突出的是道德主体意志的中心地位。再也没有绝对的道德权威,一个都在理性的审视之中。

2.2.2 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即在具体的道德教育环境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思考和反省能力。

道德教育不是把一系列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强制性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是一种缺失德性的道德教育。“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我们就不能谈论道德教育。”[7]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反题和悖论,在道德领域尤其如此,那么学校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应付、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8]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即一种进行能够自主进行道德思考、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理性能力,这一目的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显得越发紧迫。

2.2.3 理性的道德教育必须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自由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任何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9]道德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在保证人的自由、彰显其主体性的前提下,人才能真正的对自己选择的负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自我立法,自我服从,这也是康德的意志自律法在道德上的应用,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概念(自由和责任的统一体)。传统的单纯的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一种无德性的他律型的道德教育方式,而理性的道德教育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在具体的道德环境中学会自我控制,有选择的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小结

“美德即知识”这一经典命题本身内涵丰富,在科技理性主义至上、价值多元、已实现社会结构的公共领域转型的现代社会里这一命题被人们质疑,人们的对这一命题“伪”的观念的生发恰恰隐喻着现代社会本身的内在的悖论与不完满,这一被误解的命题的真(价值合理性)的光芒给予现代社会中迷茫的人们以关照,引领现代人们走出现代性的“阴郁”与“迷茫”。这里的真伪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对与错,而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价值合理性。当然,鉴于笔者思维及专业知识比较狭隘的限制,对这一命题的解读难免偏于一隅,希望和大家商榷。我相信这一极具张力和延伸力的经典命题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它一直都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泛起其魅力之花。

[1]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7.

[2]舍勒.价值的颠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5.

[3]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伦理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3):17-26.

[4]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7-178.

[5](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59.

[6]寇东亮.自由、权利与德性[J].伦理学,2008,(1):7-11.

[7]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3、6、12.

[8](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4.

[9]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8.

Abstract: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ch has diversified values and where sci-tech rationality is paramount and whose public sphere of social structure has implemented transformation,it’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virtue is knowledge”is a false proposition,actually,people has misunderstood it.It’s the rejected proposition that enlighten us on many issues:it not only tells us what’s knowledge we really need,but guides us how to improv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sci-tech rationality;public sphere;diversified value;knowledge;virtue;rationality

责任编辑:澍斌

THE AUTHENTICITY OF PROPOSITION“VIRTUE IS KNOWLEDGE”WITH MODERN VIEW

WANG MinZHU Yong-hua
(School of govern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

D648

A

1672-2868(2010)04-0020-05

2010-05-08

作者介绍:王敏(1985-),女,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民教育。

猜你喜欢
德性美德道德教育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诚实是美德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助人为乐是美德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