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2010-04-12 16:51王海燕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隐性物质

王海燕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王海燕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论述了大学校园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载体所具有的潜隐性、弥散性等特点。指出它以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潜移默化的独特教育方式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传播渗透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同化人格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大学校园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环境;教育功能;隐性教育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论断,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加拿大教授斯蒂·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写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往往关注学校正规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忽视了大学生每天生活的校园环境给学生的潜在教育功能。校园环境是一所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载体,它对人思想感情、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把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表象将有效地规范、引导、激励着受教育者的行为,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隐性课程功能。

一、校园环境的育人特点

1.潜隐性

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语言”,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常常意识不到其存在。它主要利用人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点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1]。校园环境对人产生影响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说它隐蔽,不是说它真的藏匿起来,而是说校园环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易被觉察。校园环境往往以朦胧的姿态、感性的形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通过广泛而持久的渗透浸染,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2],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积月累中心理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3]。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隐性教育方式,是校园环境育人的典型特点。

2.弥散性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它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随时随地释放出教育的能量。从校园设计到校园建筑,从校园绿化到室内设施……这一切都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存在形式是松散的,对学生的影响不如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校园环境与学校正式课程比较,其育人的各种因素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松散地组合在一起,并以独特的方式“弥散”在整个时间和空间之中,涵盖范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二、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

1.陶冶健康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校园物质空间环境具有文字的属性,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

大学物质空间环境中的校园建筑、设施、布局、美化、绿化、园林艺术、主题雕塑等各种物化形态,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如果长期置身于高雅整洁的环境之中,将自然而然升华起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4]。例如,旷达深邃的校园布局、新型典雅的空间组合、层次变化的整体构思,将使人胸襟宽广、气度恢宏;四季常青、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将使人心旷神怡、神情舒展;高大的树木、别致的花坛、娴静的草坪,将营造出幽雅清爽、怡人恬静的校园氛围。这种规范、整齐、端庄、秀丽的校园环境所折射出的典雅风格,将沉淀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大学生将对学习和生活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坚定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同时,审美化的校园建筑设计,可以使学生积累美的感性认识;艺术化的校园绿化,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性情;秩序井然的校园陈设,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审视能力和评判能力。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点与面的结合、色彩搭配的和谐可产生持久的美感。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之中,可以充分积累美的观念,加深对美的理解,在心里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2.传播多种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部立体多彩、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还能为知识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育人方式上看,文化素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积淀,它的形成靠的是修养功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和环境的陶冶。例如,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书籍渲染出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氛围;伟人画像的悬挂、名人名言的张贴,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位;自然标本、机械模型、科技图片的展览等,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展示他们的才能,又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引申。同时,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它储存的信息量无所不容,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伦理的、美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是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可以说,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是陶冶之源,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5]。学生从物质环境中领会出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掌握到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其态度、情感、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同化人格内涵,提升物质文化品位

物质空间环境具有形象同化的作用。大学生长期置身于幽雅、宁静、整洁、清爽的校园环境之中,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装点校园、教室,会使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清醒地意识到所处的环境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认识与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6]。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的走廊、教室,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启迪了受教育者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高尚。此外,校园中景物散发的气息,也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感染着内心的情感。例如,见到青松,会使人向往它的坚强高洁;见到青竹,会使人颂扬它的虚怀若谷;见到荷花,会使人赞叹它的出污泥而不染……通过这些意象的累积,将在学生心中演化成一种高深的涵养、宽阔的胸怀、乐观的情绪,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内涵。

物质空间环境体现出大学的物质文化品位,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应当说,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而这些环境的文化蕴涵在于,这些环境都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任何人在造物上都蕴涵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情感等精神内容。当我们进入某一所大学时,首先会通过这所学校的建筑、花木、草坪、园林、亭子、雕塑等物质空间环境,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文化氛围。这是由于校园内的景物,都是物化了的作品,不是陈设的自然现象,而是再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学校精神、学校思想及时代风采,把物质的东西赋予了人的精神世界,赋予了学校的传统、校风、大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物质空间环境在学生心灵上“引起特异的感觉,”即精神的“愉快”,以及主要由“凭吊”遗迹、目接“兴衰”所激起的文化的“感慨”,给人以精神性的文化熏陶与濡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物质文化品位。

校园环境是以隐性课程形式参与教育全过程的一种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它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等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着教育。所以,大学要充分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把创建、改造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园环境的营建与完善对受教育者实施潜在教育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吴国宏,李其维.内隐学习的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10,16.

[2]陈寒,曾玉君.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性反思[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11-13.

[3]Destrebecqz A A.Cleeremans Temporal Effects in Sequence Learning[C].In Jinenez,L(Ed),Attention and implict Leaning,John Ben jamins,2003:81-213.

[4]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5-116.

[5]仇中海.论大学物质文化的特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9):72.

[6]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27-29.

Recessive Education Function in College Campus Environment

WANG Hai-yan
(Normal College of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College campus environment,as a silent teaching carrier,is a recessive course to educate student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nt and diffuse to cultivate students’emotion subtly,improve aesthetic,transform knowledge,develop complex quality,assimilate personality connotation and raise cultural taste with its special education mode which cannot be replaced.It plays immense potenti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grown-up of the students and places its special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overall qualities.

campus environment;educational function;recessive education

G 40-058

A

1008-3863(2010)02-0023-03

2009-12-28

王海燕(1974-),女,山东诸城人,沈阳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鲁茗】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隐性物质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