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芬
(1沈阳师范大学2006级教育硕士;2江苏省金坛市第一中学 江苏 金坛 213200)
2009年5月4日,常州市教育厅下发《关于严格规范高中办学行为切实减轻高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不言而喻: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天性、人性得以释放,全方面、多角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素养,增强学生能力。但是减负不是减去学生所有的负担,而是将学生的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只有适当合理的负担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增效就是在恒定课时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做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增效是减负的终极归宿。
到底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先从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入手。
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课堂留白,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思路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当今的不少课堂教学还定位在:“给予”,一切利和弊都源于此。笔者认为在当今学校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表面形式多,实际收效少。我听过很多课,时常会感受到一些公开课存在花架子现象,主要表现在:目标层次浅,讨论得热闹却不深入,关键问题得不到解决;评价过于表面化等。如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过于简单,例如“答得很好”,“好极了”,“你真棒”,忽视了对解答问题的过程分析;②陈述知识多,挖掘内涵少。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让学生练习做的很多,以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却在对学生练习中暴露的问题缺少深入的分析或点评;③面面俱到,重点难点不突出。如有的老师大量地做实验,但对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误差分析地不透彻,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④教师给予多,学生获取少。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与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有的教师课堂上讲的滔滔不绝,但是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似懂非懂;⑤依赖投影多,板书分析少。如用课件演示实验而不动手做实验,用课件演示解题过程而不是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书写,用投影代替必要的口头表达等。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的交流过程,在化学课堂上,这个过程应体现对化学问题的探索性、师生或生生间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的取向、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都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笔者认为教学的本质应为“获取”。评价一堂课的质量,不是看教师传授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不应该只看表面的效果,更要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过程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应该只看即时的回报,更要看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无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陪伴之下,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实验技能,学会做事,在学知识和学做事中潜移默化地学做人。
1.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舵”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
(1)强化知识与技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应抓住有机结构(官能团)与性质、反应类型、有机合成、有机推断、同分异构体、反应式书写等技能训练。可选择不同类别的有机代表物如甲烷、乙烯、乙炔、2-甲基-1,3-丁二烯、甲苯、乙醇、二元醇、对甲苯酚、典型的醛、典型的卤代烃和酯等,通过代表物的学习掌握同类物质的性质,为学生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2)注重过程与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尊重学生知识的生长过程。
例如:今有2H2+O2=2H2O反应,构成了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该电池以H2为燃料,O2为氧化剂,用稀硫酸作为电解质,电极反应方程式为:负极反应为_____,正极反应为____________。
解析:通H2的电极为负极,通O2的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分别为:
负极:2H2-4e-=4H+,正极:O2+4H++4e-=2H2O
变式(1):将题干中“稀硫酸”改为“质子交换膜(固体电解质),它允许氢离子在其间通过”,其他不变。
变式(2):将题干中“稀硫酸”改为“75%的KOH溶液”,其他不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去体验收获,检查学生自我知识生长过程及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以自身的投入态度和情感体验感染和调动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品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2.备好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1)备客体——知识、练习、教材、资料。不仅要把教材知识点结构化,更要挖掘隐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思路和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把教学内容从各个环节上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金钥匙,“问题”是探究、合作、讨论的具体切入点,一个在“问题”中推进的课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好课,“问题”应围绕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展开,设计的“问题”应力求层次化。
(2)备主体——学生。教师施教时要有的放矢,就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素质水平、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习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
3.上好课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1)教师的个人魅力。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让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教师应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应倡导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灵活地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简明清晰。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抑扬顿挫,最好还要有一副具有亲合力的表情。例如近年来,我在南师附中听过几节课,颇有感触:他们的教师上课时不但肢体语言恰当而丰富,而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他们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很有耐性。而有的学校的少数教师上课时还借助助讲器 (当然有个别嗓子不好的例外),助讲器里的声音都发生了变话,变得很不自然,有的教师把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慢条斯理的“满堂灌”等。像这样的课堂教学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2)巧妙设问诱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要完全用“提问”来替代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问题,对重要的、关键的问题,应尽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及小组讨论,不要总是教师自问自答,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深刻。我在一次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在CaCl2溶液中通入SO2能否发生反应?如果能,会有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后,我让学生举手表态,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能发生反应。接着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把SO2通入CaCl2溶液中结果发现无沉淀生成,说明没发生反应。观察实验后,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让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我作分析和总结。
教师不要轻易对答不出或答不对问题的学生“喊停”,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另外让学生“错下去”就更能发现问题,然后及时作纠正,变坏事为好事。还有就是教师不要在一节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不离开讲台,而应该多走下讲台到进学生中间。这样的做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有形和无形的距离,教师也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
(3)努力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潜在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笔者认为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化学教师要打造自己的形象。其次要上好开学第一课,不要把绪言上成抽象、无味的理论课,否则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开始就受到冲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两三个有趣的小实验来激起学习兴趣的火花。再次,平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有机会多和他们谈天说地。这样可让学生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愿意亲近你,喜欢上你的课,这也算爱屋及乌,这样教师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还有就是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化学课的特点,做好实验,多举有用且有趣的例子,多联系生活、生产等,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位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
4.及时巩固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及时巩固包括学生作业的及时完成和师对生的及时检查。就教师而言,“减负”只是还教育的本来面目,绝不能淡化教育质量。虽然不再是沉重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但并不反对合理的课业负担和必要的文化测试,以及正常的基本技能训练。就学生而言,它不再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一些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条和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灵活运用那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新问题。作业既是“减负”的一个方面,又是巩固所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留作业不能简单化,要根据课堂重点精选练习题。以一节课为例,留或不留,应以学生“会”或“不会”为标尺。某个训练项目,如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已经彻底掌握,就不再留课后作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有过一定的基本训练,但还不能达到彻底的掌握,还需加强巩固,那么这个训练项目就得留适量的作业(以学生彻底掌握为标准)。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强烈的好奇心和做事缺乏持久性的特点伴随其成长。此时我们的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在他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必要的监控。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这就是其中的解惑,通过作业检查及时解答疑惑、及时提醒学生完善所学知识,在次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减负增效”是系统工程,在“减负”的背景下只有在课前定好位、备好课、上好课、课后及时巩固,才可能使减负增效的工作落到实处。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云生.化学课堂设计的理念与要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家征.选择有效反馈训练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2009(09)
[5] 靳萍.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2009(05)
[6] 张林树.浅析教学活动的艺术神韵[J].中国体卫教育论坛,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