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业杨立红
(1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2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试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
朱正业1杨立红2
(1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2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抗战时期,为发展根据地的工业,淮南、淮北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动员民众,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与奖励工业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项改革。尽管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上成效显著,不仅为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抗战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淮南根据地;淮北根据地;工业建设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豫、皖、苏、鲁等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当时的工业发展环境来看,抗日根据地多处于分散的农村,且在日伪包围之中,斗争激烈,流动性大,加上技术人员、原材料、生产工具的缺乏,工业发展十分艰难。同时,已有的工业因缺乏经验,存在诸多缺点。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难以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要求。
如何发展边区工业,解决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直为中共中央所关注和重视。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强调指出:首先,改革工厂中的机关化等不合理现象,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其次,实行10小时工作制及计件累进工资制,借以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再次,工厂应有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最有成绩的工人与职员,批评或处罚犯错误的工人与职员,以保证劳动纪律与劳动积极性。①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在中央路线方针的指引下,淮南、淮北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实行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根据地工业的向前发展。目前,学界关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工业建设的成果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系统探讨。②本文主要考察淮南、淮北根据地纺织业以外的其他工业的发展。有关纺织业方面的发展情况,详见拙文《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制度变革与纺织业发展》(《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1期)。
淮南、淮北边区政府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首先进行思想动员,提高认识,之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为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如何将民众动员起来,使其成为工业建设的积极参加者,是事关根据地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淮南、淮北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工业建设。其中,纺织业的动员形式很具代表性,主要方式有:
(1)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玩花灯、旱船、花挑等,唱纺纱小调,以及群众所熟知的语汇,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要想穿得暖,纺纱织布带种棉”,“一天能纺4两线,吃一半来剩一半”,“要想发,学纺纱;要得富,学织布”,这些顺口溜通俗易懂,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还有利用纺织小调,加上形体表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宣传效果很好。①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等.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M].第5辑,1985.
(2)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典型事例。如淮北边区的《拂晓报》刊载了泗宿纺织英雄耿道元纺织前后生活的对比情况,在织布前连棉袄都没有,织布后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购置了土地。此外,该报还多次报道召开纺织英雄大会、奖励纺织英雄的消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政府通过发布告示进行宣传动员。如泗南等县颁发布告,号召人民纺纱织布。边区政府颁布奖励纺织英雄办法。这种由政府自上而下号召,群众团体自下而上发动,上下有机配合的动员形式,在各边区政府十分普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纺织舆论环境。
(4)召开各种形式的纺织展览会与纺织劳动英雄大会,奖励纺织英雄,提高纺织英雄的社会地位,在群众中掀起了一股学先进、做英雄的赶超热潮。
(5)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广泛动员,如会议动员、党内动员、群众系统动员、行政系统动员、大小会议宣传动员,提高了民众对发展纺织业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1.2 保护和奖励工业企业
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推动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淮南、淮北边区政府采取多种办法与措施予以大力支持。1941年1月,淮南路东施政报告指出:对于兴办的织布厂、纸烟厂、造纸厂、油坊等企业,政府一律予以保护,并加以奖励,尽可能帮助其解决资本不足问题。同时,欢迎本地大户及外地资本家来此投资。②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941年11 月,淮北边区政府提出促进工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其一,对于私人经营者,政府予以帮助,如代购代销、低息借贷;其二,商人不能独立自办者,政府协同兴办;其三,政府专办商人所不能办的特种工业。③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同年12月,边区政府制订了保护工商业条例,其中规定:其一,私人经营工业,无论独资或合股,一律准其营业,并保障其合法利益。其二,工厂、作坊可以雇用学徒从事生产与经营。其三,对纺织、制纸、卷烟、制鞋、制革、油坊、钢铁、印刷等行业给予保护和优待。其四,欢迎外来资本家投资开发,并给予必要与可能的协助。其五,对于合法经营的工业者,不得干涉。④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分配制度的改革,包括企业的合理分红与职工的等级工资两部分,具体办法有:第一,实行公私兼顾的分红制。1944年4月,华中局规定,其超过生产计划部分,不论多少,70%归劳动者个人自己支配和使用,30%归该伙食单位(不再交给公家),除8个月伙食费外,其余经费例如办公、杂支、特别等费,仍由公家照常发给,不予扣除。⑤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第二,实行等级工资制。在新四军第二师,按照军队中的新供给制度规定,工人的待遇与其等级挂钩。以技术水平为标准,一般分为学员、普通工人、熟练工人、技师四个等级。其中,学员日用品待遇同战士,津贴每月法币50元至55元,一般学员为50元;普通工人日用品待遇同战士,津贴每月法币60至70元;熟练工人日用品待遇同部队排级干部,津贴每月法币70至80元;技师日用品待遇同部队连级干部,津贴每月法币80至90元。①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不仅兼顾了公私利益,而且更趋公平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地原有的工厂管理制度较为紊乱,如把工厂当作机关办,不用经济办法而用部队办法进行管理。1945年6月初,淮南津浦路东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改革工厂管理制度时强调指出:第一,明确规定厂方与工方之间的关系与各自职能,消除过去双方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冲突。第二,克服部队化、行政化的管理作风,使工厂管理更加合理规范。一方面让不懂技术的工厂干部学习业务,同时还要培养技术工人。第三,实行按劳取酬的薪工制,并规定了工作时间及相应的生产任务及标准。②淮南路东解放区工厂企业化[N].解放日报,1945-07-19(2).工厂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厂方与职工两方面的利益,使工厂管理更加科学,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抗战时期,淮南、淮北根据地的工业门类较多,分布广泛。现将卷烟、榨油及农具制造等几个比较典型的行业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淮南根据地的凤阳县盛产烟叶。1940年,新四军解放了凤阳县大部分地区。为保护本地手工卷烟业的发展,淮南边区政府规定,禁止敌区香烟进入销售,并降低本地烟税。在此政策的保护与激励下,淮南各集镇的手工卷烟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最小集镇有一两台手卷机,大集镇有百余台卷烟机。所产卷烟除供给本地区外,还销往外地。
至于机制卷烟,淮南有新群、群众两家工厂,皆为官商合办。1942年,群众烟厂兴办时,仅有资金二、三万元,因资金周转不灵,不久被迫停工。后由政府投资帮助,并与新群公司合并,资本扩大到1亿数千万元,月产卷烟约3万箱,除供给根据地外,还向敌占区销售。③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M].上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再如铜城镇自强机制卷烟公司,由于受外来烟、冒牌烟的冲击,卷烟产量一度下滑。边区政府采取了保护关税、限制外来烟输入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自强公司的卷烟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④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榨油业的发展与原材料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原材料价格低、市场需求大时,生产成本因之较低,榨油业就能得以发展,反之则停滞不前。淮北、淮南根据地盛产大豆、花生、棉籽、芝麻、蓖麻等油料作物。抗战爆发后,因捐税繁重、燃料奇缺,加上日伪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不少油厂开工不足或被迫歇业。为解决军民用油困难,边区政府决定拨出专项贷款支持发展榨油业,同时规定,油产品在根据地内销售,自由流通,不再征税,而外销时需征税10-15%。⑥
淮南、淮北根据地榨油业的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的榨油合作社,多为季节性生产,农忙时歇业;二是由政府出资兴办;三是由地主、富农经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油坊均为自营和雇工生产。兹将铜城镇的榨油业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铜城镇榨油业基本状况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40年至1943年,就油坊总数与生产工具而言,均有所增加。在边区政府的扶持下,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榨油业得到普遍发展,所产食油除供应当地军民食用外,每年还有20万担销往外地。①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M].上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淮南天高农具厂是淮南根据地规模较大的工厂。从资金来源看,一方面,该厂吸收群众入股,共筹集股金691 400元,另一方面,向地方银行贷款,创办时向淮南银行贷款40万元,为扩大生产,后又向淮南银行借贷50万元。从原材料供应来看,由于本地缺乏铁和煤,原料大多委托商人或由政府出面帮助从淮北购买。工厂的发展离不开工人及技术人员,初期招收4人,后又增招14人。农具厂生产的产品有铲头、大锹、锄头、镰刀、厨刀、锅产等,主要用于满足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1944年7月至11月,出售农具3 472 460元,除去原料、工资等项支出外,净盈利388 025元。同时,农具厂还向军工等部门出售工具,获利达1 424 700元。此外,农具厂还投资自强公司30万元,木业合作社4万元,皮革工厂2万元,其中从自强公司分得红利12万元,从皮革厂分得红利8 500元。②秋谷.淮南天高农具工厂[N].解放日报,1945-09-26(3);秋谷.淮南天高农具工厂(续)[N].解放日报,1945-09-27(3).
在淮南、淮北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的工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累积了一定的基础。但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加上经验不足,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与问题,尤以贯彻党的“劳资两利”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为突出。
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必须改良工人的生活,但工人加薪减时,均不应过多。劳资间在订立契约后,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否则,工厂关门,对于抗日不利,也害了工人自己。③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进一步要求采取调节劳资间利害关系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工人利益;另一方面,保证国家企业、私人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的赢利;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④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从“劳资两利”的实际贯彻效果看,存在以下两种弊端。第一,工资过高,妨碍资本家经营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个别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被迫停业。有的地区,工人工资大多超过战前或比边区政权建立前高出几倍。加之战争耗费了大量资财,造成工业发展经费短缺。一些企业仅能维持现状,无力扩大再生产。第二,工资标准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人工资的标准必须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工人消费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强度及企业利润,等等。因为在不同的工业企业中,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技术、企业利润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工人工资的增加需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工人工资的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劳资两利”落到实处。
总之,在战争环境下,为发展根据地的工业,淮南、淮北边区政府进行广泛的群众动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尽管在工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改革,改善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工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而且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等.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M].合肥:安徽省档案馆,1985.
[2]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安徽省档案馆等.安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f the base area,the Huainan and Huaibei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broadly mobilize the people,constitute and implement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protectcting and rewarding industrial enterprises,and vigorously advance the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during Anti-Japanese War.Although it has some shorta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whole effect is remarkable,not only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area power,but also t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Key words:Huainan Anti-Japanese Base;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Industry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陈凤
ON TH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 HUAINAN AND HUAIBEI ANTI-JAPANESE BASE
ZHU Zheng-ye1YANG Li-hong2
(1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Anhui 230038)
K265
A
1672-2868(2010)04-0112-04
2010-02-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09sk058);安徽省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B2009008).
朱正业(1970-),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