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心绞痛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0-09-20 08:00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心绞痛发作病例

黄 诚

(湖南省司法警察总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7)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是常见的心身疾病,由于生物、心理、社会、个性等多种易患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形成[1-2],心肌暂时性或慢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并易伴心律失常或导致心肌梗死、心衰等。冠心病患者患病后心理特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临床中已有较多报道[3]。冠心病患者伴发的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和焦虑,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伴有严重抑郁和焦虑情绪使心绞痛发作机会显著增加,病死率与猝死率也会增加[4]。本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以了解心理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5例,女75例;年龄40岁~65 岁,平均(58.21±6.54)岁;平均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冠心病心绞痛型92例,心律失常型15例,心衰型5例,心肌梗死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采用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5]。排除心肌梗死发作期、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中重度高血压病及其他严重疾患。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100 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片75 mg,1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以认识干预:耐心倾听病人述说各种症状,以科学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以及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讲解缓解方法及其机制,耐心、细致地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释。情绪干预: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给患者讲解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和失望,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对症状改善者及时加以鼓励。收集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由专人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患者病情检查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找出疾病原因。根据不同个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一对一等交谈方式,通过询问患者家庭成员间关系、家庭经济来源、是否支持治疗,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健康教育干预方法:以小组学习讨论方式,每次30 min,3次/w,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实施。利用小册子、图片、幻灯片、实物,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如使用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预防心绞痛、心力衰竭发作的方法及处理措施。治疗期间除个别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服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外,均停服其他药物。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心电图等情况。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Ridit分析及t检验。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6]拟定。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段回升>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病例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0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两组病例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0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症状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研究发现,合并重型抑郁症的CHD患者其死亡率升高。对222名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后死亡率的调查,发现抑郁症使死亡率明显增高。回归分析显示,在对其他多个预测死亡率的因素进行控制后,仍发现抑郁症与18个月后心脏病死亡率高度相关[7]。冠心病患者多次发作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扰乱了内环境并使心理失去平衡,可严重影响病人的处事能力。最初由于濒死的恐怖,加之循环监护病房(ICU)的紧张气氛,如监护装置、输液管理、病友的病情发作、抢救及死亡都加重其焦虑反应。恢复期是因害怕复发而焦虑,由于体验到病情的严重而绝望,自尊受到威胁,反复思考心脏病后身体机能降低面临的职业危机、生活受限,前途受到影响,内心极度紧张,少言、淡漠、失眠,否认患病现实,自尊心受挫,产生抑郁情绪等反应,都可加重恶化病情。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治躯体疾病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其伴发的情绪障碍的识别而只用常规治疗。且伴有情绪障碍的冠心病患者,可增加躯体主诉,夸大症状;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因此,应重视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增强病人对内科疾病的适应能力,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促进疾病康复。

[1]于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0.

[2]侯永梅.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 358-2 359.

[3]杨文华,刘春花.冠心病病人心理行为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6,4(4):1 049.

[4]杨菊贤,许左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25(4):261-263.

[5]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JDK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HLI[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1-45.

[7]Frasure-Smith N,Lesperanee F,Talajic M. Depression and 18-month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8,97(3):708.

猜你喜欢
心绞痛发作病例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病例”和“病历”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