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宏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角色分析与对策
雷 宏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金融支持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宏观金融理论关注的重点。目前金融中介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够强,外商直接投资等非银行金融资源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理论分析表明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在经营理念和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经济增长;金融中介发展;实证分析
马克思在现代银行体系诞生之初就预见到了金融将向经济扩张和渗透,认为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是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马克思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工商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业,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断加大。此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一直是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主线。尤其是戈德斯密斯(R.W. Goldsm ith,1969)和麦金农(R.I.M c Kinnon,1973)、肖(E.S.Shaw,1973)开辟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这一研究领域,开展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来,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兴趣。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出发,依据不同样本国家的资料,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使这一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发展。鉴于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以及我国处于经济迅速增长和金融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领域近年来也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也对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改革进程中的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还没有发挥相应的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7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说,中国国有企业产出只占工业总产出的1/3,却获得国内银行一半以上的贷款,国家控股企业则在公开上市股份中占到绝大部分。而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优势地位,银行间缺乏有效竞争,银行的资金运用缺乏效率,储蓄的增加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另外,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从政府管制向金融市场化转型的过渡时期,信用配给制度是处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混合型金融配给制度,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效率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给,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存在着计划体制的金融抑制和“所有制歧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融资过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非国有经济的投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1]。表现在对配给对象带有歧视性,银行的贷款并没有按效率原则流向使用资金效率最高的需求者手中,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经济效率很低的国有企业和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同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非国有企业,急需的资金不能够及时从国有银行获得,只能依赖企业内部积累和国外资金注入。有鉴于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很大的挑战来自于现有经济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2]
由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地理区位、人力资本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由于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所以很多学者认识到,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只有深入到区域层面才能把握基本现实,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因此,用省级数据对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各省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以挖掘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3,4]。相比较于不同国家数据的差异而言,各省份毕竟在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较小,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受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大,实证分析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一)研究方法选择
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首创运用跨国数据实证研究的范例。此后,Rajan和 Zingales (1988)进行了产业层面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在金融系统发达的国家中增长得更快。Demirgu-Kunt和Maksimovic(1998)使用公司层面的数据,分析了不存在外部融资时公司的最大可能增长率。Laport(1998)等从法律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得出了一些支持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证据。我国是一个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的国家,地区金融结构不但要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更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故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
(二)统计变量选取
G是代表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取人均 GDP增长率的平均值。由于构成金融中介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数量较多,可以划分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和金融发展政策指标三大类,而且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5]。国家层面可以选取货币存量对 GDP比率(货币化程度M2/GDP)、信贷存量对 GDP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与经济证券化比率(股票和债券的市值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6]。根据省级金融发展的特性,我们取各省份银行贷款总额占 GDP的比率 F1、投向非国有部门的贷款额占GDP的比率 F2表示金融中介发展程度, F=(F1,F2)相关度较低。X=(X1,X2,X3,X4)表示经济增长的要素,X1是人口增长率,X2是全部固定投资占GDP的比率、X3是国内投资占GDP的比率、X4是外商直接投资占 GDP的比率。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选取线性回归方程:G=α+βF+γX+u
α为常数,G代表经济增长指标,F代表金融发展指标,X代表经济增长的要素变量。u是随机项, u∝ N(0,1)。这是一个包含金融中介发展指标的经济增长回归模型[7]。
表1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2001~2008)
首先,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大部分的贷款提供给了国有企业部门,或者流向重点工程项目,而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又比较低,重点工程项目大多属于周期长回报低的基础设施。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在动员储蓄增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较强,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比较弱,说明我国的资金运用效率具有更大的改进余地。
其次,F2对人均 GDP增长率的系数β2为0.012,说明向非国有部门的贷款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表明银行贷款融资对非国有部门明显有效,但其角色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待加大支持力度。
最后,从 X4的系数γ4来看,外商直接投资(X4)在人均GDP增长、人均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更是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成功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我国,除了带来经济增长所需资金和促进就业外,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市场渠道和经营理念,在推动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率提高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的价格扭曲,造成储蓄相对于投资的供不应求;资金市场的分割,存放贷款被少数大的金融机构所垄断;中小企业和农村难以获得贷款,地下金融活跃;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生产要素呈极大的不可分性;财政体系、外贸体系与金融体系的扭曲交织在一起。这些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金融障碍今天依然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等非银行的金融资源在为经济增长融资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不对称的角色,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不完善,还残存金融抑制机制有关。
上述结论表明,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关键是使银行按照市场原则来发放贷款,使资金流向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部门,从而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一,加快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一是进一步强化利率机制在调节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中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转换金融机构职能;三是逐步健全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机构外部竞争环境。没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绝对不可能凭空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第二,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加快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促使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扶持力度。改革并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加快推进非国有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第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及信用等级评估体系。政府应当为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担保机构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支持作用,以便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第四,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直接融资。除了政府、银行等风险投资主体外,还应当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外资及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让更多民营企业能顺利进入直接融资市场。
第五,继续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高品质的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商直接投资。
第六,银行不仅仅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还应当承担推动企业改进管理、积聚和管理风险、收集和利用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有效配置资源等项义务。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影响,国内的金融机构以往在这些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弱。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2]陈挺,何清.刘明康的答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29 (17).
[3]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4]庞皓,李南成,史代敏.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二十一世纪数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张旭,潘群.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
[6]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F832.7
A
1673-1395(2010)06-0053-03
2010-10-28
雷宏(1964—),男,湖北当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市场计量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