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冰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
党冰花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交流,饮食文化也必不可少的成为国际交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风俗习惯造就了饮食在原料,口味以及烹饪方式上的不同。再次,在世界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在观念,内容,烹饪以及饮食方式这四个大的方面有了很大的差异。
文化;中西饮食文化;交融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该词逐渐被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人类的文化基础是共有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文化随着人类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饮食风格。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长期入住着大量移民,他们吸收融合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习惯,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打造出有着自己特色的、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的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造就了这些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的饮食观,重科学即讲究营养,所以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事物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各类元素的搭配是否均衡、卡路里的摄取量是否合适,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进食者彻底吸收、有没有副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西方烹饪中的大学问。他们要的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却不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味同蜡嚼,他们也能吃下去。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饮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已,菜肴是用来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大块鸡用以果腹充饥。只不过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而已。在西方的宴席上,他们讲究餐具、讲究服务、讲究用料、讲究菜之原料的搭配,但不管其如何豪华高档,菜肴的口味也只有一种,毫无艺术可言。西方的烹饪在中国看来是很机械的,其作为菜肴的材料,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即使硬要搭配在一起,那也是在盘中进行。色彩上对比鲜明,但是味道却不互相干扰,各是各的味儿,简单明了。
而中国人却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感,不注意其营养。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好吃的东西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以及希望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所以人们多是从 “色”、“香”、“味”来评价饮食的优劣,追求那种陶醉在美食中的不可言喻的意境。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对“味”的追求已经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对饮食的感性追求已明显压倒了对理性追求。这一点,我们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式中就可看出。这种观念的差别,直接导致中国饮食过分强调饭菜的味感、过分追求精神享受而忽视其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科学饮食,虽然具有很大的机械性,但从其根本来看,它对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该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其精华,使之更完善。
(二)中西方饮食内容差异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他们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羊肉和鱼等,肉食在其饮食结构中占很高的比例。直到近代,种植业比例虽然增加,但是肉食在其饮食中的比例仍比中国人高。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加之人口比例大以及其他多种原因,中国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辅以蔬菜,肉少粮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竟然是西方人的6倍之多。在中国北方,人们以面条和馒头为主食,南方则以米饭为主食,通常多食“素菜”,只有在宴会或者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家庭中才“开荤”。如今的中国几乎家家都能“开荤”,但仍是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这一饮食习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是有灵气的东西,万万不可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中国的餐桌上也摆满了大鱼大肉;而在西方的饮食中,蔬菜类的比重也在明显加大,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向着融合的趋势发展。
西方人与中国人在饮食观念上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冷色拼盘、色拉、冷饮等都是西方人的最爱。西方人多吃生蔬菜,不仅生吃黄瓜、西红柿、生菜,就连洋白菜、洋葱、花椰菜、菜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爱热食,除了一些下酒的菜是凉菜之外,主菜基本上都是热菜。在中国人看来,菜凉了就不好吃了,要趁热吃才更有味。
(三)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有甚至将它作为一种乐趣。中国的烹饪方法奇多,如炒、蒸、溜、焖、烧、汆、炸、酥、烩、煲、炖等等,带给人们的是眼花缭乱的享受。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一道菜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准备,而且中餐的点缀太多,进盘的很多不能实用。在中国的厨师行业里,强调的是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因而原料的好坏、厨师个人的天赋,会直接影响到菜肴的成品。
西方人的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其烹饪的全过程是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非常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会变得单调、机械,毫无乐趣可言。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要就是摄取营养,只要营养达到标准了,其他方面的随意性就很大。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可食性很强,所有入盘的食物必然都能食用,点缀品也就是主菜的配菜。制作西餐大都选择能尽量发挥其本味的原料,加工也很简单。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宴席方式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和谐、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更为明显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这种各吃各、互不相扰的方式,少了些许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此外,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上的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融合中互补。现在,中餐也开始注重食物的科学性、营养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
[2]徐先玲,李祖状.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TS971
A
1673-1999(2010)10-0160-02
党冰花(1988-),女,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学生。
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