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益娟
(浙江省衢州市第三医院,浙江 衢州 324000)
精神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或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依据其使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不断加大,紧张焦虑、失眠的患者逐渐增多,具有镇静催眠、抗癫痫等作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具有精神病专科医院特色,我院常用的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9个品种,笔者对我院门诊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其进一步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6月门诊处方共17 609张,其中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5 447张(占30.93%),统计应用第二类精神药品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和药品名称、规格、用量、带药时间、应用频次等并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参照《药物临床信息参考》、第16版《新编药物学》、药物说明书确定)方法,以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指标,若DUI≤1,则表明用药合理。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总用药天数。根据药品说明书并结合《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临床诊断与适应症相符率来表示用药合理性[1-3]。
5 447张处方中,患者年龄11~90岁,平均55岁;女3 215例(59.02%),男2 232例(40.98% );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主要以精神科、神经内科和老年科患者为主。
调查显示,单一用药的患者4 846例(88.97%),两种苯二氮类药物交替使用者344例(6.31%),为同时使用苯二氮类和唑吡坦两种药物的患者257例(4.72%);每张处方一般为30日用量;所用第二类精神药品共9个品种,包括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唑吡坦、硝西泮、地西泮、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应用频次排列前5位的药品依次为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2 mg、艾司唑仑片、氯硝西泮片0.5 mg、劳拉西泮片。见表1。可见,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剂量大多合理,排名前5位均为苯二氮类药物。
表1 应用频次前5位药品的各项指标统计
5 447张处方中,病种有焦虑症1 561例(28.66%),精神分裂症1 395例(25.61% ),双相情感障碍934例(17.15% ),睡眠障碍619(11.36% ),抑郁症 357例(6.55% ),器质性精神障碍 278例(5.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62例 (2.97% ),其他141例(2.59%)。可见,第二类精神药品是我院精神科的常用药,处方的临床诊断与《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的适应证相符率为97.41%,相符率较高。
5 447张处方中,连续用药时间30 d以内的患者1 058例(19.42%),30~60 d者 1 981例(36.37%),60~90 d者 1 414例(25.96%),>90 d者994例(18.25%)。可见,部分患者连续用药时间过长,有药物依赖倾向。
2007年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办法》中,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量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规定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 d常用量,对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笔者认为“可适当延长”的规定太模糊,给患者提供了多带药的理由。调查发现,有的医师为了满足患者多开药的请求,将50 d用量的处方改成两倍剂量的25 d用量的处方,导致处方带药量过大。
当今社会中失眠现象日趋严重,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并防止药物滥用,应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临床发现,应用小剂量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曲唑酮等对睡眠障碍伴发抑郁症者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小。对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临床可根据《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采取心理治疗为主,合并短期、小剂量的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辅助治疗,以免引起药物依赖。
药物滥用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大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用药知识宣传,对涉及精神药品的医务人员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促进合理用药;应加强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根据国际《精神药物公约》要求限制其可获得性,控制用药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滥用。
[1]徐月萍,邹 薇.我院门诊镇静催眠药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7):1 292-1 293.
[2]洪 泠.本院门诊处方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执业药师,2009,6(5):11-15.
[3]魏燕华,魏建伟,陈武杰.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门诊处方调查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1):64-66.
[4]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