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菲飞
(巢湖学院管理系,安徽巢湖238000)
高校网络健康传播的互动平台研究
——以校园BBS为例
沈菲飞
(巢湖学院管理系,安徽巢湖238000)
网络健康传播是健康传播的新形式。网络媒体对高学历、年轻化、高互联网使用率的大学生进行健康传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解我国高校BBS健康传播发展,对中国大陆76所高校官方BBS健康板块的开设时间和主题进行统计,结合相关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发现:各高校BBS健康板块发展不均衡,心理健康板块发展优先生理健康板块,目前校园BBS上的健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高校应引入、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意见领袖。
BBS;高校;健康传播;互动平台
Eng[1]认为网络健康传播就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传播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与信息。网络媒体在对具有高学历、年轻化、高互联网使用率等特征的高校师生群体进行健康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同,网络媒体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根据需求进行信息自主选择和组织。
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网络聊天系统(QQ群)、在线访谈系统等同步互动平台和网站、博客、电子布告栏(BBS)等异步互动平台两类。上述网络平台,在进行健康传播时通常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如健康网站缺乏互动性;OICQ成员封闭且以点对点交流为主;博客缺少稳定清晰的互动关系;在线访谈系统时间较短且表现形式单调多为文字和现场图片。而BBS以成员信息需求为导向,能够支持大规模群体讨论,成员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健康传播平台优势明显。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公告板系统,起源于美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大陆高校的BBS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BBS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校园BBS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广大高校学生乐于使用的校园信息、舆论、交友和休闲平台,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各高校校园中事实上的门户网站[2]。
目前大陆地区对网络健康传播的研究还很有限,只有医疗领域内对网络健康教育的建议[3][4][5][6],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健康网站[7][8][9],鲜有对BBS尤其是高校BBS的健康传播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76所高校官方BBS健康板块的开设及演变进行统计分析,为高校网络健康传播提供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因此健康板块包括生理健康板块、心理健康板块和相关协会板块。本文将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国防科工委所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76家单位的官方BBS站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官方BBS健康板块的创建日期、名称与主题、数量。
本文选取的76家单位中,中国药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长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1所高校没有官方BBS,河海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所高校由于封锁校外IP或调整不能访问。可访问的63个单位中有19个没有健康版,44个单位共有107个健康板块(其中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的健康板块需注册账户登录后方可访问)。
BBS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现实在网络社会中的投射,更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满足其信息和精神需求的一种渠道。同一社区、同一主题板块中的用户往往具有某些共同兴趣,在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精神文化特质也有类似之处。高校师生有健康方面的迫切需求才会在BBS申请开设专门话题的新板面。如2003SARS(非典)爆发后,中国科技大学瀚海星云、东南大学虎踞龙盘、电子科技大学一往情深、山东大学泉韵心声开设SARS专版报告疫情和相关防治信息。
以最早开设健康板块的中国科技大学瀚海星云站为例,开设新板需要在Board(板务讨论)板提交开板申请,包括中英文板名及板面分类、板面宗旨(板面讨论的方向,文章的取材等)、板面管理规则、推荐板主和推荐理由 。经过站务组同意,板主培训测试合格后才能开板。开板后如人气过低考核不合格,板面则会被关闭。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完善及高校师生对自身健康关注日益增强,高校BBS的健康板块实际数量呈逐渐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1996年只有1个、2000年发展到20个、2004年激增至79个、2008年为99个。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后连续两年健康板块开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分别为18和28个,而此前的7年平均每年只新开4个板块。2005年后虽数量回落,但仍以平均每年6个板块的数量增加。
2001年前心理健康板块总数(16个)高于生理健康板块 (13个),2002年后生理健康板块每年开板数均高于心理健康板块,2002年至20008年二者差距依次为3、12、8、2、1、6、2个。2007年后心理健康板块为零增长,这与各高校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开设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网站有关。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心理健康板块开设的时间均比生理健康板块早。
2001年前开设的心理板块集中于理工科院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与交际(Psychology,1996)、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 (Mentality,1997)、中山大学心理学 (Psychology,1998)、华中科技大学心理探讨(Psychology,1999)、东南大学心理健康(Psychology,1999)、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学(Psychology,1999),理工科高校校园网络建设较早,对BBS依赖和不断增强的群体归属感提高了BBS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的认同度,而不是因为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根据健康板块主题的不同将其分为12类(表1所示),其中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寻医问药主题板块共73个,占BBS健康板块总数量的68.2%;以单个疾病为主题的乙肝、非典、艾滋病等传染病板块共12个,占11.2%;各种健康协会板块10个,占9.3%。通过对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官方BBS的校医院板块的考察,发现其内容基本局限于相关医疗制度的介绍,很多医疗求助帖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2003年后,健康协会及其板块的介入弥补了专业人士的数量不足,通过同伴教育提高了健康传播的动力和效果。
中国高达10%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出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乙肝携带者在上学就业生活上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2003年浙江大学周一超报复杀人案、张先著状告芜湖市人事局歧视引起社会对乙肝歧视的广泛关注,2004年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纷纷开设乙肝专版。
虽然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已成年,健康板块中的涉性话题经久不衰,但绝大多数高校BBS对性还是讳莫如深。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天地人大的性福人生(Sex and Health,2003),南开大学我爱南开人之初(Sexedu,2004),浙江大学缥缈水云间性灵之约(Sexology,2004),西南大学樟树林健康指南中的性健康专题(2006)。而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人之初(Sex,2003)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科苑星空站性健康与卫生(Sex Health,2005)在开板后不久就改名为健康(Health)板,被戏称为“X版从良”。
表1 高校BBS主题分类
随着时间发展,一些人气不足的板块被关板或调整,如2003年开设的非典型肺炎板块,除山东大学泉韵心声将主题改为流行性疾病留存至今外,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同年6月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均被关板;南京大学小百合2004年开设的癌症(Cancer)、红丝带飘飘(AIDS)、肝胆相照(HBVer)三个板面人气不足于2008年合并到医学与健康(Medicine),中国科技大学瀚海星云2007年开设的中医(zhongyi)板,中国人民大学天地人大2005年开设的心宇之约(MentalHealth)板也由同样原因被关板。
高校BBS健康板块的发展除了受校园网络建设、专业健康人士等因素制约外,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事件对其影响也非常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袁贵仁,2004)[10]。受上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政策影响,心理健康板块的发展要领先于生理健康板块。2003年非典的爆发、2004年马家爵事件促使2003年、2004年生理、心理健康板块都有井喷式发展。
2005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教政社] 17号文件要求将高校BBS作为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受此影响新开健康板块数量由2004年的27个跌落到2005年的6个 (图1所示)。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南京大学小百合、北大未名、武大白云黄鹤、南开我爱南开、浙大BBS缥缈水云间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BBS人气急剧下跌,水木清华、南大小百合站务另起炉灶出现官方民间两个版本BBS,浙大、南开、北大通过IP设置禁止校外IP访问。
实名制的初衷是将高校BBS管理的核心主题由危机管理转向服务建设和思政教育并重,使其真正成为广泛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喜爱、受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实名制摧毁了BBS平等自由开放等特点的基础——匿名性,所有人的社会属性重新回归,另一方面也促使网友发言时加强自我约束和审查。为了在实名制的基础下保护个人隐私,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2个健康板块允许“匿名制”,并制定了滥用匿名挖坑的处罚条例。这样高校BBS健康板块既保持原来的吸引力,又在一定的规范下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话语环境。
高校BBS用户是广大师生,访问速度快,其内容与校园文化密切联系,用户认同感强,比社会论坛更受欢迎;通过高校BBS的非同步交流,大学生可以快速方便获取准确、及时更新的个性化的健康信息,相互提供情感支持。匿名性使个体避免了在涉及敏感私密的健康信息时寻求专业医生或被公开而带来的耻辱感。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完善、非典的爆发、国家和师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高校BBS健康板块数量也在相应增长,并在1999~2001年,2003~2004年形成了两个开板高峰。2005年高校BBS用户实名注册后,虽然在短时间内造成开板数量下降、板块人气下跌,但实名注册下的有限匿名制提供了自由平等自律的话语环境,保证了健康板块的健康发展。
高校BBS只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绝大多数BBS成员都没有医学护理专业知识,活跃领袖也只是对医学感兴趣的群体,BBS所给予的信息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可信度,很多医疗建议都是用搜索引擎搜索而来或是仅凭个人经验,而这些往往只是就大多数人或特定人群的症状,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就要因人而异了。如何正确对待纷繁复杂乃至相互矛盾的信息是每一个成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官方性质的校医院板块目前基本局限于相关医疗制度的介绍,很多医疗求助帖并没有给予及时回复。民间性质的健康板块的人员来源广泛,流动很快。
在校园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等行为上已经形成了对校园网络的依赖,健康板块人气足,发展也较好,如提供匿名功能的板面均是创建时间较早的;有医学院或者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综合性高校的健康板块版面主题针对性强,且有专业学生社团管理。南开大学有有病乱投医(Medicine)、我爱我肝(HBV)、人之初(Sexedu)、心理协会(Psychoasso)、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避难所(Psychology)、光荣红十字(Redcross)等7个健康板块,北京大学有医学与健康 (Health)、健康促进 1+1协会(Prohealth)、健康饮食协会(Healthfood)、中医药(Herblism)、心理健康 (Mentality)、心理学社(PKUPSY)等6个健康板块。
虽然高校BBS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高校师生认同度高,但高校BBS只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绝大多数成员并没有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引入、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意见领袖。可以聘请专业医生作为健康板块的顾问,定期地解答学生的健康疑问[11],还可以对健康协会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进行健康知识和医学常识的培训。医疗建议应标明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信息,转载的信息应明确标示信息来源并提供查证信息,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症状酌情选择。
通过对讨论议题进行内容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布健康知识和医学常识,充分发挥高校BBS的健康传播功能。学校应不失时机地采用互联网、讲座、同伴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营养保健、心理健康、性健康等不同主题的健康教育,力求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相吻合,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此外政府在宏观上予以政策支持,加强各学科特别是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健康学者等研究力量的横向组合。
[1]Eng TR.eHealth research and evalu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02,7(4): 267-272.
[2]张春生.高校校园BBS: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园门户网站[J].青年研究,2005,(10):14-20.
[3]王庆,谢军,徐晓超.浅谈我国网络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2):818-819.
[4]郭玥.我国健康传播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2):152-153.
[5]马颖,傅华,江月英.网络时代健康教育应关注的领域—虚拟社区[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4):296-299.
[6]林琳.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升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92-394.
[7]何静.网络健康传播研究[D].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6.
[8]徐晓君.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健康传播研究[D].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7.
[9]袁小南.我国网络健康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05.
[10]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4-7.
[11]刘瑛.互联网改变健康行为的作用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09—113.
ON INTERACTIVE PLATFORM OF INTERNET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HIGHER SCHOOL——TAKING CAMPUS BBS AS EXAMPLE
SHEN Fei-fe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Internet health communication is a new form of health communication.Now Intern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to higher school students.76 higher school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BBS health board,ranging form the date of establishment to subject matter.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history analysis,this thesis tries to unearth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higher school BBS health communication,in addition,i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boards varied widely in different schools.The health information could not meet health need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interactive mode for internet health communication, more professional opinion leader should be built.
BBS;higher school;health 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platform
book=127,ebook=180
G206.3
:A
:1672-2868(2010)04-0127-05
责任编辑:宏 彬
2010-05-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0sk490).
沈菲飞(1980-),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讲师,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健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