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网络论坛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①

2010-08-15 00:49邹火明邱粉霞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邹火明 邱粉霞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从高校网络论坛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①

邹火明 邱粉霞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高校网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平台,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发挥论坛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

随着论坛功能的不断健全,它在高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虽然各学校对论坛的各版块称谓各不相同,但是概括来讲,论坛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校信息区、学习交流区、感情交流区、社会信息交流区、休闲娱乐区、校园文学区、意见区等。论坛在促进师生信息交流、感情联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它还通过网络监督的方式促进了师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论坛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些积极作用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引人思索的现象。

本文主要通过对部分论坛的调查来表述这些现象。调查对象既有重点院校,也有非重点院校;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调查范围涉及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从南部地区到北部地区的部分高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对所关注内容的态度倾向,以及对论坛的利用情况。调查方法是随机抽样,随机截取某个时间段,以求以点带面,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试图分析其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一、论坛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论坛的内容林林总总,但最能引起大学生兴趣的还是那些娱乐信息和情感交流信息。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仍将论坛当作一种娱乐方式,热衷于论坛上的娱乐性和情感性的信息和内容,不管是什么样的娱乐内容,他们都乐此不疲地观看,并跟帖。调查发现,虽然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但是社会信息、娱乐信息和感情信息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而学习交流区和校园文学区却几乎被人遗忘。在武汉大学论坛上发现,某周三下午15:50,有519人在浏览娱乐信息,这个人数占当时在线人数的50%以上,而这个时间应该是学习时间。在苏州大学论坛上发现,信息服务的帖子有592个,而调查时的总发帖量是1140个。同时,10个热门话题中,有关感情的话题占了6个。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论坛当天发帖量最大的版块是情感空间,55个帖子,而校园文学是2个帖子。在兰州大学论坛10个热门话题中,没有一个话题是有关学习或学术交流的。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接近一半的学校论坛上出现了征男、女朋友的帖子。一份美好的爱情不仅可以给双方带来愉悦,也会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但是如果大学生过分依赖于虚拟世界的感情,并为之花费大量时间,则实在令人担忧。交流感情本身并不是错误,但是当情感类的帖子铺天盖地的时候,高校论坛的存在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第二,论坛没有很好地引导舆论导向,议程设置功能很少得到发挥。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理应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当前,论坛是一个自由度和开放度都很大的虚拟空间,在论坛上,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虽然各个版块都有版主,但调查发现,各个版块的版主关注的是自己所管理的版块的人气,而不是内容,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他们自己并不参与问题的讨论,更不用说及时公布一些信息了。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播中所说的那种媒介通过过滤信息而发挥“把关人”作用的情形是不存在的。

第三,大学生对论坛提供的信息缺乏自己的认识,不能正确解读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媒介信息的正确解读,不仅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受众需要具备的素质。成熟的受众应该具有过滤信息的能力,如果对各种信息都盲目接受,就会被异化为简单的接受信息的机器,成为“单向度的人”。调查期间正值新生军训,武汉大学论坛一个帖子上传了这样一张图片:一女生跪倒在教官面前。随后的多数跟帖都对教官的素质进行了猛烈抨击,而第二天的新闻报道证实,不是教官在以这种体罚方式侮辱学生,而是该女生自己体力不支晕倒在了军训场地上,教官发现后对其进行救助。可见,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大学生也很容易人云亦云,而不是寻求有效信息,了解事情真相。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人总是希望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支持,避免限入某种孤立状态。因此,人们往往会迫于某种无声的压力而放弃自己原先持有的观点,转而支持多数人的观点,而论坛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多数意见”的营造者。

二、论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媒介素养缺失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针对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才逐步得到重视。但是应试教育的积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我国与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其自身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上。中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进行,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观念。事实上,就算不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凭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经验,大是大非问题学生也能分清。显然这种方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高等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又多半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才学习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不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而是从小就形成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它还应该涵盖更多内容。我国长期以来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思想道德方面,在上大学之前甚至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因此,媒介素养的缺失是一种根本性的缺失,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小学做起。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生难以分辨出信息的真伪。同时,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也渐渐满足于强烈的视觉刺激,逐渐失去了对事物进行辨别、认知和利用的能力。媒介文化全球化和媒介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读图时代迅速到来。这样一个时代的文化消费,过多依赖人们的直观思维,使得大学生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思考网络所呈现和再现的信息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真相之间的距离。同时,过多的图像思维直接导致人们思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下降。

(三)大众文化的强势推进

当今社会,各种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视野带来污染。与其说现代大众文化满足大众需求,不如说这一切是大众文化商业化的表现。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大学生逐渐习惯于这种低级的、不需要耗费他们脑力的传播内容,并且满足于这种浅显、低俗的内容和浅阅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辨别和批判能力慢慢消解,失去了自己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人格,失去了对信息的思考能力。

(四)身心发展特点所致

大学生往往代表着青春和时尚,他们敢于追求新事物,提出新问题,表达新观点。同时,大学生刚刚从繁忙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难以抵挡各种诱惑。由于课业负担突然轻松,他们的精神生活忽然进入到一种真空状态,处于精神生活的“断乳期”,于是“郁闷”、“空虚”、“无聊”等词语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故而,校园论坛就成了其宣泄的渠道。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代表着我国的未来,对这一庞大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对于媒介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利用能力刻不容缓。

(一)改变高校的课程设置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而且长期以来,这门课程也只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范围之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事,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信息化时代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都需要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这些信息,不能全盘吸收,而应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获取的信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精神风貌不断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要自觉形成媒介素养意识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大学生的努力对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要广泛阅读新闻传播类的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弥补自己媒介素养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了解信息制造与传播的过程,知道信息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同时,通过阅读书籍,摆脱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防止浅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论坛要提高“免疫力”,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论坛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同其他媒介一样,是一种信息源。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对论坛的建设应该提出更高要求。论坛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同时也要保证所提供信息的正确性。论坛的管理员不要只是做论坛的看客,而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个论坛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剔除不良信息,把好第一“关”,引导论坛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6,ebook=35

G40-012

A

1673-1395(2010)06-0131-03

2010-09-02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专项任务项目(2009z027)

邹火明(1964—),男,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① 本文属长江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J Y2009007)产出论文。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