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郝小刚,詹国祥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高雪梅,郝小刚,詹国祥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新课程;教学理念;体育课程
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我们可以得出高校体育课程是指,“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从高校体育课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之广泛,也突出地显现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这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校体育能否让学生树立体育健身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产生运动参与兴趣,形成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统一的观念,是公众理论的体现[1]。《纲要》自从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实施,到现在已经将近六年,本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图改变传统的课程理念,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因此,本次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也突出地反映在课程理念的变化上。“健康的内涵,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而且广泛涉及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领域。既要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适应能力,又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体育终身参与。”[2]这是这次课程改革首先提出的健康教育观和终身体育观,这也正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倡导的。由此可见,“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是本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理念。
其实每一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都会提出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新理念的提出,也反映出一个时期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个时期提出的课程理念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改革是对现状的总结与革新,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要求有更大的进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并有效地利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实践。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体育高层决策人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因此难以主动引导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打破旧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走出一条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强求统一化、流行格式化、追求标准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因而束缚了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手脚,致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停滞不前。虽然有的学者呼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但是改来改去,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至今未破除[3]。
本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师思想中的课程理念没有统一起来,结果造成实践中的体育课程与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成效,应该说体育教师目前所反映出来的课程理念都有其历史渊源,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作为整体观的课程指导思想却又显得顾此失彼,缺乏整体性[4]。
新课程改革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这无需置疑,但是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对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最为直观,他们的经验和意见最能反映出课程的成效。然而,“我国的课程改革是以官方的意志为依据,由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来设计课程,然后通过行政命令将课程改革付诸实施,广大的体育教师被排斥在课程改革之外,教师成了法令的接受者,其任务就是要忠实地执行新课程。”[5]学科的专家们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尽管他们也进行一些调研,但是他们没有一线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或者他们没有坚持在一线的体育教学岗位上,他们的理念很难真实代表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作为在一线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他们的真实“想法”也会对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效用,他们的参与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应从基础出发,从一线体育教师了解真实情况,把一线体育教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充分反映在课程改革中。
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落实以及课程评价的进行[5]。因此,我们要加深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彭庆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目标应是可测的、具体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做出判断是否是体育课程所致。作为工作指向,目标还应该是特有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实现目标的特殊性,目标不特殊,地位就不是稳定的。段健芝也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一文中,对《纲要》目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纲要》课程目标中的发展目标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这应是一种社会心理表现,应该属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范畴,应包括在“心理健康目标”之内,把“个性心理”与“社会心理”分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领域值得商榷[6]。笔者认为,《纲要》中的课程目标不够明确,根据笔者的调查,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操作,导致了《纲要》颁布以来,高校体育的现状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体育课堂中依然是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体育的教育功能不能较为全面地体现出来。
为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体育选项课教学为主,学生在校期间选择1到3个专项进行学习。这种模式虽然具备了素质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 (如主体性、主动性),但不能全面完成大学体育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任务,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极其狭窄的,在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期间,绝大多数学生只选择1到3个专项,虽然认真学习1到3个项目能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许多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不能完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使命。“教学模式‘千校一面’,教学内容‘万人一书’,这不仅制约了不同特色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使得原本充满乐趣的体育课,变成枯燥无味的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和运动训练的手段。因此,尽管教育部把体育课规定为强制性的必修课。但在学生中酷爱体育、酷爱运动却厌烦体育课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由此不难窥见现行体育课程无法满足学生身心需要的弊端。”[6]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为了让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当前高校的主流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不匹配的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终身体育思想已逐渐被许多国际体育组织、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所接受,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并未实质性地将“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理念纳人其中,整个课程实际上仍沿袭着“阶段性体育教育”的观点,这种指导思想的偏差与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8]。段健芝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一文中也指出,“终身体育”的提出,应算得上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体育教育理念上已广泛认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培养“意识”有余而培养“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不足的不和谐现象[6]。李金龙、王晓刚在《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一文中同时也指出,面对提出近10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只能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现状,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9]:其一,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本身不完善与不规范,使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状态限制了大学体育课程,只能是尊重学生“兴趣”,以“选项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几项运动项目,激励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行为的发展,内容与形式只能是在运动技术与方法层面上的初级重复。其二,体育课程的研制者与实施者对“实质性的体育运动能力与体育学习能力”研究不足,使得“终身体育”只能在“意识”的跑道上“兜圈”。笔者认为,自课程改革以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就连“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现在的体育教学,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不愿意来参与这种他们自认为是“苦差事”的体育锻炼。这种被动的学习观,目前在高校中较为普遍。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决策层要加强改革创新意识,不要强求统一化、流行格式化、追求标准化,要放开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手脚,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一线的优势,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把高校体育教育搞活、做强。
高校体育教师要把教学理念和“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统一起来,主动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新的环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为适应21世纪现代高校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补充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
建立有效机制来听取与吸纳一线体育教师的“心声”,把一线体育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传递到决策层,给一线体育教师足够的发言权,保持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渠道畅通。
加深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理解,对不能具体操作的目标要及时地更新,把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与未来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目标上,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取向,把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技能、兴趣、习惯与终身体育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课程理念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要想实质性地落实到高校体育课程中,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达到终身锻炼的效果,关键在于学校体育能否培养学生树立体育健身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产生运动参与兴趣,形成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1] 董俊,刘雪冰.高校体育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2-l15.
[2] 朱红军.关于高校体育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74-76.
[3] 刘艳霞.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2004,22(3):105-108.
[4] 张劲松,张树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76-78.
[5] 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128-131.
[6] 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13(2):8-10.
[7] 云鑫,杨法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1):83-84.
[8] 关宇,龙斌,李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2005,39(3):109-113.
[9] 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28-1530,1557.
Un 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Idea
GAO Xue-mei,HAO Xiao-gang,ZHAN Guo-xiang
(Sport College,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 rm at colleg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pointed out the big p roblems in the reform,analyzed the reasons fo r the p roblem s and gave countermeasures.
new curriculum;teaching idea;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807.01
A
1008-3596(2010)01-0039-03
2009-08-2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 (DLA 030206-LB04);江苏科技大学校人文社科
(2007TY11J)
高雪梅 (1978-),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学。