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 丽 芹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汉英新闻标题中隐喻特点的比较研究
綦 丽 芹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简洁、醒目是汉英新闻标题的特点,隐喻更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这一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新闻的作者往往通过隐喻将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映射,从而达到让人关注该新闻事件的目的。汉英新闻标题中多用暗喻,喻体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具体的认知操作上又有所不同。文章从动词隐喻成分的处理、隐喻要素的组成方式和汉英语言特点对隐喻运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新闻标题;隐喻;认知语言学;汉语;英语
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莱考夫 (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说,隐喻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概念系统、思考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说都是隐喻性的。[1]8我们知道,语言是我们对自己所置身的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状态的表达和传递。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其从本质上说也是隐喻性的。新闻标题也不例外。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眉目。一则新闻仅有引人注目的事实还不够,还必须配上一条好的标题,才能令读者耳目一新、一见钟情,激发阅读新闻内容的兴趣”。[2]不仅如此,在新闻标题中“恰当使用隐喻可大大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有力提高语言语句表达的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隐晦性、诗意性,可给人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感觉”,[3]423因而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在面对大量的新闻时对有此类标题的新闻情有独钟。
汉英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汉英语新闻标题中所使用的隐喻有什么异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国内的有《文汇报》、《扬子晚报》和《新华日报》,国外的 (以美国的为代表)则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为对象,并对 2009年 9月 3号到 5号发行的报纸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笔者从每份报纸中选出了 4个标题,也就是总共 24个标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汉英隐喻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所选的标题①正文中新闻标题的编号与此处所列报纸中新闻标题的顺序号相对应,其中下划线表示标题中含有隐喻的部分,含有两个隐喻的标题在其后的括号中另行标出。如下 (24例):
《文汇报》(2009年 9月 4号)
[1]“行动炸弹”为何频频伤人
[2]国产电视剧出现“井喷”
[3]“山寨剧”,从流星雨到雷阵雨 (2个隐喻)
[4]食品广告加上 5道“紧箍咒”《扬子晚报》(2009年 9月 5号)
[5]纵贯线一起创作像玩拼图(2个隐喻)
[6]美丽姑娘摔成“菜花耳”
[7]星系间也演“弱肉强食”
[8]南京这两天是典型“枣核天”《新华日报》(2009年 9月 3号)
[9]“刀具大王 ”宝刀不老
[10]“中华第一绳”越拧越神
[11]一款洋手机为何单枪匹马叫板两巨头
[12]汽车以旧换新,猛药还是良药New York Tim es(《纽约时报 》,2009年 9月 4号 )
[13]President ShakesUp South Korean Cabinet
[14]China and India Dispute Enclave On Edgeo f Tibet
[15]For Poor,Firefighters Are Health Care Brigade
[16]Bernanke:Greenback’s New Father(2个隐喻)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2009年9月 4号 )
[17]Letting “Moonlight”shine
[18]Rachel Alexandra Crashes Through the Glass Ceiling
[19]Gates MayBe Open ToTroop Increase
[20]The UnwittingBirthplaceof the“Death Panel”Myth USA Today《(今日美国》)(2009年9月3号)
[21]Prospect of Karzai win sparks threat of unrest
[22]Not every nation can export its way to recovery
[23]Europe gains an edgein axmystery
[24]Rest stops get‘green ’facelifts(2个隐喻)
F.Ungerer和 H.J.Schmid在《认知语言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说“对抽象想象的认知模式确实存在于基本经验中,因此是语言经验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具体的范畴”(比如说“山脚”一词),“隐喻只不过是一种指称事物的很方便和很经济的方式”。[4]126-127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认为,概念结构有很多模式,映射是其中的一种,而隐喻又是映射的一种。而概念结构的基础是经过人类的活动而获得的经验。那么隐喻的形成也必然是基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5]78通过对这 24个汉英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所以醒目、简洁又并不使人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激活人们已有的认知体验,从而使人们对新发生的事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6]美丽姑娘摔成“菜花耳”(《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8]南京这两天是典型“枣核天”(《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17]Letting “Moonlight”shine(《华盛顿邮报 》,2009年 9月 4号 )
[21]Prospect of Karzai win sparks threat of unrest(《今日美国 》,2009年 9月 3号 )
所选的汉语新闻标题善于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映射到要谈的陌生事物,从而使人们对陌生事物通过认知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6]中的“菜花”是常见的一种蔬菜。而如果美丽的姑娘有一对如菜花般的耳朵,人们马上就会对菜花的粗糙褶皱和颜色之白产生认知映射,由此想到姑娘们的耳朵已不再光滑细腻。其实姑娘们在屡次的摔打训练后,耳朵已严重“钙化”,颜色形状均与常人不同。把耳朵和“菜花”联系起来,让人在看见或食用此蔬菜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这则标题和其中的内容,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8]中的“枣核”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其典型特征是中间大、两头小,如果用来形容天气,就是指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而且相差特别大。用“枣核”这一具体事物来指抽象概念“天气”,明白易懂,给人印象深刻。
如汉语新闻标题一样,所选的英语新闻标题也有上述特点。[17]中 ,“moonlight”会“shine”这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 ,但是要“let”it shine就有意思了 ;“Moonlight”加上了引号,让人难免要考虑一下。阅读正文后知道,“M oonlight”是编剧哈罗德·品特的剧作《月光》。该剧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作者希望该剧能在影院放射出其独特的光芒。“Shine”用在这里,既可以与实际上的月光相联系,又有光芒四射、受人欢迎的意思,本义与隐喻义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是“妙”极。而其他的标题都与人们熟悉的事物相关,或是生活的、艺术的、科普的、工业的,都是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易于引发人们联想、给人深刻印象的事物或道理。[21]中的“spark”的本意是“火花、火星”的意思,其特点是从一个燃烧源不断向外飞溅。该则新闻标题中的“spark”用作动词,表示“引起、激发”的意思,但是英文读者很容易由“spark”的本意通过已有的认知体验映射到当时的情景,即:在 2009年 8月的阿富汗大选中,现任总统卡尔扎伊在已统计的选票总数的 60%中支持率为 47.2%,大大领先支持率仅为 32.6%的竞争对手阿卜杜拉。如果全部统计完毕,卡尔扎伊获胜无疑,而这对反对派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次选举的目前结果就像一个爆炸源,火星不断地向外冒,刺激着反对派的神经,使他们感到不安和威胁。一个“spark”把这种情景简洁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新闻标题是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具体应用。而“就语言运用而言,离不开一系列的语用先设……,作为言语活动一部分的隐喻性言语,自然也离不开众多语用先设因素的影响制约”。这些语用先设包括语言上的,也包括文化、生活常识和背景方面的,汉语和英语都不例外。[6]这说明,在此基础上读者与作者共同获得的认知是汉语和英语表达的内容得以被正确理解的前提。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只表示暗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但莱考夫在 2003年发表的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说:“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的……,隐喻让我们用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的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许多主题,从最普通的事情到最深奥的科学理论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7]202-251这说明,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的范围大大拓宽了,即凡是能使人们从一种相对具体或有高度组织的事物联想到相对抽象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的语句都可以称为隐喻。蓝纯 (2005)也指出:“从本质上说,隐喻不是语言现象,而是认知工具……,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结构相对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8]122她所说的始源概念其实就是指相对具体或有高度组织的事物,与之相反,目标概念指相对抽象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而前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相对而言,后者则是人们相对比较陌生的。人们习惯用已知的认知体验去映射新体验到的或新认识到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关于某种特征的联系,产生从“熟悉”的事物向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映射过程。而成功完成这一映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出来,一个隐喻就产生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论是传统意义上出现比喻词的“明喻”、没有比喻词的“暗喻”,还是用整体代替部分或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借喻”(也可称之为“转喻”或“借代”),抑或用事物的某一特征代替该事物的提喻,都属于“隐喻”的范畴。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仍采用传统名称,即明喻、暗喻、借喻和提喻,来对汉英新闻标题中隐喻运用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汉英各 12个新闻标题中 14个隐喻的类别进行分析统计,笔者发现,在汉语新闻标题中的暗喻有 11个,占汉语隐喻总数的 78.57%,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暗喻有 13个,占英语隐喻总数的 92.86%。这个统计表明,暗喻在含有隐喻的新闻标题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比如:
[4]食品广告加上 5道“紧箍咒 ”(《文汇报 》,2009年 9月 4号 )
[13]President ShakesUpSouth Korean Cabinet(《纽约时报 》,2009年 9月 4号)
[4]中的“紧箍咒”来源于《西游记》,是唐僧制服孙悟空的咒语,由于它能使孙悟空头上的金箍收紧,头痛欲裂,从而使孙悟空服服帖帖。这样,“紧箍咒”就引申成了束缚人的东西。[13]中的“shake up”的本意是“猛摇,摇匀”,“up”在这里起着加强词义的作用,因此整个结构非常动感。这个词组现在引申为“重新分配,重组 (内阁)”。该新闻讲述的是韩国总统李明博迅速撤换与他意见不一的总理和国防部长一事。在这里,“shake up”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该内阁的变动之大、变化之快。与之相比较,常用词“reshuffle”(意思是“重新洗牌,改组”)则不具有这种效果。
虽然暗喻在隐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其他类型隐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例如下述标题:
[5]纵贯线一起创作像玩拼图(《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9]“刀具大王 ”宝刀不老 (《新华日报 》,2009年 9月 3号 )
[10]“中华第一绳”越拧越神(《新华日报 》,2009年 9月 3号 )
[16]Bernanke:Greenback’s New Father(《纽约时报 》,2009年 9月 4号 )
以上四例中,除 [9]中的“宝刀”为提喻,指“刀具大王”的技艺外,其余三例中的明喻、借喻和提喻都与暗喻一起使用。[5]和 [16]中有两个隐喻。[5]中的“纵贯线”为暗喻,指台湾的四大歌手,紧接着是一个含有“像”的明喻。[16]中,“Greenback”代指美元,因为美元的背面是绿色的,为提喻,后面的“Father”指美联储主席,显而易见是暗喻。[10]整体上为暗喻。由周建松所造的绳子的水平之高喻周建松的造绳技术之精湛,属于借喻范畴,进而以该杰出员工的不断成长喻指企业法尔胜的不断发展壮大,属于暗喻范畴。
王寅 (2006)认为一个隐喻应当由四大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底和喻词。[3]469但是这 4个组成部分是不可能在一个隐喻中同时出现的,否则隐喻就不再是“隐”喻,而成为“啰嗦之语”。本体指需要反映的事物,喻体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和反映本体的事物。为了引起新奇的感觉,人们往往对本体避而不谈,而转而用喻体代替本体。一方面喻体的特征可以折射到本体,另一方面会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因为喻体的某些特征已为人们所认同。好的新闻标题在这方面往往是下足了功夫。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在新闻标题中,一般只出现喻体,本体出现的频率比较小,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新闻标题都有此特点。通过对这 24个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要素进行统计发现,绝大部分隐喻只有喻体,而其他三个要素缺失。具体地说,在汉语新闻标题中只有喻体的隐喻有 9个,占总数的 64.29%,英语新闻标题中有 12个,占总数的 85.71%。例如:
[11]一款洋手机为何单枪匹马叫板两巨头 (《新华日报 》,2009年 9月 3号 )
[21]Prospect of Karzai win sparksthreat of unrest(《今日美国 》,2009年 9月 3号)
因为新闻标题中的绝大部分隐喻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暗喻”范畴,即用人们所比较熟悉的事物乙来说明要表述的事物甲,而省略“像”、“似的”之类的喻词,或者用“是”等喻词,或者干脆不用。而新闻标题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并试图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以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所以本体出现的几率就很小了,这样喻词的出现也就没必要了,特别是动词隐喻,喻词的出现更不可能。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动词隐喻的范畴。[11]中的“叫板”运用戏曲中的词汇表明这款洋手机 (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3G技术制造)的气焰如何嚣张;[21]运用“spark”这个很有动感的词语表明,如果卡尔扎伊获胜,骚动威胁将有一触即发之势。这种“隐”在语言之下的东西就是“喻底”,它的出现更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汉英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要素不可能同时出现,但是出现两个要素的情况还是有的。在这一点上,汉语和英语的表现又不完全相同。
通过对所选汉英新闻标题的研究发现,名词喻体在两种语言的新闻标题中都占了很大比重,表现为汉语的名词喻体有 9个,占总数的 64129%,而英语的相对低一些,有 7个,占总数的 50%。这些名词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宾语或补语。其次动词 (不包括动词短语)也在两种语言的标题中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基本上都作谓语。另外在英语中还有一例形容词喻体。但是有一些含有动词的隐喻语句在汉英新闻标题中所作的成分却不尽相同。
首先看一下汉语新闻标题对含有动词的短句及短语的处理。例如:
[2]国产电视剧出现“井喷 ”(《文汇报 》,2009年 9月 4号 )
[7]星系间也演“弱肉强食”(《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10]“中华第一绳 ”越拧越神(《新华日报 》,2009年 9月 3号 )
[2]中的“井喷”原来的结构为主语 +谓语动词,而在此句中位于“出现”这一动词后面,所作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成了宾语,意为“井喷这一现象”。[7]中的成语“弱肉强食”本为有主谓成分的“小短句”,而用在动词“演”的后面,成了宾语,意为“弱肉强食的法则”。[10]是整句为喻体,这与其他标题只有部分语句为喻体的情况有所不同,是一个特例。通过[2]和 [7]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词短句在用作新闻标题的隐喻语句时,成分可以发生变化,特别是转化为省略了后面“的”+表示性质名词的宾语,以保持新闻标题的简洁醒目。
英语新闻标题中短句或短语的运用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请看以下例句。
[19]Gates May Be Open ToTroop Increase(《华盛顿邮报》,2009年 9月 4号)
[22]Not every nation can export its way to recovery(《今日美国 》,2009年 9月 3号 )
[23]Europe gains an edgein ax mystery(《今日美国 》,2009年 9月 3号 )
经仔细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此三例中的隐喻部分在文中所作的成分与原先所作的成分并没有差别。只不过[22]中的“export sth.to a country or area”被“偷梁换柱 ”,变成了“export itsway to recovery”。[19]和 [23]中的短句和短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其巧妙运用之处就在于,它们与文章内容相联系,因而产生新奇的隐喻含义。
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汉语是一种分析型的表意语言,重意义 (词序)而轻词性,因而词性变化较为灵活。在句子中,即使一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 (同时也有词序上的调整),句子的含义仍然很容易让人理解。英语是一种由综合型语言演变而成的分析语,其在用词序来表达意义的同时,又带有综合型语言的某些特征。因此,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作用与变化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标记。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中的结构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
在第三部分的第二个方面,笔者讨论了隐喻要素及喻体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高频率。但是并非所有的隐喻都出现喻体,也并非所有的喻体都单独出现。而这种情况在汉英新闻标题中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5]和[15]中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了。
请看新闻标题中本体和喻体运用特别的例子。
[1]“行动炸弹 ”为何频频伤人 (《文汇报 》,2009年 9月 4号 )
[3]“山寨剧”,从流星雨到雷阵雨(《文汇报》,2009年 9月 4号 )
[6]美丽姑娘摔成“菜花耳” (《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8]南京这两天是典型“枣核天”(《扬子晚报 》,2009年 9月 5号 )
[22]Not every nation can export its way to recovery (《今日美国 》,2009年 9月 3号)
列出的句子中汉语为 4句,而英语只有 1句,数量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语对除暗喻外的其他隐喻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4则汉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从整体上说都属于暗喻的范畴,即不仅出现喻体,而且本体或部分特征也出同时出现。[1]中的“行动炸弹”是指开的太快以至于给行人或小汽车造成隐患的大卡车,“行动”一词表明了本体的部分特征,而“山寨剧”、“菜花耳”和“枣核天”中的前半部分为喻体,后面的一个字为本体,前面的喻体部分表明了后面本体部分的性质。而通过对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统计发现,除 [22]只出现本体,[5]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外,其余的基本上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体连在一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汉语的定语在前面,所以喻体可以用来修饰本体,特别是名词本体,如 [3]、[6]和 [8]。同时本体的特征也可以作为喻体的修饰语,使其更容易理解,如[1]。但是英语中的定语很多是“of”结构,用在新闻标题中显得啰嗦,不够直接,而英语灵活的句型结构容易让人引发联想,从而创作出[22]这样的标题。可谓中英文标题各有千秋。
隐喻的运用与语言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何南林(2008)在《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一书中曾引用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霍凯特的话,认为“英语常式句子的核心是主谓结构体”,而汉语的常句式通常“由话题和说明两部分构成,所以汉语的句子可以像中国的套盒那样在主谓式里面包含主谓式”。[9]497-498汉语语言的这一特点既容易使新闻标题醒目、吸引人,又容易在音韵上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比如[3]这则标题并没有严格的主谓宾,只出现了三个关键词“山寨剧”、“流星雨”和“雷阵雨”,并且后面的两个词语用“从……到……”这一连接词连接,非常工整,同时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在有限的文字中去体味文字之外的诸多内容,比如下句。
[12]汽车以旧换新,猛药还是良药(《新华日报 》,2009年 9月 3号)
该标题前后字数相同,读来抑扬顿挫,富有美感。“猛药”(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和“良药”(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措施)对比,很容易让人引发联想,符合新闻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
相对于汉语“词义严谨、涵义窄、变化少、对上下文依赖性小”,英语具有“词义灵活、涵义广、变化多、对上下文依赖性大”[10]的特点。正是英语的这一特点为英语中的新闻标题开辟了广阔的产生新奇隐喻的空间。比如[17]、[19]和 [23],把剧本“moonlight”与“shine”结合在一起,国防部长“Gates”和“may be open to”组合起来,“edge”和 ax相对应,让人不得不佩服新闻标题作者的“生花妙笔”。这也正是英语语言的特点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体现。
本文结合实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隐喻来自人们的基本认知体验来这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接着阐述了汉语和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运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汉英新闻标题中都用了较多的暗喻,喻体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同时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别也体现在汉英新闻隐喻对两种语言操控的不同上。汉语中由于善用偏正结构,本体和喻体为一个词的现象比较常见,而英语短语的“造短句”的灵活性,也可以使其“零部件”发生某些变动而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而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别也导致了其对短句转为词汇的变动上的差别。新闻标题讲求简洁明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这方面汉语和英语的内在语言特点也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表现为汉语的隐喻标题简洁明快、灵活性强,读起来抑扬顿挫,而英语的是巧妙联系、一语双关,让人看后不禁赞叹标题之“妙”。所以,汉语和英语新闻标题的隐喻运用是异中有同,各有千秋。在新闻标题中恰当运用隐喻,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目的。
[1]La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80.
[2]周明强,付伊.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 [J].修辞学习,2004,(5).
[3]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5).
[7]La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ofMetaphor[J].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8]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9]何南林.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0]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J].外国语,1990,(3).
G212.2
A
1672-0040(2010)01-0088-05
2009-09-26
綦丽芹 (1982—),女,山东高密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研究。
(责任编辑 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