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才”和“就”在基础汉语精读课上的对比教学浅析

2010-09-20 01:02王楠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义项副词用法

王楠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00)

副词“才”和“就”在基础汉语精读课上的对比教学浅析

王楠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00)

副词“才”和“就”的用法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同时一直以来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经过对现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几种教材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不同步的现象。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即语法研究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本文从语法研究领域的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出发,从对比教学的角度,对基础汉语精读课上副词“才”和“就”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才”“就”研究成果现有教材分析对比教学

“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中两个非常特别的动词,表现在:(1)各自义项繁多。以“才”为例,《现代汉语八百词》就列举了五个义项:①刚刚;②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③表示数量少,程度低;④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⑤强调确定语气。(2)二者关系纷繁复杂。主要表现在分布和语义上:有时分布相同,语义相同;有时分布相同,语义不同;有时分布不同,语义也不同。(3)使用频率相当高。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使用度最高的前8000个词中,“就”位于第11位,“才”位于第78位。但就副词而言,“就”位于第1位,“才”位于第7位。

此外,“才”和“就”又都是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的甲级词,其意义和用法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需要掌握。因此,探索“才”和“就”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副词“才”和“就”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副词“才”和“就”的研究就很热门,王还、马真、白丽梅(Paris,Marie-claud)等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以下单就针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1 将“才”分为与“就”对立的“才1”和与“都”对立的“才2”。

卢福波(1996年)将副词“才”分为与“就”对立的“才1”和与“都”对立的“才2”,对“才1”和“才2”的意义和用法作了归纳:

“才1”: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时间长、年龄大、数量多等;“就”: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早、时间短、年龄小、数量多等。例如:八点才上课(晚),你怎么不到七点就来了(早)?

“才2”: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早、时间短、年龄小、数量少等;“都”:表示说话人认为时间晚、时间长、年龄大、数量多等。例如:你看人家孩子,才十四就上了大学(年龄小),你都十八了,还在上初二(年龄大)。

并从顺序、配合两方面对“才1”和“才2”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顺序上:时间、数量词语等(……)+才1……

才2+时间、数量词语等……

配合上:都……了,才1……

才2……就……(了)

1.2 从语义与语法相互制约的角度分析“才”的使用。

邵静敏(1997年)认为,可将有关“才”的语法意义归纳为两条线:一是显示说话人对“条件、原因、目的”的看法;二是显示说话人对“时间、数量、年龄”的看法。向下看,这两个语义又各自发展出一个派生语法意义:一个是跟“时间”有关的“刚刚”;另一个是跟条件有关的“语气”。往上看,这两个语法意义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归纳为一个语法意义:显示说话人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预想标准的一种主观看法(预设)。

关于语法与语义的相互制约作用,邵先生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某种语法意义,可以用相应的语法形式来实现。这种实现是有条件制约的,即表现为语义对语法的一种决定性。另一方面,是指一旦形成了一种句法框架,它对语义的表达也起着一种制约作用,即表现为语法对语义的一种强制性。

由此我们看出,在“才”字句中,绝对的时间、数量、年龄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看它所处的位置。

1.3 从“才”、“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来看二者的差异。

岳中奇(2000年)认为,与时间、数量意义相关的“才”和“就”句中,动态助词“了”的句法分布是对立的。

具体表现为:

1.3.1 表时、表量词语出现在“才”、“就”之后,受其直接限定作谓语。这时,若时间词语为时点,“才”字句表述了时间较早的意义,“就”字句则表述了时间较晚的意义;若时间词语为时段,“才”字句表述时间较短的意义,“就”字句则表述时间较长的意义;若数量词语作谓语,“才”字句表述数量较小、较少的意义,“就”字句则表述数量较大、较多等意义。而且,“才”字句中的时、量谓语后排斥“了”,而“就”字句中的时、量谓语后则必须附着“了”。例如:

①她起床才·五点钟,天还灰蒙蒙的。*她起床才·五点钟了,天还灰蒙蒙的。

②她起床就·五点钟了,离开车还不到半个小时。*她起床就·五点钟,离开车还不到半个小时。

1.3.2 时、量动词出现在“才”、“就”之前,“才”、“就”所限定的谓语中心语是单个的谓词或又带有粘着性成分(相当于一个谓词)、且处于句末。这时,若时间词语为时点,“才”字句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晚,“就”字句则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早;若时间词语为时段,“才”字句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慢,事情进行得不太顺利;“就”字句则表示这一谓词性词语的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快,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若数量词出现在“才”、“就”之前,“才”字句表示这一谓语性词语所关涉的数量较大、较多,其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慢、较晚,事情进行得艰难迟缓;“就”字句则表示这一谓语性词语所关涉的数量较小、较少,其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得较快、较早,事情进行得顺利快捷。“才”字句句末的谓词性词语后排斥“了”,而“就”字句句末的谓词性词语后则必须附着“了”。例如:

①他1950年才·到北京来。*他1950年才·到北京来了。

②他1950年就·到北京来了。*他1950年就·到北京来。

1.4 通过横向比较查找留学生对“才”和“就”的习得规律

曹金艳(2007年)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留学生在习得“才”和“就”存在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是有很大启发的。利用这些规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4.1 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特点。这些认知特点包括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才”和“就”的标量意义是很敏感的;留学生对“就”的条件和语气义项中所蕴含的确定意义有明确意识;与表消极不满意义的“才”比较,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表积极意义的“就”。

1.4.2 “才”的语气义项是教学中的难点。从“才”的三个义项的习得情况来看,语气义项的习得是最差的;从“才”和“就”的语气义项习得比较来看,“就”的语气义项习得明显好于“才”的语气义项的习得;另外,在各个汉语水平级别上,“才”的语气义项的发展波动最大,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未达到稳定状态。可见,“才”的语气义项不管是哪级汉语水平上始终都是教学的难点。

2.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在初、中级汉语水平阶段上对“才”和“就”的处理

2.1 《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是近年来国内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版的为数不多的、质量较好的教材,其实用性和准确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师生的广泛好评。

编者在《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下册)第25课安排了“才”和“就”的教学。通过在中国的三位留学生马克、惠子和阿里的对话展开课文。课文的主题是刚来中国两个月的留学生惠子很想家,马克和阿里为了安慰惠子,准备放学后在她的宿舍里举办一个晚会,使惠子快乐起来。

文章内容贴近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实际,而且很富有人情味儿。此外,对话的形式也生动活泼,不失为一篇很好的课文。

第25课的生词表中共设置包括“生日、晚饭、哭、礼物”等单词,但并不包含“才”和“就”。在课文中“就”和“才”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其中,“就”出现10处,“才”出现2处。可见,“就”和“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所有出现“就”的句子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用法。

①表示时间短(马克:才开学两个月就想家了?)

②表示年龄小(马克:是啊,你才十八岁,就自己来中国了。)

③表示语气(马克:就在她的宿舍。)

在出现“才”的两个句子中,只涉及“才”的一种用法,即表示“年龄小”(马克:是啊,你才十八岁,就自己来中国了。)

教材在第三项“语法讲解”部分,针对“才”和“就”,进行了如下讲解:“‘才’表示动作发生会结束得很晚,‘就’表示动作发生或结束得很早。”并给出相对应的四个例句。

在教材的第四项“练习”部分,第四大题是针对“才”的替换练习,共六句。第七大题是用“才”和“就”填空,共十题。

2.2 《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是针对汉语水平考试、以常用副词讲授为特色的专门辅导书。其重点突出、讲解详细,在汉语水平考试辅导书中是很受欢迎的一本。

在《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中,编者对“才”和“就”的讲解很详细,由于对“才”和“就”的讲解体例和大体内容上有很多相似和共同之处,这里仅对“才”的讲解进行介绍。

对于“才”的讲解,这本书是从“释义”、“例句”两个部分进行的,并配有相关练习。

在“释义”部分,举出“才”的四种意义,分别是:①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时间短。相当于“刚”、“刚刚”、“刚才”。②表示行为、情况发生或结束得晚。③表示对比起来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④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句尾常用“呢”。

例句方面,针对上面四个意义,给出六个例句。其中,除意义②和③给出两个例句外,其他意义各给出一个例句。

练习方面,分词语实践(给出一段短对话,里面带有“才”)、模仿造句(给出一句话,用带有“才”的句子仿写句子)和“把‘才’放到适当的位置上”这三种练习。

2.3 《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和《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这两种教材(辅导书)中对“才”和“就”教学设计的分析。

《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从时间、年龄、语气三方面论述了“就”的用法,从年龄方面论述了“才”的用法。但语法讲解中仅从动作发生或结束的时间早晚来讲授这两个词的用法。或许是出于教材针对的对象是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来考虑,不想将语法部分设置得过于复杂。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设置使得课文中真实语境下“才”和“就”的用法与语法讲解相脱节,无法使学生获得一个对于“才”和“就”用法的准确认识。此外,学生学习完了相对枯燥的语法知识之后,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关于“才”和“就”的用法,必将把学习到的语法条目应用到实践中去。当他们将所学的语法条目来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才”和“就”时,会发现课文中出现的好几处带有“才”和“就”的句子是无法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才”和“就”的语法进行分析。这样势必会使留学生产生困惑,甚至打消他们学习语法的信心。

《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将副词“才”和“就”的语法直接归纳为意义。姑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与错,单纯从感知角度来说,会给人带来这样一种误解:掌握了“才”和“就”的用法,也就掌握了它们的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词汇的语法意义是从使用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依赖语境等外部因素;而词汇的本身意义是从语义方面抽象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词汇的特征,不依赖于外部环境。此外,本书对“才”和“就”的讨论只停留在留学生汉语水平初、中等的层次上,仅在这一层次上讨论这两个词语法就将其命名为“才”和“就”的意义,未免有失偏颇。而在语法讲述上,虽然比较详细,但是没有抓住这两个词在语法方面的对立特征,不利于有的放矢和更加高效率地学习。

这两本书在语法讲述的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忽视了“才”字句和“就”字句中,绝对的时间、数量、年龄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其关键作用的是说话人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预想标准的一种主观看法(考虑到这一点是形成“才”和“就”语法特征的根本原因,所以一定要明确指出);而这两本书也均未提及“了”在句中的有无及位置。

在练习设置上,《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由于课时所限,无法针对“才”和“就”的语法设置足够充分的课后练习,但在配套的练习册或课后作业中应加大练习的力度和数量。在这一点上,《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做得比较好,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

3.副词“才”和“就”在基础汉语精读课上的对比教学设计

3.1 大体思路。

3.1.1 教学的立足点:通过对比,精讲“就”的用法,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与“就”对立的“才”的用法。

3.1.2 整体安排:根据曹金艳《留学生副词“才”和“就”的习得过程考察》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每一个义项的教学中,都将“就”的教学安排在“才”之前,并将语气义的教学放在更高阶段,或是在实际篇章遇到时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3.1.3 教学方式:考虑到“才”和“就”的语法成因是由语境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少给出成文的语法规定,而是通过大量给出例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揣摩出隐藏在句子背后的“才”和“就”的使用原因。

3.2 教学设计

3.2.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出“就”和“才”的教学。

教师问学生,如:“罗郎宁,你几岁上大学?”“玛丽,你几岁上大学呢?”“园子,你呢?”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园子15岁就上大学了,罗郎宁28岁才上大学。”同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大家心中都已经有了一般人上大学的合适年龄的标准(比方说20岁左右),显然,15岁比这个标准小很多,28岁比这个标准大很多,所以前半句用了“就”,后半句用了“才”。

教师向学生指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和“才”的用法就是和我们心中已有的、关于某件事情的“确定标准”有关的。

3.2.2 通过例句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才”和“就”的语法意义和与“了”的组合关系。

(每组句子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通过“已有标准”引发学生思考,这句话为什么我们用了“就”或者“才”?此外,每组句子在重视意义的同时,加入对形式的关注,例如有无“了”。)

3.2.3 设置练习的几点建议。

3.2.3.1 练习一定要够量。要通过具体语境运用“才”和“就”说出(写出)足够多的句子,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

3.2.3.2 考虑到课时限制,可以在课堂上以说为主,课后以写为主。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2.4 课后拓展训练。

给出例句:你看人家孩子,才·十四就上了大学,你都·十八了,还在上初二。

(由于课上已经对“才”和“就”的对比进行了详细的讲析,因此这里教师采取提问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句子中的“才”与“都”的意义及表现了说话人的态度是否是对立的,以及这种对立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句话中说话人的意思是:“人家孩子年纪很小,你年纪已经不小了,还不如人家。”)

教师给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对“才”的两个用法有一个直观了解。

才1和才2的对立分布

4.结语

关于“才”和“就”的用法还有很多,这里对初级学生只作部分讲解,其他各项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教师有再多的课时、知识储备再怎么丰富,也没有办法将汉语所有语法讲得通透,并且面面俱到。这不仅是因为汉语语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因为汉语的语法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新的语法会不断进入其中。汉语语法学习课堂上的教学应该只是一个触发点,如果要想真正学会汉语语法,留学生还要多多阅读文章、多和中国人交流,在具体语境中学会生动、鲜活的汉语语法。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还.“就”与“才”[J].语文学习,1956,(12).

[3]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4][法]白丽梅(Paris,Marie-claud).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1,(1).

[5]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6]邵静敏.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J].汉语学习,1997,(3).

[7]岳中奇.“才”、“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与体意义的表述[J].语文研究,2000,(3).

[8]曹金艳.留学生副词“才”和“就”的习得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7.

[9]施向东总主编.刘春雨,吴星云,邹雅艳,李伟编著.基础汉语精读(零起点教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增吉主编.HSK常用副词精讲精练(初、中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刘月华,潘文娱,顾韦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义项副词用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副词和副词词组
“撞车”、“撞衫”及其流行中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