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外流问题探析

2010-08-15 00:49张绚丽
关键词:检索系统影响力科技期刊

张绚丽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动态》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科技论文外流问题探析

张绚丽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动态》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近来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大量外流,给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追求、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影响力的追求和政策导向的偏差所造成,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一是应寻求科技期刊提高自身质量的根本之路;二是应寻求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三是应寻求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检索途径;四是应寻求良好的出版发行平台。

科技期刊;科技论文;外流;SCI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国家科委曾经明确提出学术期刊应努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并把科技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及收录的数量作为评估期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学术地位的综合体现,是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程度的反映。

据中信所提供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1],据SCI、EI、ISTP合计,2008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为27.1万篇,比2007年增加6.3万篇,占世界比例的11.5%,比上一年增长了1.7%。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我国居世界第2位。可以说,我国科技论文占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总量的绝大比重,国际影响力巨大。同时,2010年中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也显示[2](P1~4),中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正在逐年加剧。2007_年中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SCI论文数量较之2004年增长近一倍,而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增长不到40%,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国外期刊。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标的上升趋势稍显缓慢。2008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共140种,EI数据库197种(内地),Medline 86种(内地),SSCI 9种。虽然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进入SCI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但究其收录数量还不多,相比其他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美国、英国等收录数量仍有很大差距,甚至较之荷兰、德国、日本、瑞士、法国,也有差距。不仅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不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质量上也不能与之抗衡。据2009年SCI影响因子列表,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Cell Res.也仅为4.535,而SCI影响因子最高的美国期刊CA-CANCER J CLIN却高达74.575,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差距。

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科技期刊的收录位次与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以及质量不呈比例,目前我国被收录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出我国的科技实力。相比科技论文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普遍性,中国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仍很薄弱,而大量优秀科技论文的外流加剧了这一局面。

针对中国科技论文与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造成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分析

(一)源自科研工作者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追求

其一,科学界争夺优先权是科学制度自身的产物。科学社会学创始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K.默顿教授曾指出科学界争夺优先权是科学制度自身的产物。科学体制把独创性定义为一种最高价值,长期以来不仅从机能方面强调独创性,并按独创性来进行分配奖励,致使科学家对优先权的热情越来越巨大。

其二,在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发现优先权的依据。作为适应科学发现优先权竞赛而创造出来的科学信息传播体制和工程平台,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现今科学界一致认可,即使为同一研究课题,众多科研者的研究成果纷纷发表为论文,但只有其中经过同行评议认可后,最先在科技期刊上登出来的,才具有科学发现优先权。相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初步进入国际化之路,西方期刊在国际上已经形成核心效应,不仅发稿周期快,而且国际影响力大,具有先发优势,这点是目前众多中国科技期刊无法比及的。

本文通过计算以导航卫星为外辐射源的被动雷达系统的雷达视线角,结合双基地飞行目标RCS静态结果,可以得出各卫星对应航线上目标的RCS时间序列,对选择合适辐射源以提高系统的检测性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源自科技工作者对影响力的追求

中国科技期刊尽管数量及种类众多,数据化程度很高并已形成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电子数据库,但是在国际上可见度还是很低,影响力也不高,不能为我国的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受制于体制、机制、资金和人才的严重束缚,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呈现出总体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个体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两极反差状态,质量低下的学术期刊过剩,优秀的学术期刊却很少。

其次,中国既没有免费的大型全文数据库对外开放,也没有全领域、无边界的跨库检索系统能完全和准确地覆盖国内所有的期刊内容。除了和国外出版发行机构合作的期刊外,国内的英文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形式非常有限。我国目前有部分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大多数都得益于全球最著名的三大检索系统的收录。

再次,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我国期刊出版行业的实力很难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抗衡,使我国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期刊强国,国外众多大型出版商的进驻中国的大张旗鼓,短短几年便掌控了大部分国内最好的学术期刊数字资源,而国内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在国外的宣传和营销态势却颇为萧条,目前仅知中国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定购,其他数据库的国外订购情况均未见报道。

面对国内科技期刊诸多指标的落后于他国,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让自己的科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科技期刊界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认知度,纷纷向外投稿,这也造成了优秀科技论文的大量外流。

(三)源自政策导向的偏差

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学术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在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应用广泛。不仅是论文质量评定,院士遴选、基金申请、项目申报、院所排名、职称评定等领域也逐一被渗透,以是否被国际检索系统如SCI、EI等收录和引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甚至为了人事操作上的便利,很多机构单位将衡量标准简单化、唯一化,众多科研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这造成了“唯SCI论”的诞生。

科研成果并不由其理论、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评判,而由SCI影响因子来衡量,并以此进行各种学术地位排名以进行物质和经济上的奖励,论文质量评判的“唯SCI论”在学术界的出现标志着SCI影响因子评判标准的彻底被滥用,以下列3个现象为特征:一是论文质量以其是否能被SCI收录来衡量水平高低;二是论文质量以其在SCI收录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三是论文质量以其发表在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的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这种“唯SCI论”的错误在于本末倒置,不顾论文本身的质量,将期刊影响因子等同于论文影响因子,将数量标准优先于质量标准或代换为质量标准,设立了一个荒谬的评判标准。

三、科技论文外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一,造成了中国国际科技期刊的萎缩。我国科技期刊登载的科技论文在原创性方面相对薄弱,无法及时、全面反映前沿进展,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普遍较小,还很难较好地满足科技人员发表优秀论文的需要,这也造就了目前我国众多“三无”科技期刊(没有国际投稿、没有国际编委、没有国际下载和使用)的诞生。曾享誉国内的《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也深受其害,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甚至在两刊改革中出台了自2007年始,不在两刊上发表过文章就将无缘成为新的院士的新规定。

第二,造成了国际学术声誉的降低。尽管为了迎合国内科技系统评价指标对SCI的偏向,获取物质经济上的巨大利益,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增加SCI论文的投稿数量想出了论文拆分、一稿多投、自引、抄袭等多种对策,种种行为,罄竹难书,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曾戏谑地评价道:“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以此来概括面对SCI中国科研者所做出的种种理性道德缺失的令人遗憾的行为。这种出于利益考虑而进行的科技论文写作行为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名誉损伤。

第三,增加了外国科技和经济上的竞争力。天生语种为中文的中国科研者的英文论文发表率位居世界第二,国人仅仅为此骄傲惊叹而无视荣光背后的隐患。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论文发表过程的审稿费、版面费,发表以后国外科技期刊中文版权的回购费、国外重要数据库的使用费等,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在买单,这一系列的支出不仅耗费巨额的国有资源,而且使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国内同行首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水准提升和国际化方面面临极大的困境,使我们在竞争中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

四、采取的措施

对待科技论文大量外流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采取措施。

第一,寻求科技期刊提高自身质量的根本之路。要在从选题、组稿、审稿等传统的出版环节上增添各种国际化因素,充分利用国际间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跟踪国际前沿课题,争取尖端科研论文,使期刊的学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才能在科技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被更多的学者认可,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第二,寻求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建立有利于投稿本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论文发表标准并正视SCI量化标准,“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曾经说过:“永远要记住SCI的主要功能是检索”。将其仅仅视为一种科学文献检索平台,而不是为学术评价建立的体系,才是对待SCI最正确的态度。同时,科学评价实现多元化,详细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各种科技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法,对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已知自2003年起,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即是该方案的慎思之作。[3]

第三,寻求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检索途径。科技期刊需要借助各种的检索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显示度,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EI、CA、ISTP,英国的SA,俄罗斯的AJ,日本的CBST等,如果国内检索系统能与之产生交互,就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吸引作者群,促进学术交流,从而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手段有:迎合现有的引文索引机制,写好英文摘要,重视参考文献;做好跨系统检索,可以采用加入中文DOI方式,使出版、信息服务等各界的相关机构实现联合与共享,实现中文数字资源相互链接,并能够与国外出版机构使用相同的标识与链接标准,实现中文数字资源与西文数字资源的链接与共享。

第四,寻求良好的出版发行平台。自2002年起,Wiley-Blackwell、Nature、Elsevier等国外大型出版商大规模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市场,争夺国内优秀学术期刊数字资源,将与之合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利用其先进的网络平台及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推向世界,与其合作的尝试将对尚在探索并逐步形成中的国内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产业产生深远影响。[4]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EB/ OL].http://www.casted.org.cn/upload/news/Attach-20091130154058.pdf.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J].国土资源情报,2003, (4).

[4]张旻浩.从期刊编辑角度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战略[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book=6,ebook=27

G232

A

1673-1395(2010)06-0124-03

2010-07-16

张绚丽(1978—),女,湖北武汉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研究。

猜你喜欢
检索系统影响力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收录《信号处理》的检索系统及数据库
天才影响力
收录《信号处理》的检索系统及数据库
本刊被以下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收录
本刊被以下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收录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