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

2010-04-13 06:27李亚莉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症见方药胃脘

李亚莉,卫 坚

(陕西省蒲城县医院,陕西 蒲城 7155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由浅表性胃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其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所有胃炎中治疗最棘手的一种,其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尚有癌变的可能,应当积极治疗,但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8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病例全部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分别以胃痛、胃胀、嗳气、恶心、纳差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中男23例,女 35例;30岁~40岁10例,40岁~60岁27例,60岁~80岁21例;首次发病距就诊时间最短1 d,最长3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并作肝肾功能,血、尿淀粉酶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疾患。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医辨证施治。①中虚气滞型症见:胃脘胀满,痞塞不舒,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治法:补中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党参 15 g,白术 10 g,茯苓 12 g,甘草 5 g,黄芪 15 g,木香 8 g,砂仁 10 g,枳实 10 g,黄精 15 g,陈皮10 g。②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太息,大便不畅,常因情志因素而诱发,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陈皮 10 g,川芎 15 g,香附 15 g,白芍 20 g,枳壳10 g,柴胡 10 g,半夏 10 g,苏梗 10 g,元胡 10 g,郁金10 g,甘草5 g。③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唇干口燥,嘈杂似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润燥缓急。方药:沙参15 g,麦冬 10 g,玉竹 10 g,天花粉 15 g,白芍 15 g,元胡 10 g,玄参 10 g,石斛 10 g,百合 15 g,竹茹 10 g,炙草5 g。④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热疼痛,胸脘痞满,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饮食呆滞,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方药:黄连5 g,半夏10 g,瓜蒌15 g,苍术10 g,白术 10 g,陈皮 10 g,厚朴 10 g,黄芩 15 g,滑石15 g,茯苓 10 g,枳壳 10 g,佩兰 10 g,薏苡仁 20 g,甘草5 g。⑤气滞血瘀型症见:胃痛日久,疼痛为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宜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药:当归10 g,丹参15 g,生地 15 g,白芍 20 g,赤芍 15 g,川芎 15 g,桃仁 10 g,红花 10 g,砂仁 10 g,木香 8 g,五灵脂 10 g,蒲黄6 g。随症加减:如大便秘结,加郁李仁10 g,火麻仁12 g;食滞纳呆加神曲10 g,山楂15 g,鸡内金10 g;泛酸嘈杂加乌贼骨15 g,煅瓦楞15 g;胃脘灼痛甚者加蒲公英15 g;呕吐者加制半夏10 g,竹茹15 g;如有出血,加白及15 g,仙鹤草20 g;胃寒怕冷,加川椒5 g,炮附子10 g;胃痛甚者,加九香虫 9 g,元胡15 g;胃酸减少,加乌梅10 g。根据病人症状分型施治,因人制宜,灵活加减化裁,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约250 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根据个体情况可延长治疗时间或改为丸剂以巩固疗效。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胃镜复查正常,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胃镜复查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胃镜复查好转,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无效:胃镜复查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疗效观察

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复查胃镜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17例治愈,28例显效,8例好转,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3%。

4 典型病例

权某,男,36岁,农民,于2007年8月15日就诊。患者自诉2年来胃脘部反复疼痛不适,虽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但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刻下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太息,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时溏时结,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兼有脾胃虚弱。治宜补气健脾、疏肝和胃。处方:党参15 g,白术 10 g,茯苓 12 g,炙草 10 g,黄精 20 g,山药 30 g,柴胡 10 g,白芍 15 g,香附 15 g,川楝子 10 g,元胡 15 g,枳实 10 g,丹参 15 g,白花蛇舌草 20 g,黄芪20 g,莪术10 g。上方连服60余剂,后改为丸剂,继服,诸症消失,于2008年11月复查胃镜,结果示浅表性胃炎。继以丸药调治,以期彻底治愈。

5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反复发作,渐进发展所致。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饮酒吸烟、劳逸失常、药物损伤、体质虚弱、气候变化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为黏膜层发生炎症及纤维化,腺体广泛破坏,腺体损失半数以上,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灰白色,色调不均匀;黏膜变薄,皱壁变细,黏膜下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有时见不规则的颗粒或结节,为增生性改变,也可见散在片状糜烂、出血[1]。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补充胃酸及解痉止痛、促进胃肠蠕动等对症支持处理。

中医古籍无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名,根据其上腹部不适、疼痛、痞满、嗳气、纳差呕恶等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文献中 “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证候。病因多由饮食失节、七情失调致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常;或因年老体弱,大病久病,而致脾胃虚弱,纳运失司所致。病位在中焦脾胃,病因涉及寒、热、气、食、痰、湿、瘀,初病多以实为主,久病则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治疗胃病的关键在于使胃气润降,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此乃邪正交争,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虽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2]。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中分为5型,由于临床上各型往往错综互现,虚中有实,寒热夹杂,有气滞,有夹痰,有夹瘀,必须辨明主次,先后有序。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或补中行气,或调和肝胃,或清热化湿,或行气化瘀,灵活化裁,遣方用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芍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配合甘草协同抑制平滑肌运动而起到止痛、抗炎作用;黄芪、党参能够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组织再生;白花蛇舌草可抑制肠腺化生;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三棱、莪术有防癌变作用;丹参能使腺体萎缩得以逆转等[3]。由此可见,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疗效满意、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发扬继承,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李巧兰,高洁,董正华,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M].北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58-359.

[2]王永炎,杜怀棠,田德录.中国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1:116-117.

[3]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82-83.

猜你喜欢
症见方药胃脘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养咽止咳桑叶方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