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将相和》课例分析

2010-05-10 08:02■高
天津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脉络

■高 颖

高 颖 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

2010年5月16日在我校的“教改大课堂”上,我讲授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将相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性格特点”的自学方法,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勇于认错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课后,我结合专家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特点,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预设了有效的学习方式,成功之处有二:一是本课的内容故事性强,易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所以我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这样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课文篇幅较长的不利因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二是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脉络;认真默读课文,细品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品质。这两种不同阅读方式的结合运用,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以保证详略得当,突出教学重点,更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我安排学生进行了古诗文的诵读。进行诵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课堂及学习中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高声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自信起来,为随后的组内交流及全班汇报打好基础,促进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帮助,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正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这样的铺垫也有利于营造出浓浓的文化韵味,帮助我顺利导入本课。

其次,在单元导入部分,我设计了清晰、精美又富有新意的知识树,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整体构建和对相关内容的把握。对于古典名著,受年龄及阅读量所限,学生接触的不多,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使他们能够直观地将课文与古典名著联系起来,我就在单元知识树中体现选文的出处。利用名著的封面替代文字,稍具新意,能够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体裁,我没有笼统地表述为“古典小说”,而是做了更细致的分类,《将相和》——纪传体历史小说,《草船借箭》——古典历史小说,《景阳冈》——古典长篇小说,《猴王出世》——古典历史小说。这样体现出选文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最后,以课题为突破口,破题导入。这样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比较顺畅和有效的,可惜的是我没有做适当的展开,仅限于让学生明确课题中的“将”、“相”以及“和”分别是什么含义,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不和”、“是怎样不和的”、“不和会有什么后果”、“和有什么好处”、“他们是怎样和的”等问题,为学生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做提示和铺垫,其实就是在明确学习目标。三个自学指导,各自形成小循环,不仅使文章的脉络清晰起来,而且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深入的研读。引导学生对“完璧归赵”进行学习后,及时归纳总结自学方法,规范并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后面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概括,深入了解故事内容,也提示他们去挖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性格特点和品质。恰当地引用蔺相如升迁的相关资料和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平步青云”,体会廉颇的不服气,很好地过渡到了“负荆请罪”的学习。在“负荆请罪”的学习中,我仅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廉颇前后两次不同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朗读,指名读、双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让他们在读中自悟,体会出人物的品质特点。

此外,本次课堂的时间分配也相对较为成功,共计43分钟的教学时间,“单元导入,明确目标”用了3分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了3分钟,品读三个小故事分别用了13分钟、13分钟和10分钟,最后的“单元回归”部分用了1分钟,可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遗憾的是,“巩固练习”部分安排的根据本课知识树对课文进行复述的内容,没有时间展开,只好留为家庭作业。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回顾这节课,总体来说,收放有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展开了自学,充分发挥了能动性。快速浏览课文和认真默读课文的结合,整体把握和细品言行的结合,引导体会和自学汇报的结合,都非常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知识点的把握。但是,学生的情绪不够高涨,整体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今后我应在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上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更应该利用日常的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最后的“课堂小结”部分没有时间进行,学生缺失了利用知识树复述课文的练习过程,总感觉他们对每一个小故事掌握得都非常好,但对文章的整体因果关联把握不到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脉络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负荆请罪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