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芊
(秦皇岛市新一路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音乐通过声音以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激发人的想象,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对人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其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掌握和提高音乐知识、技能及审美能力,让音乐带给其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其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因此,研究有效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库勒说:“感知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审美感知力是与审美需要相应的感官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获得精神享受的感觉,是人能获得审美享受的能力。审美感知力主要是指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形式因素的敏锐的识别力。音乐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它唯一能使用的媒介是乐音,而靠乐音在时间中的连续和变化,使欣赏者在倾听音乐时仿佛看到种种画面,感受其中的美,通过联想作用由某种音响很快过渡到某种模糊的视觉意象。欣赏音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能力。一般地说,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音乐听觉感受能力。他们必须具备能够听辨旋律、节奏、音色、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等能力……培养音乐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可以剪辑《三国演义》中两军激战的音乐片段,融合听觉、视觉等感官要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知,从音乐中体会军营如林、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观场面,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从而体味音乐的美好,提高自身的修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其本身就是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地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的。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所以对于它的感受和理解是依赖于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感受和理解是贯串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不论是对音乐的鉴赏,还是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都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分析和评价音乐,从而进入更完整的音乐审美境界。情感的丰富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因此,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①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对表象材料的一种加工、改造,或者说,是发生在大脑中的一种表象运动。通过这种表象运动,把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审美想象即是审美主体将众多相关记忆表象加以组合和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想象即是使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它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教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恰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扮演曲中景物,如小雨点、种子,让他们通过自己想象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音乐伴奏下,“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在欢乐的气氛下,种子出芽的成长情况,进而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在音乐中愉悦孩子的心情,陶冶了孩子的情感,不仅使他们感受了美,更表现了美。通过对学生审美想象的发展,达到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象创造、美感深化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心理能力的目的。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为有了理解,审美感知才能建立。组织起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不是在各自孤立的、分散的感觉碎片中彷徨,有了理解,审美想象才能扩展、丰富、完善,建构起一个审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狭窄的知觉对象之中。更重要的是,审美理解力是使我们的审美活动从表层进入深层意义的唯一途径。审美理解力中的理解本是指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来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即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果。审美活动尽管并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但也自始至终贯穿着理解,只不过有着与认识活动中的理解不同的特点。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使学生感知美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使其理解和进一步阐释乐曲的美。审美理解就是使学生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在审美活动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理性思维的独立阶段,只能是直接理解,因为审美活动面对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理解力不只是对审美对象表层的直接理解,不仅在于“懂”,而且在于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理解对象形式中的“意味”。这种深层的审美理解力,同样不用判断、推理过程,而是一种直接领悟力,类似于我国佛教禅学的“悟”。审美理解力还是一种情感性的理解,这体现出审美理解力与一般认识中的理解力的不同。审美理解力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感受能力,是一种以“感觉”的方式进行的理解,这种感觉渗透着全部的生活实践经验和理性内容,渗透着情感的要求。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学生通过对美的感知,在内心产生共鸣,进而发挥想象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最后进入到理性层面,在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学会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
[1]李慧.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05(3).
[2]王次熠.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Vol1.
[3]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