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倩倩 黄曈山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谈人性化教育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寇倩倩 黄曈山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教育须以人为本,须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中教育类别的谐调统一,即处理好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以人为本;人性;人性化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王希尧的《人本教育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通过建立教育关系和教师劳动对象化而实现人性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本质。”通过对教育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是人,人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可以说,从教育出现的那一刻起,“以人为本”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一。[1]新中国建国50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国家发展的各阶段总是亦步亦趋,缺乏超前意识,缺乏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由此导致各种违反教育规律,有碍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这种功利倾向若不加以限制,则教育的育人功能就会被置之不顾,教育本身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保证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1]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的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显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就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2]
(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管理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育,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理念等均建立在人性之上,并按照人性化的特点设计的教育。从人性出发其实质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人的本性作为教育实施的基础,反对强加的、蛮横的、强迫的、纯理性的与人性化教育相对立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是关于受教育者的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研究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为其前提。只有把教育建立在关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只有把教育建立在关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是人的潜能被有效地挖掘出来,最终才能由人的智慧和才能去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就需要人性化教育作支撑。因此,教育走向人性化,这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3]
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是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进行最充分的紧密联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的一个完整教育体系。[4]在这个教育系统中,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优势互补、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整个教育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类别。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续和依托。不论是从家庭教育的内容看,还是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都处于基石的地位。建设高楼大厦,首先要有基石,要先搞好基础建设。待高楼大厦建成后,其基石、基础虽已不为世人所注目,但是基石的作用仍是巨大的,不可否认的。[4]学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提供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而创办的专门教育人的机构,是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P42~44)社会教育是指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学生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场所的延伸,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对学生具有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并以此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6]
(二)实现人性化教育,必须注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
要又好又快地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我们必须做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这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增强整个人性化教育的实效性。父母是子女出生后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育人成才,绝不可忽视这一教育。家庭教育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家长某方面知识的缺乏,有时甚至给子女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子女的教育就更多地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人的机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学校为了把学生教育好,就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和合作。家长为了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子女积极地接受社会教育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避免子女因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由此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性化教育,我们必须正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各自的局限性,做到扬长避短,增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的实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社会与个体关系,增强人性化教育的实效性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实现学校人性化教育
周润智教授在《学校教育价值的失落与复归》一文中指出在师生关系上存在着四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应然”性问题,即师生基本关系的确立以何为导向;其二是“本然”性问题,即确立师生基本关系导向的基础;其三是“实然”性问题,即当下师生关系的实际状况;其四是“或然”性问题,即师生关系的可能走向。[7]
2.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实现家庭人性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实现家庭人性化教育,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第一,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抚养、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宠爱、溺爱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宠爱、溺爱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发展成为个性强、妄自尊大、听不进意见。[5](P42~44)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5](P42~44)父母往往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个体性差异,抑制了子女潜能的发挥。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5](P42~44),对孩子的教育做出正确的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能。
第三,由于工作的压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缺乏耐心,很少与子女沟通,从而忽视了子女身心的健康。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多一点耐心和关爱,多与子女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实现社会人性化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8]是一种补助正式学校的教育,[9](P25)但这种把社会教育定位为附属地位的观点,导致社会教育独立功能的丧失。
第一,整个社会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氛围。[10]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人”的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摆在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社会教育应该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命的,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第二,不少教育机构的领导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在教育行政机关和管理干部中,不少人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懂得学校的投入、管理、师资、教学、研究、服务等都是因学生的需要而产生,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10]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武装人、培养人,所以社会教育只有将自己的目标确立在世界性、人类性的主题上,并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11]
第三,目前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达不到“以人为本”的要求。由于社会教育还未得到公众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得政府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各界对社会教育的支持都比较缺乏。现在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主要以兼职为主,很多未受到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相反,在美国、日本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学中设有社会教育的专业,并培养从本科生至研究生的社会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专职人员,同时还通过校外讲座等来培养社会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社会教育的专门职员。[4]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社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1]李丹青.当代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1).
[2]杜甲勇.简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7(20).
[3]吴天武.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探索,2004(1).
[4]王艳.社会教育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08(3).
[5]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李育荣.浅谈家庭、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J].科技资讯, 2007(18).
[7]周润智.学校教育价值的失落与复归——师生关系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8]范寅虎.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1).
[9]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张咏平.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3(6).
[11]韩秋红,赵志军.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05(1).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6,ebook=32
G40
A
1673-1395(2010)06-0100-03
2010-09-05
寇倩倩(1985—),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