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都 李鸥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广东广州510990)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
詹海都 李鸥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广东广州51099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当前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尽管如此,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中,还未真正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而要实现这个转换,除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素质拓展训练是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途径,是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系列心理活动等。很多高校还每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或心理健康节、心理文化节活动等,引入了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团体心理辅导等,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且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对象定位太狭窄。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恰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上,过于突出了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心理咨询模式。而实际上,这不管是从教育的公平上看,还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特点上看都是不合理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缺乏,如贫困生、女生、非学生干部等。另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别,根据学生性质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3)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地方高校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重视,存在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现象。(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如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二是矫治型心理教育,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事实上,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因为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充分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对于这些不足,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2009年11月份召开的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两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需要转变指导思想,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入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欧洲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主要为了训练水兵的生存能力,后来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拓展训练经由香港传入大陆,目前福建、上海、广东等地的户外拓展发展极快,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早在几年前都已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很多城市已经将此训练的理念灌输到各个行业管理培训体系中。目前这种先进的训练方式主要流行于企业管理及销售团队等,在学校尚未被广泛应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注重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真诚感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素质拓展训练中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传统的知识技能培训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拓展训练能激发个人潜能,有助于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这种训练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形式。
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一)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可以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爱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运用素质拓展训练促进新生适应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新生需要面临很多的新任务,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目标定位、社会角色定位等,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需要面对极大的心理挑战。任何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好都会对大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拓展训练注重过程体验,通过游戏项目,让新生参与到团队中来,并从团队的互动中体验到人际沟通、信任、支持、感悟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生之间彼此很快就可以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形成团队。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提高新班集体的凝聚力,改善新班集体的人际氛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素质拓展训练应当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不同的非专业素质。例如,人际关系能力是管理人员的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信、灵活、主动和情绪控制能力等个人特质是客服人员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主创新是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等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与大学生的就业相匹配的非专业素质。
(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训练。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构建一个适合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和人际沟通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统筹协调、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主题训练,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
[1]李小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C].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成果汇编,2009:4-10.
[2]张明霞,李颖杰.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3):234-235.
[3]唐新华.素质拓展训练在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逆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27):160-162.
[4]陈沛娥.浅议户外素质拓展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J].中南论坛,2009(1):6-7.
[5]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素质训练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6]桑志芹,邓旭阳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7]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文件,2001.3.
[8]卞小华.素质拓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