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棱柱模型在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010-04-26 07:20张景可
财务与金融 2010年2期
关键词:棱柱相关者绩效评价

张 川 张景可

绩效棱柱模型(The Performance Prism)是由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教授安迪?尼利(Andy KeeIy)与克里斯?亚当斯(Chris Adams)、迈克?肯尼利尔(Mike Kennerley)于2000年联合开发的绩效框架模型,绩效棱柱框架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鉴于绩效棱柱模型具有天然的公共行政背景,对于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更具有的适应性与可行性。本文准备结合高等院校本身的特点,应用绩效棱柱模型,提出高等院校绩效评价的设计思路,探索适合于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达到提高高等院校绩效评价信度与效度的目的。

一、绩效棱柱模型的内容和特点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的组织必然会失败。绩效棱柱模型是由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组成的: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利益相关主体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绩效棱柱的基本模型

从利益相关主体满意方面,需要考虑我们关键的利益相关主体是谁?他们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从组织战略方面,需要考虑为了满足利益相关主体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从业务流程方面,考虑我们需要怎样的关键业务流程来实现组织战略?从组织能力方面,考虑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开展和改善组织业务流程?从利益相关主体贡献方面,考虑我们需要利益相关主体为我们做出怎样的贡献?

绩效棱柱模型具有天然的公共行政背景,对于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更具有的适应性与可行性。与常见的绩效评价框架不同,它关心组织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在从利益相关主体那里得到贡献的同时,还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又兼具了“结果导向”和“行为导向”的双重含义;并且不仅可以明确高校的绩效结果与其驱动因素的逻辑关系,而且还能看到每一方面的行动对闭环上前后各方面行为或结果造成的影响。这样的评估宗旨更为全面、科学的概括了高校绩效评价的属性特征。

二、绩效棱柱模型在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框架

应用绩效棱柱评价框架有三个基本前提:首先对于组织而言,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主体身上,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可行的;其次,如果一个组织想将真正的价值传送给利益相关主体的话,那么它的战略、流程及能力就必须进行结合;最后,组织及它的利益相关主体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如果利益相关主体期望得到一些利益的话,他们也应该为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可以为大学提供人、财、物等有形资源,还可以向大学提供政策和制度(来自政府)、各学科知识(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地理与人文环境(来自社区)、经营理念(来自企业)、管理技能(来自大学管理者)、情感投入与校园文化(来自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以及信息(来自所有利益相关者)等无形资源。亨利?罗索夫斯基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第二层次,即董事、校友和捐赠者;第三个层次,即政府和议会;第四个层次则是大学利益相关者中最边缘的一部分,即市民、社区、媒体。

绩效棱柱模型多角度的反馈评价,首先要明确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即为利益相关主体创造价值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所做的贡献,通常包括高校就业率、科研成果的数量以及高等院校技术成果成交额等等;接着在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明确高等院校战略目标,以满足利益相关主体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还要考虑高等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流程才能达到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最优的目的;并且在战略实施的内部过程中,只有高等院校拥有适当的人力、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等物质基础结构,流程才能得到执行。而为了培育和发展高等院校的这些能力,最终又归结到利益相关主体的贡献上来。绩效棱柱模型的五个层面贯穿于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中,根据高等院校实际情况,每一个层面又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分解为许多具体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用计量指标来表示。由于模型五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由模型衍生出来的计量指标之间自然也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这五个层面的循环过程就构成了高等院校绩效评价的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高等院校的绩效棱柱模型框架

三、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等院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全面反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与贡献,因此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不仅包括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指标设计,还需要考虑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等。根据亨利?罗索夫斯基对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划分,我们对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设计:

1.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作为高校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教师希望可以得到学校的回报,如:工资、个人发展的空间以及学生、校方的尊重;行政主管们希望学校可以提供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如个人职位的提升;学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学校学习期间个人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学校为了满足第一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需要分别制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培养、培训战略计划。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具体的流程活动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比如定期为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组织行政人员进修等。在此流程中,学校还应该有相应的物资能力来保证这些流程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这一层的利益相关者中,教师为学校培养人才,行政主管管理学校日常活动,学生对学校进行宣传,这些贡献保障了学校的能力。

2.董事、校友和捐赠者。学校的董事、校友、捐赠者同样也是学校较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同样希望从学校获得较为可观的利益回报,如董事希望学校的财政收入较为可观,捐赠者希望他们捐赠的部门运转良好。因此,学校要满足他们的愿望,需要制定学校的部门管理计划、财务计划等等。接着,学校要任命相应的人员任职,具体进行部门运转流程管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董事为学校提供资金,校友宣传学校,捐赠者为学校捐赠资金、设备等等,这些贡献为学校的任职人员能力提供物质保障。

3.政府。我国政府作为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所有者,政府希望学校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促进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同时,学校要进行学科设置、专业设置等流程,以促进各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学校的师资力量要跟上,如博士点的数量、博士生导师的数量等等。另外,政府对高校资金的投入,保证了高校的师资能力。

4.市民、社区、媒体。这一层利益相关者,希望学校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学校要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求学校进行一些流程改进,以实现发展目标;另外学校除了要有自身的物资实力,还要有自己的品牌等软实力。这一层利益相关者们监督、支持、宣传学校,甚至为学校承担一些风险。

表1 基于绩效棱柱模型框架的高等院校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设定相应的具体指标。设置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利用绩效评价模型的维度对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化分级设定,采用以专家评分和群众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的数据,得到其评价分析结果。这样既可以对以往的工作绩效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又可以对今后的工作投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温素彬,黄浩岚.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绩效三棱镜的应用案例[J].会计研究.2009(4)

[2]姜英冰.绩效三棱柱模型:启示与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2(7)

[3]李志斌.绩效测量新发展:超越平衡计分卡[J].财会月刊(理论).2006(7)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迈克·肯尼尔利.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计分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棱柱相关者绩效评价
一个二阶椭圆混合问题的三棱柱元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纯位移线弹性方程Locking-Free非协调三棱柱单元的构造分析
立足概念,注重推理——以棱柱为例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空间垂直关系错解剖析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