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分析

2010-04-10 09:29冯爱云冯国群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拉花民间舞蹈河北

冯爱云,冯国群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2.石家庄学院,石家庄 050016)

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分析

冯爱云1,冯国群2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2.石家庄学院,石家庄 050016)

从探究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入手,以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和徐水舞狮为代表,分析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北民间舞蹈自娱、观赏、健美、教育、交易、广告等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河北民间舞蹈;文化意象;社会功能

河北素有北方汉族民族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十分盛行,且蕴藏丰富,种类多达150多种;其体裁分布和形式特点与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语言风格、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大部分民间舞蹈是在当地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如拉花、高跷、小车会、旱船、狮舞、秧歌、肩舞、花棍、霸王鞭、花猩虎等,一般在春节和庙会活动中表演,或出现在各种风俗仪式上。许多舞蹈不仅在河北,在全国也广为流传。《放风筝》、《拉花》、《四季歌》、《茉莉花》等都是较有影响的优秀民间舞蹈,特别是昌黎地秧歌“跑驴”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乃至国际获奖,对世界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2006年,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和徐水狮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功能突出,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使其在具有北方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之外,更具有燕赵民间艺术的特殊风采。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普及,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民间舞蹈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与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旨在揭示河北民间舞蹈的全貌和特质。

1 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探究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北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造就了河北复杂多样的文化风格,其地域民风往往难以确切地描述。河北民间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多源与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而来的,其之所以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象,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1.1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河北省背倚高原、面向海洋、围绕京津,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既有渤海之滨漫长的海岸线,又有连绵起伏的太行山麓;既有塞北的高原,又有海河两岸广阔的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河北民间舞蹈及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摇篮。例如地处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气候寒冷,当地民间舞蹈最初不过是人们用于在寒冷季节里活络筋骨、抵御严寒的嬉戏活动,后来民间艺人们将其配以简单的打击节奏,加上一些表演的内容便形成了最原始的民间舞蹈。再经过人们在生活中的不断改进、探索和提炼,这种原本为抵御寒冷而产生的一些即兴动作逐渐演变成了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

由于受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的影响,使全省民间舞蹈在舞蹈语汇、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形成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段灵活、语汇朴实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

1.2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河北民间舞蹈影响深远。从历史上来看,河北无疑是中华文明碰撞最激烈、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开始,河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使其成为汉族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1]。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契丹、女真以及蒙古、满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北方少数民族都曾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汉民族碰撞、交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遗迹,各种文化于刀光剑影之余在这里汇合交融。河北既有北方游牧民族雄健剽悍的遗风,又有中原农民朴实细致的品质,这些直接影响到河北民间舞蹈粗犷、强健、舒展风格的形成。例如昌黎地秧歌以舞姿舒展、健美而著称,据考证其渊源就可追溯到汉民族文化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不断撞击、融合的辽、金、元时期,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则又广泛吸收中原艺术的积极因素;再如,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井陉“拉花”,其动作、服装、音乐等也明显保留着元代蒙族歌舞艺术的特点。

毫无疑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正是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源源不断地为河北民间舞蹈注入新鲜力量,同时造就了河北民间舞蹈艺术的博大胸怀,使之能够兼容百家、博采众长、绵延至今。

1.3 区域文化的交流

区域文化的交流频繁是河北民间舞蹈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河北地处全国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频繁。如在明代前期和中期,随着大批移民从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徙入昌黎地区,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出现了“少林棍”的招式;在《秧歌调》中揉进了《凤阳歌》的韵律;而“丑”角的晃肩动作则明显带有蒙古舞蹈的特点。丰富的区域文化交流使得河北民间舞蹈能够广泛地汲取各地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营养,与不同流派、风格的民间文化艺术交融。

特别是19世纪末期以来,伴随近代铁路交通的兴起,经沿河北境内的京汉 (京广)、正太 (石太)、石德、京沈(京哈)、津浦 (京沪)、京张铁路相继开通,便利的交通方便了人们出行,更使得河北省内各地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一些优秀的民间舞蹈开始广泛传播,这些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

1.4 地方方言的影响

地方方言对河北民间舞蹈的风格具有直接影响。河北是我国北方语音变化最为突出、语言种类最为丰富多彩的区域,北京话、东北话、唐山话、天津话、山东话、河南话、山西话都出现在河北区域内。

乐从音起,受丰富的地方方言的影响,河北民间舞蹈呈现出风格独特、姿色万千的景象。如秦皇岛的山海关、承德北部地区多讲东北方言,其舞蹈也受东北二人转曲调的影响,流传在山海关的民间舞蹈《庄稼能人》即为典型;而唐山地区的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等传统艺术,也因为具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色,对民间舞蹈产生较深的影响,如《窑工十二月叹》等都具有唐山方言的特色;再如天津原是河北的省会所在地,它的方言更是人人皆知,天津时调、天津快板等是天津地区民间舞蹈产生的基础;石家庄、井陉等地则可以分别领略到山东、河南、山西的方言,同时受到以上述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曲的影响,所产生的民间舞蹈色彩浓郁、风韵十足[2]。

1.5 其它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

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对河北民间舞蹈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河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同根共生、相互影响。相对于河北民间舞蹈来说,河北民间武术、杂技及地方戏剧等对民间舞蹈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

作为中国北方武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地,在河北,武术活动开展得十分普遍,尤其以沧州、永年等地最为突出,传统武术的一些招式、动作及器械对民间舞蹈有着直接影响,这在后文有详细论述。吴桥杂技享誉天下,其复杂技巧亦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影响。河北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评剧、河北梆子、丝弦等,其对民间舞蹈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音乐曲调,以吹歌为代表;二是增强了舞蹈的表演性。另外,自明清以来,戏曲对舞蹈的吸收融合,保留了不少古代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1.6 民间风俗的促进

民间风俗对河北民间舞蹈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河北民间舞蹈的产生发展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紧密相连,农时节令使民间舞蹈活动具有一定规律与特征。而汉民族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恰好正在农闲,平时勤于农事的百姓趁着闲暇载歌载舞,用以自娱自乐,借以祈福纳祥,扭秧歌、舞狮等也因此成为中国重要的节日习俗。如流传于沧州地区的落子,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在井陉山区,每逢新春佳节,村里年青人扭起 (跳起)“拉花”欢度春节,这一带的人们称之为“正月走会”。据《昌黎县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 (1662~1723)中当地就有“十四、五、六日,名之元宵……,夜则张灯演唱秧歌”的传统。徐水狮舞则在明、清时期,即以“花会”形式在乡间庙会、重大节庆时演出[4]。

近年来,随着河北旅游事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民间歌舞的表演,打破了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民俗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能够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可以增加节日的活力和参与性,起到加强与游客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重要作用。

2 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分析

中国文化推崇意象,所谓“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指“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文化意象往往能够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5]。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特征及内容等往往能够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民间舞蹈之所以能为观众所理解、会意,引发共鸣,也正是因为舞蹈的动作体系所遮蔽着的文化意象,被观者所认同或破译。

2.1 沧州落子的历史文化内涵

落子是流传于沧州地区的民间舞蹈。在落子中,男演员的动作主要来源于武术中的单刀式,如“虚步捋鞭”,它是男演员最基本的动作,“虚步”是三角形的行进路线,老艺人谓之“三角铆”,就是说步伐的稳健,就像铆在地上一样。女演员的动作“抽板”、“绕头板”、“蹬步”、“虚步”等,也接近于武术的动作[6]。再如沧州盐山的武术扇,更是一种把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舞蹈形式:男演员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单刀等武术器械,舞蹈动作中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武术身法和步法,洒脱大方,刚劲有力;女演员持彩绸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潇洒流利,婀娜多姿;男女边歌边舞,并伴以民间管弦乐。显然,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艺术,其产生与发展,与沧州人民喜练武术、长期受武术熏陶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沧州为什么会出现练武的社会爱好?这种尚武传统究竟由何而来?

据史书记载,沧州,因沧海而得名,地处渤海之滨,历史上曾是贫瘠荒凉之处和犯人发配之所,古往今来战事频繁[7],百姓非尚武不可图存。加之沧州又地处交通要道,商旅来往,需要保镖,沧州的武术盛行也跟镖行有一定关系。就这样,犯军叛将、豪侠之客集聚沧州,武术也最后汇集沉淀于此,融进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沧州传统艺术形式,无论落子、武术扇,还是武术戏、杂技等,大都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 井陉拉花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井陉地处太行山脉,是沟通山西、河北的咽喉要道,燕赵文化与三晋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兼容并蓄,逐步形成两种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的井陉乡土文化;加之历史上这里多次成为民族碰撞与融合的通路,特别是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辛,拉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井陉拉花遍地扭,拉花本是一种当地群众在街头演出的庙会艺术,它类属北方秧歌,但又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它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动作刚柔并蓄,下肢动作高抬稳落,很有行走山路的生活特点;拉花音乐由民间曲牌、戏曲曲牌、寺庙音乐及宫廷音乐等混合组成,清爽动听、节奏鲜明,具有河北吹歌的韵味,是独具风格的民间乐种;传统拉花的表演人数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在服装上,男子服装与蒙族服装相似,女子着装则为古代汉族服饰,并装饰以“花”脸谱;演员手执的道具,也各有其象征意义:如伞象征风调雨顺[8];太平板象征四季太平;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此外,拉花擅于表现悲壮、眷恋、爱情等场面,也与拉花起源的种种传说,如逃荒说、除霸说等相符合。

从上述拉花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地区,他们将文化艺术也随之带入中原,井陉地区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井陉地势险要、土地贫瘠,当地百姓曾为躲避战乱、旱涝灾荒而背井离乡等等。优美的拉花舞姿其实写意了井陉人民千百年来的苦难、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3 徐水狮舞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被看作祥瑞的象征,影响及于文化的方方面面。狮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兽,可以避邪去灾,所以在建筑、绘画、雕塑、剪纸等门类中都有了狮子的形象。同样,祈求平安吉祥、富足安康,正是狮舞所要传达的主要意愿,寄托着一种民族性的生活期盼与精神追求。

关于狮舞的起源,民间有种种传说。这些传说中所提的时间,最早的为汉代,最晚的为明代。但至少在南北朝时期,狮舞确已出现。狮舞自诞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影响所及的区域也极广,全国大部分地区皆有此习俗。舞狮与中国传统的武术有着密切联系,是因为表演中的一些高难动作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作为基础;又因其表演风格及狮子造型上的一些差异,有“北狮”“南狮”之分。作为中国北方狮舞流派发祥地之一,徐水狮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北狮之宗”之称。

徐水狮舞的兴起、表演形式和风格,与徐水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徐水当地自明清以来受京津文化影响较深,如狮舞中的“狮子”就是仿照石狮的形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形象威武,风格华丽,显示出浓郁的京津文化韵味。舞狮表演又有文狮 (雌狮)、武狮 (雄狮)之分。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活泼神态和喜欢嬉戏的性格,通过演员的肢体活动,来表现狮子“搔痒”、“舔毛”、“打滚”、“抖毛”、“啃爪”等习性动作,动作细腻诙谐,极富生活情趣。如果说“文狮”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狮”则发扬了燕赵文化的尚武传统,将狮舞技巧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着重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表演动作难度较高。此外,狮舞中还有引逗狮子的角色,叫“狮郎”,多为武士装束,手拿绣球引狮起舞,动作以翻、腾、亮相为主,具有明显戏剧表演痕迹[9]。

除了上述三种民间舞蹈形式,以及其它诸如地秧歌、扇舞、七巧灯、竹马洛子等等,无不折射出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通过这些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我们可以看到河北人民的历史传承、道德情操、审美追求、理想愿望、民风世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只有了解了这些掩蔽在表象后面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学习或欣赏这些民间舞蹈时,才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中的认同,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间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

3 河北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分析

如前文所述,千百年来,河北民间舞蹈一直紧紧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劳动,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着他们的向往与追求,记载着他们的历史。在历史和现实中,河北民间舞蹈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

3.1 自娱功能

舞蹈的最原始的意义就在于自娱和宣泄感情。在民间舞蹈的艺术活动中,人们直接参与、渲泻情感,在精神上达到满足,通过自娱达到怡情悦性,从而实现对社会心理的调节、补充、沟通,使社会心态获得一种新的平衡。如赵县扇舞,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哼唱民歌小调,表达欢悦的情绪。再如秧歌,徙步于地上表演,不受场地和道具的限制,易学易演,演出者步伐颠颤、肩腰并扭、双手摇摆,如风摆杨柳般陶醉其中,充分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于一体。

3.2 观赏功能

在春节、庙会期间,在一些喜庆活动中,河北各地的民间艺术家们,就会手持花扇、彩绸,在锣鼓、唢呐声中载歌载舞,高跷、狮子、龙灯、旱船等等活跃在全省的各个地方,其成熟、粗犷、优美、舒展的艺术风格以及高难度的特技,往往引来观者如潮。特别是近年来,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河北民间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改进,以提高艺术观赏性。如徐水狮舞在延续古朴、粗犷的传统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歌舞的表演形式,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加入表演的成分,使得其更具观赏性。

3.3 健美功能

河北民间舞蹈普遍采用的载歌载舞形式,对于美化心灵、强身健体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河北各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广场到场院,都可以看到人们在节奏鲜明的民间乐曲伴奏下,或扭起秧歌,或舞起彩扇。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民间舞蹈活动,广大群众不但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还能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入一定程度的艺术境界,实现身心愉悦。形成于20世纪初的盐山武术扇,则干脆把武术动作的豪放与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为一体,兼顾阳刚和阴柔之美。

3.4 教育功能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舞蹈有很强的形象性和鼓动性,能以直观形式给人以感染和教育。优秀的舞蹈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行为的示范意义,能成为人们直接模仿的形象和学习的楷模。河北民间舞蹈多以除恶扬善、扶正压邪、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自强等为主题,它用生动的舞蹈艺术形象和精彩的艺术表演,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1952年著名地秧歌表演人周国宝等人改编、创作的新“跑驴”作品《喜回娘家》取材于民间盛行的送媳妇回娘家的风俗,表现的是土改后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互相帮助的故事,充满生活情趣。

3.5 交谊功能

河北民间舞蹈的参与者涵盖社会各阶层的人,其活动也往往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展开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冬季农闲时,四里八乡的人正是通过民间舞蹈的排练和表演,相互交往,传递信息,发展友情的,这种交谊价值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有的民间歌舞甚至已逐步演变为具有现代交谊性质的男女集体舞蹈。

3.6 广告功能

河北省民间舞蹈已经打造出诸多如秧歌、拉花、放风筝、跑驴等品牌,其中许多被当做一种文化名片向海内外宣传推广,并对河北的文化旅游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首先,河北民间舞蹈在发展中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呈现多元化。

其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河北民间舞蹈产生和发展的摇篮;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河北民间舞蹈影响深远;区域文化的交流频繁是河北民间舞蹈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地方方言对河北民间舞蹈的风格具有直接影响;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对河北民间舞蹈产生积极的影响;民间风俗对河北民间舞蹈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1] 冯爱云.杂技舞蹈化的思考[J].舞蹈,2002(4):24.

[2] 冯爱云.拉花的起源与变迁[J].舞蹈,2003(9):17-18.

[3] 冯爱云.河北民间歌舞探究[J].舞蹈,2004(9):42-43.

[4] 冯百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

[5]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 张守镇.民间舞蹈[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

[7] 何健安.中国民间舞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8] 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9] 于平.风姿流韵 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Cultural Image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Folk Dance in Hebei Province

FENG Ai-yun1,FENG Guo-qun2

(1.Capital Institute of PE,Beijing 100088,China;2.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histo ry and culture of folk dance in Hebei p rovince,analyzed the cultural image of folk dance w ith the samp lesof Cangzhou Laozi,Jingxing Lahua and Xushui lion dance.Based on this,it exp lored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folk dance in self-entertaining,app reciating,body-building,educating,trading and advertising.

folk dance in Hebei p rovince;cultural image;social function

G80-05

A

1008-3596(2010)01-0015-04

2009-05-24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S03330)

冯爱云 (1962-),女,河北邯郸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拉花民间舞蹈河北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3D打印咖啡拉花只需10秒 图案任选
咖啡拉花的逆袭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