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伟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本文结合《作文升格训练——关于“修改不足”》、《 情满人间花自开》、《阿房宫赋》三节公开课例,借助王荣生教授“课程论”的相关理念,阐述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学生实际相契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内容确定 学生实际 相互契合
近几年来,笔者在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和县市举行的名师、教坛新秀、学科骨干评比中,上了10多节的公开课。其中有预设的焦虑,磨课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懊恼,顾此失彼的遗憾……不过留给笔者最多的却是反思与成长。其中有三节课的课堂互动生成效果特别显著,至今印象也尤为深刻。学习了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的这本书的基本理论之后,再来反复涵咏、咀嚼这三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才发现这三堂课上得比较成功的原因在于:笔者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之前都注重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关注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人生积淀与语文素养的基础,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王荣生先生强调,语文教师应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所关注的本来应该是学生在现场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所谓“备课”,按道理讲,主要是“备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参与课程,要大张旗鼓地动用教材的选用权,他也有“备教材”的任务,在必要时对课程内容也要有所创生。在理想的情况下,“备学生”和“备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1]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三堂课来具体谈谈自己是如何从学生实际的几个方面出发,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的:
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
笔者有一届接任文科重点班语文教学。几次月考下来,学生写的作文大多有些文采,尤其局部很华美。但是仔细研究下来,找到了他们共同存在的几大问题:如缺少谋篇布局的能力,缺少素材活用的能力,缺少提升主题的能力,缺少语言的推敲与细酌。于是笔者决定分期上作文赏评课,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快乐。于是就将一节公开课确定为《作文升格训练——关于“修改不足”》。从平时课前3分钟的演讲与几次周记的作文质量来看,他们应该可以接受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
在那堂课上,笔者先让学生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给李小燕同学的考场作文《梦周公》(月考卷,以“命运与自我”为话题)评分,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学生分析比较到位。材料中涉及的内容应该界定为自我对命运的选择。这篇文章的材料是否安排合理,是否分析透彻。从表层看,文章段落跳跃大,缺少过渡和照应,议论文字少;从深层看,文章缺少点睛之笔,没有作深入的分析。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中也有瑕疵。在对文章形成基本认识后,我们的任务是给它升格。升格就是使文章上升一两个档次或等级,使它有更多的采分点。升格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提升优点;一种是修改不足。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第二条途径升格。接着,让学生分八个小组,分别从“结构松散”、 “分析不够”、 “题目不好”、“语言有瑕”这四个方面的一点入手修改,小组统一意见后,指派一个中心发言人参加全班交流。最后让李小燕同学谈谈这节课的学习心得。由于大部分学生平时对写作兴趣浓厚,习作又是来自于本班同学现场生成的,加上高考在即,大家都渴望从这节课中收获些什么。个个都跃跃欲试,现场讨论、记录氛围浓厚,生怕发言不够到位,不够出彩。因而,预设的课堂教学内容能水到渠成地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去。
这堂课是针对高三学生迫切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上一个台阶而设计的。评改的文章来自本班学生的习作,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整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又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写作基础,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周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断有会心的微笑发出,自始至终保持了饱满的学习热情。学生们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达到了通过作文升格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避免了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所面对的问题:即面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不知道“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也避免了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内容,不知道“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二、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
记得去年在温州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海之行的作文锋会上,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做了题为“贴近生活、
贴近自我、超越自我”的专题讲座。其中有些观点引起笔者的极大兴趣:比如说,他认为:第一,作文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写得有血有肉,作文应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真实;第二,要唤醒学生的自我,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想象;第三,贴近自我也是一个创造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这三点理论让笔者进一步明白了那节作文公开课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高三(2)班是一个特别和谐、团结的集体,因为他们拥有一位阳光向上又极富有爱心的年轻的女班主任。笔者想这样的班级的学生应是非常富有感性,而且心中一定珍藏着不少有关真情的故事,因而就决定上一节作文辅导课——《情满人间花自开》。
笔者以一篇小学生的朴素短文《妈妈回来了》何以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切入话题,自然引出“用真心写真事抒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高考满分作文、学生习作和名家散文片段进行评议,得出“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精心构思以“那一刻”为题的最感人的素材。几分钟过后,笔者开始检阅这堂课的思维训练效果,没想到好几个学生讲述得如此深情,如此入境,几近呜咽,甚至泣不成声。感动了全班同学及其在场听课的所有老师。下课铃声不经意间响起,同学们意犹未尽,掌声如潮,比笔者课前预想的还要精彩。课后,笔者不断反思这节课的成功所在,就是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唤起生活的积淀,唯有“真”才能打开学生尘封的心灵,唯有“真”才能荡起他们情感的浪潮,唯有“真”才能勾起他们瞬间最深刻的体验。在这堂课上,有的学生抓住秋季运动会上失败英雄摔倒的瞬间,有的学生含泪诉说班主任陪在病床旁边的场景,有的学生深情回忆寒风凛冽中父女之间第一次深情拥抱的情景,有的学生凝神回眸风雨交加中年迈的老奶奶艰难地挪动脚步送雨伞的那一幕,有的学生带着自责的心情描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误会冰释的那几个片断……整个互动过程氤氲在真情浸润的气息中,四周一片寂静,听者为之动容,为之情倾!
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统一。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不只是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以获得关于它的知识,而是与它相遇并对话,站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把它看作是与人生相关的东西。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创新性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就高中生来说。不仅要体验到。还要比较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反过来说,只有准确传达了自己的感受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受与体验。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感受与体验才是深刻的、持久的。[2]
笔者想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上, 注重了教学内容与学习实际情况的同步相谐,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课堂上强烈的反响与共鸣。
三、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
上学期,我们语文组承担了以“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主题的文言文专题的县级开课活动,选定的课文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辞藻华丽讲究、音韵铿锵和谐、章节摇曳多姿、文质兼美的文赋。面对县中文科重点班的骄骄学子,我们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呢?
王荣生教授将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四类,每类都有其功能定位:定篇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例文学习生动显现的读写知识:样本学习读写方法;用件学习其所提供的信息。教学中教师除可借鉴这种分类进行定位,还应结合专题教学,学会准确定位该篇在本专题乃至本册书中的教学地位和价值,并深入钻研文本。根据具体学情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再根据若干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流程。
像《阿房宫赋》这样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对这样的文化经典,如果认为主要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那么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可以直接作为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可以直接“教内容”。可是郑桂华老师认为,思想内容固然是某些文化经典的核心价值,但却不一定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属于主题思想、文化观念、历史结论的东西,只需几句话就可以明白地告诉学生,似乎无需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所谓涵泳、咀嚼、咏叹者,是针对文本精妙的表达而言的。教学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思想内涵。[3]基于这样的理念,从县中文科重点班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我们决定把这节课的内容确定为“通过反复品读精练的语句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下面是教学实录片段:
(品读第二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师:“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可否变成“打开铜镜亮光光,如云宫女梳晓鬟”?请从视觉效果、语言色彩、句式特征等方面来比较
生: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语言色彩也不够绚丽 ,句式不够工整。
师:从“腻”、“斜”、“横”这三个动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过着怎样的后宫生活?
生:腻、斜、横这三个动词的精确运用,突出了后宫生活的糜烂豪奢。
师:作者用一组工整的排比句、倒装的结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极力渲染宫女晨起梳妆打扮及奢华的生活。因而以上句子应读出夸张惊羡的语气。
师:“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这句话该怎么读?注意感情急剧变化的地方。
生(集体讨论):前句要用高扬的语气读,因为宫女们从晨起细心打扮,好不容易盼得“君王面”,应读出秦王经过时那一刹那在宫女心中引起的震撼及无比兴奋无比期盼的心情。“过”字要重读,强调一去不复来呀!“也”字应拉长,形象地写出宫女们由希望的巅峰跌落失望的深渊的痛楚、恼恨和无奈的情绪变化。
师:那么“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该怎么读呢?
生1:此时秦始皇的御驾已渐行渐远 ,宫女们由尚存一丝希望到完全失落 ,应读出失望的语气。
生2:这里改散句,使语气变得更缓慢、更低沉,我似乎穿越时空看到她们“寂寞容颜泪阑干”的可怜模样……(大家都笑了)
师:想象丰富,语言表述精彩!
(原文:“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师:“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句的朗读节奏怎么处理?为什么呢?
生: 语调应有高到低, 突出其漫长等待失望惆怅的心情及命运堪怜 。
师:是啊,原是天资国色,坐愁红颜老; 寂寞凭栏,红颜薄命,命运实堪怜啊!这是封建时代帝王统治下的无数宫女悲惨命运的写照!
师:师示范朗读“也”组句 。
生:酝酿感情,齐读这部分。
师:拓展延伸——郑愁予《错误》的赏析。
……
这节课充分考虑到县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层次,抓住文本精妙的语言进行重锤敲击,上足了“语文味”, 凸显出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让学生体会传统名篇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学生由往日文言文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体验探究式学习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趣味盎然,课堂上时有春风拂面,师生互动之间其乐融融,余响绕耳!
后来笔者读到有关“建构主义”的一篇论文,文章里面提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也是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既是教师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建构设计过程,设计中融入了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情感体验,也融入了教师的个性和智慧,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至关重要。我想这节课的设计理念也是比较符合建构主义观点的。
其实,笔者也上过几节令人遗憾的公开课或评比课。记得在别校借班上《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就是上不出在本校本班的那种味,这可能一方面是心理素质问题,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不了解这班学生,于是心里就没了底气。
另外有一次上李清照的《醉花阴》,用了名家课例,自以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提高这节课的品位,没想到“他山之石,不可攻玉”,课堂有些环节就是不能深入挖掘下去。如今在名家理论的牵引和指导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任何一堂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无法完全复制的。只要我们都能够真正读透和实践语文新课标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心中有学生,并从他们的具体学情出发,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机葱茏,收获精神的喜悦和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3]郑桂华.凸显出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