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0-08-15 00:49张昌勋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教育

张昌勋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昌勋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陶行知一贯重视并积极倡导师德修养,主张教师要热爱祖国,献身教育;要敬业爱教,终身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等。陶行知师德观对当代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与借鉴意义。

陶行知师德观;内涵;当代价值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不仅被誉为授业解惑、传授文化知识的一代宗师,更被誉为言传身教、传授为人之道的万世楷模。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教育改造社会的理想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精辟而独创。今天,我们重温陶行知师德观,学习和继承陶行知的崇高师德,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一、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

(一)热爱祖国,献身教育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是陶行知崇高师德的核心理念。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不过,各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不能尽同”。他深信“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育关系着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未来。因此,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新人的培育者”,而且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他相信“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教师“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正是由于他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始终热爱与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个留学美国,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育家,陶行知不贪图任何特殊待遇,毅然投身到振兴祖国教育的伟大事业中来。他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放弃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等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在办学的日子里,陶行知经常处在“人人呼我老夫子,生活不如老妈子”的困苦境地。然而,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从洋博士到乡村教师,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山村,陶行知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不被艰难困苦吓倒,抱定以身立教的坚定信念,为了中国之“了不得”付出了毕生精力,用实际行动真正履行了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这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赤诚的爱国之心足以彪炳史册,为后人仿效。

(二)敬业爱教,终身学习

敬业爱教,终身学习,是陶行知崇高师德的职业精神。早在1922年,陶行知就指出:“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属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应当“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找机会”。在他看来,教师的职业精神不是来自金钱,“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教师只有敬业爱教,才能忠于职守;只有不计名利,才能有所作为。敬业爱教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每个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他希望教师“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总观陶行知的一生,可以说正是时时处处寻找机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一生。为了寻求大众的幸福,他立下宏愿:“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排除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了他所倾心的教育事业中,为人民培育人才幼苗甘当“挑粪校长”,甚至连自己当参政员每月360元的车马费也悉数交给学校办公之用,在募捐归途中,竟不忍动用一分一毫去填塞自己的辘辘饥肠……为了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事业,陶行知做出了难以置信的牺牲,做出了毫无保留的贡献。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倡导“随时随地随事进行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在他看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他接着指出:“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他指责那些不求进取的教师“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他把那些“年年爬起来卖旧货”、“年年照样画葫芦”的教师斥之为“教育界的败类”,说“这种教育界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他还认为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因此,教师“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学问是进化不已的。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有继续研究的机会”,以“继续补充”教师的“学识技能为目的”。总之,教师一定“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陶行知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箴言。

(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陶行知崇高师德的情感基础。1926年,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点》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弟子’。”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他还说:“乡村教育之能否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心献给乡村儿童。”在陶行知看来,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于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才易于达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常说:“在我的世界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他一生奉行的“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陶行知不仅热爱学生,而且尊重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不循私情,不抱成见,不以家庭门第、衣裳容貌以及个人好恶取人,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陶行知看来,“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因此,教师必须到学生中去,认识和了解他们,教育和引导他们。他还说:“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他曾在《糊涂先生》一诗中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还耐心地劝告一位朋友的太太,不要因为孩子好奇拆坏了金表去打他,指出不要把中国的爱迪生给枪毙掉了。

(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崇高师德的行为信条。陶行知曾经批评和反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教育与训育分家”。他说:“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养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外活动。”他认为这是“最不幸的事体”。陶行知主张“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他时常教育学生要明是非,知善恶,辨曲直。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要对学生负责,对课外活动、休息时间也不能放松管理,要“随事寓教”。他认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历来主张“以人教人”,他要求教师要能自律,要明了“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他认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陶行知主张“教师必须力求长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正是集言教与身教于一身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对人民鞠躬尽瘁,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事业忠心耿耿,对朋友与人为善,对青年诲人不倦,对子女从不溺爱,对自己置之度外,确实是光照当代,垂范千秋的师范。

(五)追求真理,开拓创新

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是陶行知崇高师德的活力所在。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勉励教育同仁要“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孩子,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直至晚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明确地写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实际上是陶行知育人目标、治学、做人标准的高度概括。他号召教师要敢于说真话,敢于追求真理。他说:“真理是太阳,歪曲的理论是黑云,教师要吹一口气,把这些黑云吹掉,那真理的太阳就自然而然地给人看见了。”他还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为了求真理、育新人,陶行知一贯主张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不仅要求教师追求真理,而且号召教师勇于开拓,富于创新,因为这是教师师德的活力所在。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须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辟精神”。他称赞说:“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他号召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要迷信过去,要创造未来。他说:“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强调教师要克服和清除“依赖天工,沿袭旧法,仪型外国,率任已意,偶而尝试之旧习”。他主张开拓必须去旧,革固才能鼎新,“丈夫志在探新地”,“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总观陶行知的一生,他总是不满足,不停步,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前进,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是充满活力的一生。

二、陶行知师德观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所论及的师德观,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仅就上述几个方面而言,陶行知对师德之重视,认识之全面,论述之充分,见解之精辟独到,针对性之强,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教育家所无法比拟的。他那鲜明的师德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与2008年9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的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息息相通,对今天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首先,陶行知的师德观,对于新时期的教师培育热爱祖国之情与为人民服务之志是一个巨大的激励。陶行知毕生为中华民族谋求解放,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国热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那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每位正在做和将要做教师的人都应当以陶行知为楷模,“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其次,陶行知的师德观,将引领新时期的教师更加坚定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己任,敬业爱教,终身学习。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既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新时期教师都应当像陶行知那样关心国家的发展,捍卫民族的利益,执着从教,专心从教,潜心从教;像陶行知那样“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追求卓越,争做名师。

再次,陶行知的师德观,对于新时期的教师培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深厚情感是强大的动力源。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都应当以陶行知“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爱满天下”的精神为榜样,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不仅给学生以师长的关爱,而且给学生以朋友的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陶行知的师德观,对于新时期的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良好的表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者、塑造者。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是永恒的、神圣的。神圣的职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优良道德。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人格的形成,文化知识的占有,人生经验的丰富,对教师作用的认可和对教师形象的崇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无不取决于师表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都应当像陶行知那样,一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一曲巍巍师表、皓皓师德的壮丽颂歌,努力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第五,陶行知的师德观,将鼓舞新时期的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新时期的教师都应当在陶行知师德观的指导下,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创新型人才。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book=6,ebook=38

K825.4

A

1673-1395(2010)06-0090-03

2010-04-2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09B184);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CH09-005)

张昌勋(1959—),男,福建福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陶行知师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