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天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123例。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9例,胃溃疡36例,复合溃疡8例,溃疡直径0.3~1.0 cm。所有患者均有上腹疼痛、腹胀、恶心,部分患者有返酸、黑便及烧心。123例患者中,男79例,女44例,年龄15~68岁,病程0.5~10年,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对照组6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溃疡大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奥美拉唑每日早晨吞服20 mg,1次/d,甲硝唑200 mg/次,3次/d。枸橼酸铋钾300 mg/次,2次/d,阿莫西林0.5 g/次,4次/d,维生素B 20 mg,3次/d。对照组:雷尼替丁150 mg,2次/d,甲硝唑 200 mg/次,3 次/d。枸橼酸铋钾 300 mg/次,2 次/d,阿莫西林 0.5 g/次,4 次/d,维生素B 20 mg,3次/d。疗程2~4周,随访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为瘢痕期变化;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较前好转,饮食增加,胃镜复查溃疡灶基本愈合,已进入愈合期或溃疡面积缩小8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胃镜复查溃疡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2.1 治疗组治愈72例(76%),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治愈36例(38%),好转29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1%,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2 溃疡复发情况对2组愈后患者停药1年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治疗组72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为5%;对照组36例中复发16例,复发率为44%,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停药2周后胃镜下溃疡愈合率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观察组为92%和97%,对照组为81%和87.5%。1年内溃疡复发率,观察组为5.7%,对照组为1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23例患者中出现呕吐2例、恶心5例均未影响疗效观察。所有患者均于用药1周后疼痛缓解。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的关系失调所致。当损害因素增加和(或)保护因素消弱时,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临床研究发现[2],胃酸增多可致机体损害因素增加。因此,胃酸过多是导致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胃黏膜因某种情况发生病损后,致胃酸/胃蛋白酶产生自身消化作用,从而导致溃疡病的发生。
奥美拉唑用于胃腺壁细胞,为H+-K+-ATP酶抑制剂,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起效迅速,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雷尼替丁是可逆的竞争性组胺H2受体(包括胃细胞受体)拮抗剂。在血钙过高的状态下,不会降低血清中钙离子浓度。雷尼替丁不属抗胆碱能药物,能够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氨乙吡唑、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胃酸的分泌,其中对于基础胃酸分泌和氨乙吡唑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较为敏感,对于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的敏感性相对较差。雷尼替丁不影响胃蛋白酶的分泌和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内因子的分泌,对于禁食和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几无影响。
由于我们采用以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为主综合抗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疗效明显,以奥美拉唑为主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以雷尼替丁为主的对照组。
[1]徐克成,江石湖.消化病现代治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7-6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66-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