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琴
(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007)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指在自然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掌握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在此领域里,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本文只从二语习得之核心理论---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出发,谈谈其与英语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就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这是当今二语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输入假说”向人们解释了语言习得(Acquisition)是如何发生的。该假说认为:(1)从i阶段(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能力)发展到i+1阶段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能理解含有i+1的输入。此处的理解是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2)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于现阶段语言能力的语言(i+1),就可以习得新的语言结构;(3)当交际成功时,即输入可理解时,i+1就会自动进入现阶段的语言能力;(4)当习得者通过理解输入达到一定语言能力时,话语能力自然产生。Krashen认为习得是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基础上形成的,交际成功就意味着输入可以理解。
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比他现有水平更高一点的语言输入”。“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则他理解的输入就为“i+1”,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突破其现有的水平。换言之,如果输入仅仅相当于习得者现有水平,或者超出他们现有水平太多,都算不上是合理的输入。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对于即将使用的教材要严格挑选,确保达到最佳的输入效果。如果所选材料过于简单,那么输入就是i,等同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学生不会从中学到新的知识,上课时不会产生新的兴奋点,无法提高学生水平,并且有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反之,如果所选材料过难,即输入为i+2甚至i+3,学生又会觉得所学知识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理解能力范围,上课时对于老师所讲内容不知所云,无法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从而带来消极的学习态度。
由此可见,“1”的把握度很关键,在输入假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注意教学材料的选择,增加可理解的、有趣的或相关联的语言输入。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从而对所选教学材料的难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适当地添加和删减一些内容,比如信息量少,内容过于简单时,对所讲内容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对于超出学生可接受范围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将其删除,无需讲解,做无用功。输入除了要可理解(comprehensible)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趣或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因为一些研究表明虽然课堂的输入是可理解的,但最终学习成效却并不显著,这是由于输入缺乏趣味性或关联性,与现在学生的环境,心理,兴趣所在严重脱钩,难以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除了对教学材料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之外,还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讲授风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量做到幽默风趣,克服死板。
(二)增加对第二语言文化的输入。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课堂太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的输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应该不仅仅在于学习语言本身,还应包括学习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社会风情、宗教、习俗等等。但由于受教材文化含量与教师自身社会文化能力的限制,课堂输入的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有些教师仅在导入环节依照教学参考书进行一点文化背景介绍,而在之后的教学中又回到主要强调语言本身及其语法作用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结果仍是语言符号,没有真正体会到语言所蕴涵的丰富异国文化因素。成功的语言教师可以把语言的教授融合到对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创造环境以此增加输入。其一,自然环境。如何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主观上的自然环境除了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如一改以往单一的课堂教授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原声外语影片或课件,使课堂集视、听、说于一体,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课堂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教室布置,比如,可以在后墙开设“英语角”,介绍一些西方语言文化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营造环境,让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氛围。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地道的语言表达外,在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甚至衣着仪表等方面如果能更多地模仿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习惯,也在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半真实的环境。
其二,情感环境。这里所讲的情感环境即和谐的、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习得除了语言输入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情感因素。有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师生互相尊重,禁止使用批评或中伤性语言,过多消极的批评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适当表扬学生是教师用来鼓励学生最常用的策略。同时将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归功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强调他们进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潜力和希望。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将学生所写的精彩句子挑出来讲评并说明值得表扬的原因;在口语课上,教师不宜直接打断学生,将错误统一纠正,尽量先让学生表达完毕,最后点评。另外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并争取将学生的学习焦虑降低到最小限度。语言焦虑多出现在听写、测试和口语训练上,教师可通过互助合作式学习,如小组活动、游戏等改善学生的焦虑。互助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共同努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同,互助合作学习更能鼓励害羞的学生展示自我,特别是同伴的鼓励对提高他们的自信有很大的帮助。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可以随时得到同伴的帮助并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努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鼓励更多的互助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尤其是那些内向的学生的自信和动力。
二语习得研究提出的理论很多,本文仅仅涉及了“输入假说”这一理论,这是最优输入的保证。学习二语习得理论知识,不但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能力水平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英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1]姚凤华.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9-41.
[2]马艳莹,郑玉琪.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现代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45-246.
[3]卢秀丽.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应用 [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1):36-39.
[4]http://www.e-l-e.net.cn/jiaoyan/jxzhidao/jxfangfa/200808/14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