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琰
据新华社报道,广东省今年将进一步优化保险结构,鼓励和支持保险产品创新,并将广州作为试点城市率先探索发展“以房养老”。由此,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广州市政府日前已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广州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条消息令人心动。
以房养老,又称“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因其操作形式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而得名。具体是指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经过综合评估后,按月或整年支付现金给老人,老人继续拥有房屋的居住权,直到去世后房屋产权由金融机构获得。其实质是在老年人“有房无钱”的情况下,采取的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融资手段。
其实,在西方国家,这种险种早已开设,尤以美国发展最为成熟,也是当前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
随着科学进步和医学发展,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据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2009中欧社会论坛”上透露,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占总人口的12%;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将以近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2030年到2050年将成为老年人口最严峻时期。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对包括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30多年努力,人口出生率的确实现了有效控制,但同时也使(或即将使)大部分中国家庭呈现4-2-1结构,即大量“70后”、“80后”和“90后”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很显然,这样的家庭结构对承担如此养老重任是一种沉重负担,这种负担既体现在经济方面,又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的时间支出。因为照料和护理老人需要时间,对于劳动人口而言,时间决定工薪收入。如果由于照料和护理老人占用较多时间,致使子女收入减少,影响或降低生活质量,时间一长势必会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产生排斥心理,引发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等行为,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作用。
事实上,在独生子女政策现状下,一个子女将普遍面临四个老人的情况,养儿防老已成为过去的故事。如果通过“以房养老”方式变现房产,一方面增加退休后的养老金供给,另一方面减少在工作期间养老金的储蓄和积累压力,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消费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房养老”不失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此外,从另一现实角度来说,住房反向抵押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增加二手房的市场供应量,提高住房的利用效率,解决住房供需矛盾,抑制现今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过度上涨的现象,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由于“以房养老”涉及对房屋价值的动态评价、产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保险机构尚没有推出这项业务,算得上是一项新鲜事物。对这一新举措,一要大力宣传,倡导老人转变将财产物业全部留给子女、不抵押换钱作生活费的传统观念;二要积极支持,希望有关部门主动及早出台完善房屋估价等方面的相关指导政策,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三要努力创新,期待金融保险部门大胆实践,早日推出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保险新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